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落实朗读训练的最佳突破口之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范读要对学生起到示范指导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其次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移情入境。第三是抓住重点,激活学生思想感情。第四是利用体态相辅,升华情感。第五是情境再现,激活学生情感积累。
关键词:情感 朗读 流淌
语文課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何落实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最佳突破口之一。因为古人早就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嘛。
一、教师范读,感染熏陶
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如我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我对“正当鹬蚌相持时,有个农夫走过来不禁喜笑颜开”这一句进行了范读,并提示学生:“你注意到老师的朗读了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老师读“喜笑颜开”这个词时是笑着读的,说明农夫有了意外地收获非常快乐。这样,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了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与指导,加上学生的感悟,接下来学生的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二、角色朗读,移情入境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已经大家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了,但是要真的做好却并不容易。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做到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的情感体验。我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常常这样问学生: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情、感受怎样?你会怎样做?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进行引导:谁来做一个导游,为游客们做一个精彩的介绍?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感情投入。纷纷上台表演,他们声情并茂,介绍时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这就激发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抓住重点,激活情思
教师的范读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把握好时机。如初读课文时的范读,要做到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在品读时的范读,重点应该是提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再如学生对课文一些段落或语句的感悟、情感体验不足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如我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学到今日的瀑布时,我就适时地进行了范读。因为学生刚刚领悟了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还沉浸在那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之中。此时,教师低沉、无奈、惋惜的语调,把学生伤感之情拨动起来,为理解“今日奄奄一息的瀑布”做了铺垫,也为这一部分的情感朗读指导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其次,语言文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但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一些词语、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一时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难以读好,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范读,以自己的正确理解和感受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进而让学生较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更好地读出自己捕捉到的感觉。
四、体态相辅,升华情感
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对学生进行暗示,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指导学生朗读。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竖目;蔑视时,嗤之以鼻、白眼相待;畏难时,眉头紧锁、面布疑云……用手势的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重,时而轻,时而缓,时而急来表示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喜怒哀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动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让学生产生共鸣,实现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相通相融。
五、情境再现,激活积累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已积累了许多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感情朗读指导的有效资源,所以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融入朗读的课文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对“失去鲁迅先生”产生一种“悲哀情怀”,但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冷漠状态。怎么办呢?我们不妨通过投影显示几张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生前的图片,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景再现,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鲁迅的已有情感积累——崇敬爱戴,从而激起了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前辈、好导师的悲痛情怀,这样感情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情感 朗读 流淌
语文課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何落实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最佳突破口之一。因为古人早就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嘛。
一、教师范读,感染熏陶
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如我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我对“正当鹬蚌相持时,有个农夫走过来不禁喜笑颜开”这一句进行了范读,并提示学生:“你注意到老师的朗读了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老师读“喜笑颜开”这个词时是笑着读的,说明农夫有了意外地收获非常快乐。这样,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了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与指导,加上学生的感悟,接下来学生的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二、角色朗读,移情入境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已经大家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了,但是要真的做好却并不容易。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做到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的情感体验。我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常常这样问学生: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情、感受怎样?你会怎样做?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进行引导:谁来做一个导游,为游客们做一个精彩的介绍?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感情投入。纷纷上台表演,他们声情并茂,介绍时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这就激发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抓住重点,激活情思
教师的范读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把握好时机。如初读课文时的范读,要做到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在品读时的范读,重点应该是提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再如学生对课文一些段落或语句的感悟、情感体验不足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如我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学到今日的瀑布时,我就适时地进行了范读。因为学生刚刚领悟了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还沉浸在那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之中。此时,教师低沉、无奈、惋惜的语调,把学生伤感之情拨动起来,为理解“今日奄奄一息的瀑布”做了铺垫,也为这一部分的情感朗读指导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其次,语言文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但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一些词语、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一时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难以读好,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范读,以自己的正确理解和感受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进而让学生较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更好地读出自己捕捉到的感觉。
四、体态相辅,升华情感
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对学生进行暗示,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指导学生朗读。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竖目;蔑视时,嗤之以鼻、白眼相待;畏难时,眉头紧锁、面布疑云……用手势的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重,时而轻,时而缓,时而急来表示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喜怒哀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动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让学生产生共鸣,实现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相通相融。
五、情境再现,激活积累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已积累了许多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感情朗读指导的有效资源,所以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融入朗读的课文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对“失去鲁迅先生”产生一种“悲哀情怀”,但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冷漠状态。怎么办呢?我们不妨通过投影显示几张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生前的图片,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景再现,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鲁迅的已有情感积累——崇敬爱戴,从而激起了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前辈、好导师的悲痛情怀,这样感情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