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概括梳理,使用文献研究方法,把“四个全面”放到历史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全面”思想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具有层次分明、科学严谨的特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四个全面;中国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形势,着眼新时期下经济、政治新特点、新变化,把握治国理政全局,从中国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殷切期盼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由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提出三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有感于中国共产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又将其内涵丰富,将其上升到“四个全面”,增加“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又一个伟大的理论高峰;是当前新形势下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的又一新飞跃,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自从“四个全面”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课题的热度持续提高。从“四个全面”中的由点到面都有系统的相关论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韩喜平教授论述了“四个全面”是推动中国新发展的战略布局。韩振峰教授提出“四个全面”是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姜明安在《习近平依法治党战略思想》一文中探讨了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吸取前人经验,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四个全面”做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论述“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深刻关系。“四个全面”其特定的丰富内涵与科学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紧密关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特征,在现实和理论层面均有凸显的意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和对世界马列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将会有力、稳定、强化、精准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演进进程中,是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结的,其本质上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顺应时代需要,符合中国未来实际发展要求,应对新形势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所以,“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前路漫漫,荆棘密布,随时都会遇上新类型的复杂问题,旧的理论体系必然不能再指导新的实践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的、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来指导新的面临的实践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继续指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这就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必然出现。
二、“四个全面”:层次分明、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个全面”是一个是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科学理论,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科学、全面的总结,每一部分层层相扣,是依托“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历史任务而存在。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些历史任务的决定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成这些历史任务的基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其他三个全面的基石。“四个全面”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各有发力点,却又兼顾整体。因为在“四个全面”上层中,有一个共同的前进目标,即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既是“四个全面”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牵连,也是每一个全面的前进方向。“四个全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三、“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四个全面”既是对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创新。
(一)“四个全面”是对三大理论的继承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前进目标和基本观点,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的原理、观点、方法等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答。“四个全面”继承“中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准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为先、改革为重,坚持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四个全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在新形势下持续保持即使低速但务必健康的发展,同时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公正、协商得到充足的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各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除了政府政治建设以外,社会建设也应该大力发展。“四个全面”分别从政治、生活、文化、经济等视角对小康这一概念内涵的全新型、深层次拓展,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丰富的阐述。对于经济下滑、经济新常态出现,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将小康与中国梦结合,确立了中国未来十年发展内的新战略指导思想。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伟大、历史性目标的决定因素。所以,作为“四个全面”之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延续与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形势下实践问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步伐,对改革的内涵、方向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最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改革内涵的丰富,做好了改革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及具体进程等。但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对现行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做出的调整;我们的改革本质是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中心任务是为了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所以,必须根据现实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调整,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的相关关系,在改革中,既打破僵局,又运用其他几个全面来稳定形势,保证稳步有进。其次,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心思想为我国未来形势下的稳步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四个全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解决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例如,供给制改革,使资源配置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打破政府僵化,增强新形势下的市场活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目前阶段下,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取得许多方面的显著成效。例如,对财税体制的改革,既是国家税收更增添活力,对行政审批权力的下放,也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打开国内市场的更多潜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党的重大方针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一重大历史突破。全面依法治国,阐述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格局和其内涵,这标志着我国国家政治已经步入现代化的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家层面理论建设的一大突破,它首次回答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二者之间的联系,“全面依法治国”说明我们要在加强党的现代化执政进程中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而在一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者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广大的人民对自身自由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主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全面法制化建设,而依法治国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强力领导,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总揽全国各个方面、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建立协商式的民主制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66年的治国经验,治理体系已经日趋完善、自我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构架又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从总的目标上来说,建立一个法治思维完善,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的法治国家;在推行战略上是整体化、系统化进行;追求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民主、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法律的实际操作是亟须完善的重难点环节,而这一推进过程中,首先打破的就应该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以及稀薄的社会法律、契约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突破,在上层制度设计中不断完善、规范;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部分领导干部干涉司法程序问题,建立严谨的司法独立体系;建立健全司法人员的保护机制,保证司法人员能够不受影响的公正推进法治;更好地完善法院审判权与检察院检察权分开制度,使司法机关之间正常工作不受其他机关影响;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保障审讯程序的公开化、程序化,讓审判过程更加清晰透明;在边远地区设置巡回法庭,让法治的理念深入基层,从底层做好法治建设。这些是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落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
4.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建设的新高度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几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建设方面,去旧出新,不断加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重塑党员的群众路线,逐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理论。全面从严治党以及一系列相关理论,对党的建设深刻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符合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需要,且极富前瞻性、创新性,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明确了方向。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们的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深刻研究中国新形势下道路建设的规律,主动适应新问题、新变化,勇于改革,打破以往窠臼,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繁荣富强。“四个全面”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断自我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成就。在其发展道路中,其内涵必将更丰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建设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支撑。“四个全面”贴近时代需求,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将为“两个一百年”的顺利实现、“中国梦”的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最夯实的基础和最科学、最前瞻性的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四个全面;中国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形势,着眼新时期下经济、政治新特点、新变化,把握治国理政全局,从中国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殷切期盼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由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提出三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有感于中国共产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又将其内涵丰富,将其上升到“四个全面”,增加“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又一个伟大的理论高峰;是当前新形势下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的又一新飞跃,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自从“四个全面”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课题的热度持续提高。从“四个全面”中的由点到面都有系统的相关论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韩喜平教授论述了“四个全面”是推动中国新发展的战略布局。韩振峰教授提出“四个全面”是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姜明安在《习近平依法治党战略思想》一文中探讨了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吸取前人经验,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四个全面”做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论述“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深刻关系。“四个全面”其特定的丰富内涵与科学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紧密关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特征,在现实和理论层面均有凸显的意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和对世界马列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将会有力、稳定、强化、精准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演进进程中,是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结的,其本质上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顺应时代需要,符合中国未来实际发展要求,应对新形势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所以,“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前路漫漫,荆棘密布,随时都会遇上新类型的复杂问题,旧的理论体系必然不能再指导新的实践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的、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来指导新的面临的实践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继续指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这就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必然出现。
二、“四个全面”:层次分明、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个全面”是一个是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科学理论,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科学、全面的总结,每一部分层层相扣,是依托“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历史任务而存在。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些历史任务的决定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成这些历史任务的基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其他三个全面的基石。“四个全面”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各有发力点,却又兼顾整体。因为在“四个全面”上层中,有一个共同的前进目标,即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既是“四个全面”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牵连,也是每一个全面的前进方向。“四个全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三、“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四个全面”既是对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创新。
(一)“四个全面”是对三大理论的继承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前进目标和基本观点,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的原理、观点、方法等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答。“四个全面”继承“中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准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为先、改革为重,坚持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四个全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在新形势下持续保持即使低速但务必健康的发展,同时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公正、协商得到充足的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各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除了政府政治建设以外,社会建设也应该大力发展。“四个全面”分别从政治、生活、文化、经济等视角对小康这一概念内涵的全新型、深层次拓展,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丰富的阐述。对于经济下滑、经济新常态出现,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将小康与中国梦结合,确立了中国未来十年发展内的新战略指导思想。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伟大、历史性目标的决定因素。所以,作为“四个全面”之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延续与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形势下实践问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步伐,对改革的内涵、方向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最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改革内涵的丰富,做好了改革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及具体进程等。但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对现行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做出的调整;我们的改革本质是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中心任务是为了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所以,必须根据现实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调整,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的相关关系,在改革中,既打破僵局,又运用其他几个全面来稳定形势,保证稳步有进。其次,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心思想为我国未来形势下的稳步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四个全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解决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例如,供给制改革,使资源配置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打破政府僵化,增强新形势下的市场活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目前阶段下,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取得许多方面的显著成效。例如,对财税体制的改革,既是国家税收更增添活力,对行政审批权力的下放,也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打开国内市场的更多潜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党的重大方针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一重大历史突破。全面依法治国,阐述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格局和其内涵,这标志着我国国家政治已经步入现代化的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家层面理论建设的一大突破,它首次回答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二者之间的联系,“全面依法治国”说明我们要在加强党的现代化执政进程中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而在一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者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广大的人民对自身自由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主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全面法制化建设,而依法治国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强力领导,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总揽全国各个方面、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建立协商式的民主制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66年的治国经验,治理体系已经日趋完善、自我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构架又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从总的目标上来说,建立一个法治思维完善,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的法治国家;在推行战略上是整体化、系统化进行;追求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民主、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法律的实际操作是亟须完善的重难点环节,而这一推进过程中,首先打破的就应该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以及稀薄的社会法律、契约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突破,在上层制度设计中不断完善、规范;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部分领导干部干涉司法程序问题,建立严谨的司法独立体系;建立健全司法人员的保护机制,保证司法人员能够不受影响的公正推进法治;更好地完善法院审判权与检察院检察权分开制度,使司法机关之间正常工作不受其他机关影响;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保障审讯程序的公开化、程序化,讓审判过程更加清晰透明;在边远地区设置巡回法庭,让法治的理念深入基层,从底层做好法治建设。这些是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落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
4.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建设的新高度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几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建设方面,去旧出新,不断加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重塑党员的群众路线,逐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理论。全面从严治党以及一系列相关理论,对党的建设深刻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符合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需要,且极富前瞻性、创新性,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明确了方向。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们的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深刻研究中国新形势下道路建设的规律,主动适应新问题、新变化,勇于改革,打破以往窠臼,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繁荣富强。“四个全面”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断自我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成就。在其发展道路中,其内涵必将更丰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建设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支撑。“四个全面”贴近时代需求,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将为“两个一百年”的顺利实现、“中国梦”的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最夯实的基础和最科学、最前瞻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