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术中如何寻找阑尾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层普外科最多见的急诊疾病中,阑尾炎居第1位。于是阑尾切除手术自然成为培养外科医生入门的手术。然而,工作多年的老医生有时也被术中寻找阑尾所困扰。有时阑尾炎甚至比胆囊摘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难度更大。在诊断明确和麻醉满意的前提下,浅谈几点体会。
  切口:不管是麦氏点切口还是纵切口,首先选择压痛点最显著的一点为切口中心。
  熟悉解剖学知识和阑尾位置的变异性:打开腹膜,有时阑尾就在视野中,通常基层医生称“跳舞”式阑尾。但是这种机会不是很多。相反,有时为寻找阑尾可能三四个小时过去了仍未找到。此时不要轻易下“先天缺失”的结论,笔者在临床中遇到1例患者,术后复发时再次手术切除阑尾。但也没遇到过完全一模一样的阑尾,除绝大部分在右下腹外,较常见的位置还有盆位、肝下、腹膜外位、结肠浆膜下,有的长15cm以上,有的粗如小肠,很像麦克尔憩室,有的很短不足1cm,有的很深需推开小肠,紧贴后腹膜,几乎与髂血管、输尿管(或卵巢)相邻。此时千万注意避免副损伤,一并切除造成不良恶果。那么,比较可靠的寻找方法就是找结肠带。
  寻找盲肠(结肠带)的方法:盲肠的位置有变异,绝大多数都在右下腹,除非炎症特别重,阑尾与盲肠已粘连成1个团块,此时只好以手指钝性分离阑尾。找阑尾一般先以大镊子紧贴侧腹壁下到腹腔,然后夹住肠管,用左手包湿纱布提起盲肠,沿结肠带顺下寻找。须鉴别提上来的是盲肠还是小肠。盲肠较厚,不要只夹很少肠壁,容易造成浆膜下出血或破损。找到并提出盲肠,阑尾就好找了。有的盲肠是游动的,只要贴侧腹壁按向内、向上、向下几个方面寻找,均可找到。有的盲肠固定很短,末端在肝下,此时就要将切口适当向上延长,但延长切口一定要用手指摸到盲肠(炎性水肿)或阑尾。有时盲肠在脾曲,这种情况很少见。同样还是要找到盲肠或横结肠,然后牵开手术创口,再进行寻找。
  特殊位置的阑尾:摸摸盲肠壁,就会发现阑尾就在其内。适当绷紧肠壁,切开肠壁浆肌层,阑尾往往自然暴露出来。盲肠腔很狭窄,如果阑尾除根部与盲肠相连,体尾部都固定在腹膜外,此时助手向内牵盲肠,提起侧腹壁、剪开钝性游离部分盲肠,阑尾则很容易被剥离出来。
  认清阑尾:阑尾急性炎症时不难识别,但诊断错误时,往往操作失误,病人不能长时间配合。因此,一定要冷静,不可草率从事。有人曾把输卵管当作阑尾切除,引起恶性事故,要引以为戒。
  病程超过4天的急性穿孔阑尾炎:局部炎症较重,肠管壁充血水肿、易出血,特别是根部已坏死时,残端处理要谨慎,可用系膜覆盖结扎。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考古遗址特别是城市建成区内的考古遗址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以向公众阐释和展示考古发掘的成果,能够
因为安全方面的考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Adobe Reader都会进行一次版本升级。默认设置之下,Adobe Reader会自动在后台下载更新程序,并在系统托盘中提示用户进行安装。
关键词 中药功效 用量 配伍 炮制煎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06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修补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对38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先行胃镜检查,并局部取活检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然后对良性溃疡穿孔患者全
摘 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和一次性吸痰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中药保留灌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无其他并发症的SAP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传统法(常规灌肠法)和改良法(改进后方法)灌肠。结果:改良法肛管插入不适、注入药液时不适、灌肠后腹部不适、灌肠后明显便意感、药液保留时间>2小时等评价指标与传统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和一次
目的:观察自拟黄草汤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近3年63例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鼻(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黄草
目的:本论文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对其发酵后的产物进行抗营养因子检测和营养价值评定;将棉籽粕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添加到黄羽肉鸡饲粮中,以此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发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疏肝散结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07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是非肿瘤性、非炎症性乳腺上皮增生性疾病,现代医学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由于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黄体素减少,而雄激素相对增多,使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增生和复旧不全,好发于30~40岁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