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数学》教材建设的探讨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文化教育和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双重功能。加强高职《数学》教材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数学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2-01
  《数学》是五年制高职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初等数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学习高等数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随着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数学课程学什么内容、内容如何设置等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构建适合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的新教材体系,探索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的新路子、新思想。
  一、现行教材内容体系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内容结构设置仍是传统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形式化的呈现方式。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 虽然对内容进行了精简,但对学生来说缺乏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二是教材的展开缺少生活及专业应用的案例,没有预留师生活动空间,开展主题教学有难度;三是缺乏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导致学生不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丧失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四是教材内容弹性小,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五是教材与信息技术结合牵强,缺乏对软件使用的介绍和实验案例的解决。
  二、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根据五年制学生连续学习的特点,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教材内容体系本着“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专业学习,奠定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为指导思想,力求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课程内容应该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专业知识的基础,真正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其次,应该有利于体现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最后,课程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向。
  三、新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本校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结合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研读《数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及要求,明确了《数学》知识与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衔接点。并依据两者的衔接情况,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在兼顾数学本身系统性的同时打破传统的逻辑体系,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出发,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各专业基础课所需数学知识为目标,进行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设置。同一教材适应文、工类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类别可以选学不同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
  基础模块:集合与不等式、函数、基本初等函数、数列、向量、直线与圆、立体几何;
  应用拓展模块:二次曲线、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复数;
  专题:基本初等函数模型的应用、构建数列模型求解实际问题;
  数学实验:计算器、Mathematica软件、实验案例。
  四、新教材编写的特色与创新
  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的编写是以“面向专业需求,建立数学基础,淡化理论形式,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应用思维”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将数学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应用性与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的安排本着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心理阶段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既不片面强调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思维发展水平,也不被动迁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违背数学的科学性,削弱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促进功能;
  2.以实用性为目的,素养性为前提,系统性为原则。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选取既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支撑,又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知识起到良好衔接作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满足素质教育和各专业的实际需要;
  3.教材内容的叙述方式力求通俗、简洁、易懂、形象。淡化过于严谨的、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借助图形、图像等手段深化形象;
  4.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采用以目标导向为主,以“问题解决”和“注重过程”为教材的灵魂;
  5.教材的活动设计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材根据数学内容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线索,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启示,引导学生合理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便利教学;
  6.引入数学实验与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计算、作图已成为专业课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材以更多数学实验的形式,添加了计算器和Mathematica软件的使用介绍、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章节,使学生学会计算、绘制简单函数图象的方法,学会利用软件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7.注重应用,实践性强,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部分章节,安排了数学应用案例专题,针对性强,突出了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和时代性。与学生的实际相衔接;与专业课相衔接,与物理知识相融合,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增加对数学知识应用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8.引入数学模型应用专题,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材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将数学文化适时引入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寻根溯源,开阔视野,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和诚信、守信的职业素养,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10.根据“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核心理念,每章节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弹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使用本章内容的最低和最高的教学要求,安排选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新教材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知识在生活及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深化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淑华.以服务的理念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8(4):63-65。
  [3]云莲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73-76。
  [4]杜庆.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100-105。
其他文献
摩擦力是初中力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力,它和弹力、重力并称为三种常见的力,现在,我们从几个方面认识一下摩擦力。
一、综合性实验题考情分析    综合性实验就是综合应用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结合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计算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解决有关实验问题,这几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1 现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温度是零上7℃或零下5℃;  (2)收入500元或支出300元;  (3)水位升高1.2 m或下降0.9m;  (4)前进5 m或后退6 m;  (5)买进20瓶矿泉水或卖出15瓶矿泉水。  这里出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 )。  A 2组 B 3组 C 4组 D 5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