二十年代刘复语法研究成就浅论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1919年底成书的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与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一起,被认为是摆脱自《马氏文通》始即成风习的仿照西洋文法研究中国语言的巢臼、建构中国本土文法的最早探索。此后刘复忙于实验语音学、国语推广、古文考订乃至行政事物,对此不复关注,只在30年代出版了半部《中国文法讲话》,完全放弃了当初雷厉风行、旗帜鲜明的革新主张。但他的初创之勇气和《中国文法通论》所达语法研究之高度是不可埋没的。1923年《中国文法通论》四版,刘复作长达二十余页的《附言》于后,表达了他“最近对于研究中国文法的观念”(P.113)。我们认为,无论从语言观的科学性还是语法研究普遍方法论的探索角度,这篇《附言》都能代表刘复语法研究的最高成就。
  
  1.语言观的科学性
  
  也许与留学伦敦、巴黎,较多接触到欧洲理论语言学有关,刘复的语法研究,善于从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入手,将语法研究作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实践活动。在《附言》中,这种精神得到彻底应用。
  1.1 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中国语法学研究或者偏于繁冗琐碎的语言现象的描写,或者失于肤浅单薄的表面现象的概述。刘复在《附言》中指出,研究语言要“精细”,可以在一个字的用法上,定下五十个条例,每个条例下有十个例外,每个例外下又有三五个例外之例外——这真是麻烦得够了。”他认为,研究语法,必须有对这种“麻烦”的耐心,但并不是一味“麻烦”,还须得有“简约”,“但必须经过了这麻烦以后所得到的简约,才识有价值的简约”(P.134)科学的研究,必须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从大量复杂的现实材料中。找出可行的规律,再以规律指导现实。复杂——简单——再复杂——再简单,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正如爱斯所说:“人一方面企图包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类经验;而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在追求基本假定中的简单和经济。”(转引自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刘复举“在”为例,说只是把“在”说成英语的at,法语的a,是没有用的简约,即“破陋”。刘复详细分析了“在”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
  a.我在纸上写字。
  b.我在草地上跳舞。
  c.倒茶在茶杯里。
  三句话中,“在”从相对于“地位”(即位置)的视点上来看是不同的:
  a.在位置上。
  b.在位置外。
  c.在位置里。
  这令人想起陆俭明在《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中对“台上坐着主席团”等句子中“v”进行的深入分析。
  1.2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刘复明确提出:“我以为语言是活的。”因此他在《附言》中指出,《通论》将文言文与现代的口语混合举例是不对的,研究语法应当分清现代与历史的文法,分别作为“中国文法”的一部分,“中国文法”的概念本身就太宽泛了,应该“主张现代的文法与历史的文法分家”(P.117)。刘复看到语言在几千年间的发展中形成了文与法的分化,以及五四以前白话文的推广,强烈主张区分共时与历时的语法,他形象地说:“许再过若干年,目下所通用的文言文,也就变做了历史。”可惜这样的主张,他并没有亲自去实践。
  1.3 因为看到了语言是活的,且有它本身的规律,“我们尽可以看着某种语言变化到如何脱离本相,仔细一推求,他的变化的可能,还是先天所赋有的,决不是偶然的,也决不是用强力做成的。”(P.121)所以刘复认为不能强行以人力规范修正语言,而应顺其自然,顺应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因而,对于当时语体的保守或者欧化,不必硬行地反对。“我们研究文法的,只能做书生,不能做政客”,“我们不能发起,不能赞成,只能成而后塑。”(P.123)这种科学的、先进的语言规范观,几十年后仍有许多人没能理解和接受。
  2.对于研究语法的普遍方法论,刘复在《附言》中也有自己的探索。他指出对西洋和前人的语法研究理论,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且仍需创造。同时对语法的研究本身也应区分理论的与实用的,重点在实用。
  2.1 刘复认为,研究西洋文法对中国语法的研究,只有有限的两种作用,即某些手腕的借鉴和语言现象的比较。语法研究重在创造。刘复比喻马建忠是“穿了西装的经生”,虽然他仿照西洋文法来研究中国文法有不妥之处,但毕竟独创之功极大,而后人若要继他而起,非但套用西洋文法不妥,其本身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价值,是“经生没有做像,却拾了些经生的涕唾;洋装没穿成,恰拾了支破皮鞋!”(P.128)比喻虽极辛辣,却也恰切。在《通论》中,刘复已经开始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语法的骨骼。三十年代他却又转向保守,其中原因何在,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是缺乏自己的有解释力的理论,确实一直是中国语法研究的弊病,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语法研究,也仍是新的穿了西装的经生。
  2.2 刘复认为语法的研究必须区分理论的与实用的两种,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初兴的阶段,实用的语法是需要赶紧做的,理论的语法则是慢慢做的。刘复将“文法”区分为四种:
  


  所谓现代的文体语法,即五四时期仍留存、使用的文言文,如“梁任公章行严蔡子民李守常诸生生的文言文”,历史的文体文法即古代文言文语法,现在已经废弃了。笔写的语体文法即现在意义上的语法,口说的语体文法即口语语法。刘复认为甲与丙是实用的,乙与丁是理论的。因为乙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丁人人会说,实用并不重要,而丙是当务之急,即推行白话文之必要,“于学问之外,还有一个实用”(P.117),甲则是当时过渡时期问题的需要。甲与丙刻不容缓,需“教育的学者”赶紧去做,乙与丁则是“清客式学者”去做的,若两者并行,则“一刻没有结果”。而现在的“教学语法”“实用语法”与“现代语法”之争,仍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解答。
  3. 刘复《附言》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对中国语法的研究提出了几条颇具真知灼见的建议,如从语音、方言角度研究语法,重视口语语法的研究等,与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的主张不谋而合。
  3.1 刘复在《附言》中指出,可以研究“某种方言的文法”或“某某等方言的比较文法”,“如有建造方言文学的作者,我们正是欢迎之不暇” (P.120),他还举Pidgin-English的歌谣为例,认为Pidgin-English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就语言哲学上说,他是个很有价值的材料” (P.122)。从文中所举方言材料看,刘复十分注意方言及其比较研究。利用方言研究语法是当今语法研究者所走的一条很重要、也很有效的路子,而方言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语法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如黄伯荣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是国内方言语法的首次汇总。
  3.2 《附言》严格区分“语体文法”(书面语法)、“国语文法”(口语语法),认为研究口语语法的理论方面,“重要到万分”,“如要研究中国的言语学,只这口中所说的话语,是个无尽的宝藏”。刘复还提出了研究口语语法的三个方面:一,看见口说语中语句的组织与笔写语中差异到怎样的一步;二,口说语中的分子,因种种原因而起变化,变化到怎样的一步;三,某一分子的机能,从最初以至于最后,逐步转变,转变到怎样的一步。
  3.3《附言》认为研究语法,不能只单纯从规范的句型的表面去分析它的语义和结构,而应参考语音、语境来研究。如“我读书”,若只从字面上看,则只有一个意义,一种语序。但若考虑到重音和语调,这句话可以有九个不同的意义:
  1)读书。4)读书?7)读书!
  2)我书。5)我书?8)我书!
  3)我读。6)我读?9)我读
  若考虑到语境,则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构造:
  1)你书读过了没有?
  2)那本书我要读。
  3)他!打球他很来得,读书他可不要。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刘复的语法研究在二十年代就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此后对语法研究的停滞,乃至对整个文学革命、五四革命的前进精神的中途转向,刘复没有能够作出实际上的成就,实属可惜。但是他能够站在那个时代看到如此远的未来,能够甘愿冒着迷路的危险,以自己的“迷路史”,做别人的“引路灯”,其勇气与精神都极其可嘉。这使我们在读了《中国文法通论·四版附言》之后,既惊且叹。
  (赵家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摘要]唐诗宋词具有的美妙音调与作品中的巧妙的平仄配置有关。讲平仄,就是指让平声字与仄声字有适当的搭配,以便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如果用普通话的字调去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我们发现其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偏离颇大,但如果我们用粤方言去定平仄却与作品的固有平仄往往是相吻合的。在这里,试论能否借助粤方言来判定唐诗宋词的平仄。  [关键词]普通话 粤方言 唐诗宋词 平仄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世文人
期刊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飘逸,洒脱不羁,他的诗作更是想象奇伟,境界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的诗中,诗人的奇思妙想往往借助夸张手法展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诗中的夸张,绚丽多彩,酣畅恣肆,笔力雄健,水到渠成,实非人力所能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诗仙不同诗作中的夸张:    一、写山写水    李白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
期刊
汉译佛经里的“当”常常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例如:  1.太子灯光,念计无常,传国授弟,即时出家……游行世界,开化群生,当还提和卫国,度脱种姓及国臣民。(修行本起经,3/461b1)  2.但见六波罗蜜种种解脱,但见当作佛,但见余佛国,但见了了佛尊法无有与等者。(中本起经,8/435b)  3.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皆为人中尊,悉于其中作佛。(道行般若经,8/431c)  4.若有当来比丘,当以是
期刊
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提出了“修辞学造词法”并举出比喻借代式等8式,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疏漏之处,特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命名、定义    《汉语造词法》提出“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就叫做修辞学造词法。”  我们认为“修辞学造词法”命名及定义均欠妥。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造词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语法学中的一个概念。将“修辞学”冠于“造词法”不但会产生
期刊
“连动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李荣先生编译的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原名《国语入门》,出版于1948年)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式”[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之后,尽管它的范围有大小之争,“连动句/式”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80年代后,随着句型句式研究的深入,连动句/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连动句的性质、存废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    1.连动句的性质  
期刊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
期刊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
期刊
长期以来,对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多停留在声、韵、调与各方言的对比上,而对方言区内的人们所说普通话的语调偏误的细化研究还较少,对方言区内某特定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分析及引起偏误的原因的研究则更少。所谓“普通话语调”,指的语流中除声、韵外,能表现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格式及节奏、停延、音变等内容的语音构成要素。尽管这些内容均是“游离于声、韵之外”,但在语流中一旦与声、韵组合,便形成了普通话特有的一种“味儿
期刊
现代汉语AA重叠式有重叠构词与重叠构形之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情况看,AA重叠式基本上是重叠构词,只有“大大”“常常”“偏偏”“刚刚”“明明”“仅仅”“略略”“稍稍”少数几个词,它们的单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并行使用,其重叠形式还没有固定为重叠构词,应看作重叠构形为宜。所以,考察《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主要是对AA重叠构词的考察。AA重叠构词包括叠音词、重叠词两类。  叠
期刊
宋子然先生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巴蜀书社,2002)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传统训诂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且章节安排较有条理,是一本较好的训诂学入门教材。下面具体谈谈笔者读完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内容丰富,编排有序    宋子然先生编写的这本《训诂理论与应用》是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研究生的教材来使用的,具有较高的归纳性和条理性。该书分为理论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