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但精神状况良好表现者病情一般不会重,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5、6个月的小儿,虽说高热40 ℃,但是只要精神状况良好病情一般不会太严重,否则一定会表现出精神萎靡或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等症状。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性的高热,应该注意。
2.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甚至给予激素治疗,这是不科学的。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体温在37.5~38 ℃为低热,38~39 ℃为中热,>39 ℃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 ℃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 ℃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可以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积极处理。
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
多喝水补充体液
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 ℃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用酒精擦浴的方法,目前多不提倡!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
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
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 ℃,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置于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战,则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仅是一种辅助措施。
不宜进行冰敷,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4.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
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认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
5.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
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
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颜色的变化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发热后1天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
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腹痛不让揉肚子的患者,就要考虑其可能患有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
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在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手足出现皮疹或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
2.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甚至给予激素治疗,这是不科学的。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体温在37.5~38 ℃为低热,38~39 ℃为中热,>39 ℃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 ℃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 ℃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可以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积极处理。
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
多喝水补充体液
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 ℃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用酒精擦浴的方法,目前多不提倡!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
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
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 ℃,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置于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战,则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仅是一种辅助措施。
不宜进行冰敷,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4.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
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认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
5.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
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
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颜色的变化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发热后1天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
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腹痛不让揉肚子的患者,就要考虑其可能患有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
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在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手足出现皮疹或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