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三种符号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纪实摄影,力求融汇两种内容和价值:记录社会、佐证历史和捕捉经典的、戏剧化的生活瞬间。前一个像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芸芸众生,镜头里全是历史信息供后人解读;后一个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框取了生活意义和美的价值交织至顶点生成的历史性的、决定性的、经典的时刻。
  社会生活是意义森林,哪一束光照耀的叶片最亮眼?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意义生成瞬间,是意义强度导致生活戏剧化,变成纪实摄影艺术的瞬间。所以,广泛记录社会,为历史佐证是对的。但是,历史是一条黑暗的隧道,要有火炬照亮回去的路。当我们不能见证历史性时刻的时候,我们摄影人不能因“生不逢时”而对每天变化的社会视而不见。纪实摄影的镜头就是要对准社会变迁,寻找“决定性瞬间”,记录寻常百姓,表现他们丰富的生活和深刻内涵。
  我从事摄影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1983年加入北京广角摄影学会,接触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影友。广角摄影学会提倡用广泛的角度记录社会、记录普通人生,广角人的风格也成了我的摄影理念。三十多年的纪实摄影实践中,无论是普通北京市民还是中国矿工,他们总会带给我感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特定符号,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力量。其中,有三种符号我常常用镜头捕捉:典型生活元素、群体仪式和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经时间打磨而愈发闪亮的生活元素


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组图之十六)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我用大量胶片记录了我最熟悉的北京城的时代变化。这些照片曾长年沉睡在抽屉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压箱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耀眼,曾经的历史在我眼前戏剧般上演。于是,就有了我的2014年“80·北京”摄影展。
  “80·北京”摄影展期间,腾讯、新浪等几十家网站在线展览和转载,至今微信朋友圈还在广泛传播。“80·北京”这组照片记录的是北京人的平凡生活,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生活缩影。与这种典型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衣柜、健美裤、摇摆舞、解放牌卡车、钩子秤等典型的生活元素,经过时间打磨,成为闪亮的历史符号。“80·北京”像打开时光隧道的一把钥匙,把人们又带回到了上个世纪。多位朋友对我说,这让他们想起了许多美好时光。
  典型生活元素,是一个时代特定的无法代替的符号,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识。这个符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旦再现,会瞬间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时代。
  “中国煤炭三十年冰与火”,是中国煤炭行业“坐过山车”的真实写照。由于过度开采、节能减排、环保等多种原因,煤炭行业从黄金十年走入低谷。我的镜头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矿工不同生活的典型特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狭小的餐厅、简朴的工装、班中餐的铝饭盒等,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生活元素;煤炭“黄金十年”,酒吧里嗨歌、狂饮的年轻人,以豪车作为标志的新土豪,黄土高原上反差强烈的成排别墅,代表着煤炭行业一个兴旺发达的时代;再到今天煤炭产能过剩暂时步入低谷,明星挂历成了矿工的赊账簿、狗皮帽子映衬下的老旧煤机维修车间、分流矿工离别的场景,这些典型生活元素就是中国矿工三十年典型生活符号的变化史。
  融入丰富文化内涵的群体仪式
  仪式,一般指典礼的程序形式,是群体社会意义生成的初始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符号体系中,仪式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普通北京人还是中国矿工,我都愿意把他们放到一个群体当中,记录他们在某种程序性时刻、特定背景中的表现仪式,力争在历史长河留下那一刻的印记,让人们留恋、回忆。
  在古人的观念中,三十年为一世。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整十或百的年份,往往被赋予惊醒记忆的内涵,迫使人们正视历史的延续与教训,回忆与思考。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发廊里贴上耀眼的大明星照,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菜农站在车上批发蔬菜,公园驱赶跳交际舞的人群,风靡一时的中国气功热,人们在公园里集体练气功……这些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投影,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些都印象深刻。
  矿工出入井、矿上新来大学生、矿山婚礼、系红丝带下井搜救幸存者、塑造高大矿工形象等等,都是煤矿人的群体仪式。这些仪式深深地烙印在煤炭人的心中,几十年后再见到这种群体仪式,人们还会立马想起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群体仪式不仅产生意义,更是一种时代文化。当仪式成为历史符号,感染力不会因为时间侵蚀而焦脆散落,恰如引路的火炬,把人们的记忆顺时空返回到从前。有的历史符号的温暖穿越30年时光,至今还可以热导到心头。
  老北京有大量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符号。为表现护城河边的遛鸟人,我当时把他们召集起来,排好队形,采用没有任何技巧的拍纪念照的手法拍摄,用朴实的仪式重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增强。
  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在我的摄影实践中,难以言尽的形象印记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它们会在不经意间刺激我的神经,我会尽量拍下跳入眼中的印记,将我的感觉记录后传递给读者。这些印记对照片的情感起到集聚、烘托作用。
  2015年夏天,我去陕西省铜川一家煤矿采访。因为矿井关闭,矿工要么分流到新矿区,要么离岗。这对所有矿工来说,是一个艰难选择,他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拍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年轻矿工,呆呆地站在一堵墙边,他身边的墙上留有很多手掌印。我不知道这些手掌印是谁印上去的,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含意。一片黑色的手印、一位迷茫的矿工,我真实记录下这个场景,图片笼罩在一层伤感的气氛中。
  生活元素、群体仪式、神秘印记,常常引起我的注意,留在我的摄影作品中,成为我纪实摄影、人文摄影的偏好乃至风格。其实,纪实摄影可以广泛记录社会,艺术符号同样多元。但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力度的符号才能让人们的神经兴奋。因为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成为历史,不是所有的符号都能成为艺术。
  艺术简历
  张兆增:1957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摄影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开始摄影生涯。1989年获“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称号,1996年、1999年两次荣获全国人像摄影十杰提名奖,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会员”称号,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击非典十勇士”称号,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击非典优秀摄影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的“抗震救灾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中国煤矿文联评选的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其他文献
在一堆矿石中间  在机器巨大的轰鸣中间  在大戈壁浸透盐碱的风沙中间  在天山眼前 一位劳动的女子  开成了雪莲  生存就是生长  就是把苦难开放出花朵的芬芳  平凡的劳动将卑小的美举过天堂  骆驼草的女儿  镙钉最小的公主  一条辫子将夕阳拉得多么深长  当暮色拉下山冈 天风晚唱  女儿柔美的天性和心思  借一方绢秀的女红轻轻流淌  故国三千里  在一尘不染的丹江  丰收的纸鸢正飘飘荡荡  陈年
期刊
已经过去许久了  已经记不得多少天了  圆月没有出现  这个周期的开始,始于  浑大,光芒。像女人的经期  潮起潮落并且殷红  我的梦境  是半块半块的  拼不成一块好吃的月饼  香甜仿佛是身体暗处的疤  圆月来的时候  痒痒地立在水中
期刊
“圆月。离我很遥远了  我所熟悉的,正在改变”  这是午夜客厅中的虎皮鹦鹉  用三声谶语,将我惊醒  其实我在黑暗里早已醒来  对着黑已经说了很多的话  窗帘用遮蔽包裹住夜色  像封闭的核桃藏匿脑汁  而声音和光亮血一样汹涌  逝去无阻,背叛或者泄密  “正在改变,我所熟悉的  圆月,离我很近”鹦鹉说
期刊
就像草木生长  劳动是场美好的事情  把麦子种到田里  把树木栽到山上  把儿女养大成人  劳动让人活得有劲  劳动让人死得放心  一个村庄有多大  一条土路有多长  一滴汗有多重  一瓢水能把一洼谷子拔多高  劳动的人知道这些  劳动催人老  人老了劳动一点儿也不老,  人把一辈子没忙完的劳动交给儿孙  就像秋天把花草交给来年的早春
期刊
11月4日,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暨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怀柔区举行。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安全生产报》摄影记者张兆增凭借三十多年对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煤炭行业发展的忠实纪录,名列“纪录摄影类”获奖人名单中,成为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认真评选,最终从
期刊
夕阳下,轿车驶出了草原的花海草浪,以箭的速度射向梦中的沙漠。  我急于与夜晚的沙漠相见,谁知车在一个小镇上却停下了,换上了一辆八面漏风的破吉普车,司机也换了——由蒙古族歌手巴音换成了一个叫布和的老司机,他带上一副破手套,拉着我们摇摇晃晃上路了。  原来,轿车是无法开进沙漠的。只有吉普车和越野车是沙漠真正的征服者。月光下的魅惑  来之前,我问巴音要去的这片沙漠叫什么,他用生硬的汉语答非所问:沙漠,就
期刊
家在河南义马、工作在青海一个煤矿的王晓峰,与我同名同姓,但与我素未谋面,只有不多的文字联系,前不久他嘱我为他的《矿区笔记》系列小说写一篇评论,我一口答应。以前对河南王晓峰知之不多,但感觉颇好,皆因为与我同名同姓的缘故,无端地多了一份好感和亲情,我称他为“自家兄弟”。还感觉他有一伙朋友,常喝点儿小酒。就因为他也叫王晓峰的缘故,我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为他写文章。自家兄弟说深了说浅了,说重了说轻了,他不会
期刊
一  一片葳蕤的故事  长在遥远的竹林  太阳鸟和月亮鸟轮番歌唱  渴望 一个高度  抑或一个轮回  一个轮回的誓言  秋花落下  秋风渐起  二  人消瘦 空山依旧  窗外的天 陷入深蓝  无语品茶 静对孤影  视野里的春天在眼角阑珊  湖之极处  布谷鸟不厌其烦  悲鸣或呼喊  不代表誓言  三  我走在雨中 回家  温馨只在梦中流淌  一句话纠结一个固定的时刻  叶落之后就无法回归原点了吗 
期刊
一  人生之书,黑色的封面下面  总是暗藏着一抹明亮的底色  被时光的重锤锻打成  一把闪烁冰冷清辉的双刃剑  插在每一个人的心口上  欢乐和痛苦,微笑和哭泣同在  翻过一页,就像走到一个岔口  孤独和迷茫,踯躅和彷徨  又叠加一层沧桑的况味  二  在这个纷繁的人世间行走  从叶子内心抵达花朵的歌唱  从异乡到故乡  我追随河流的方向  一路跌跌撞撞  鲜血淋漓的双脚  搁浅在光芒四射的海岸  
期刊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然而,它却承载着企业创新创效的重任,成为职工成长成才、发挥聪明才智和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这一“小”一“大”,折射出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几年来,河南神火集团以创新创效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以此为平台,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