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乌来古印象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文幼,是他从川藏线回来不久。微略晒黑,精神矍铄。玩笑问他是否被抬下高原,他倒是昂然,“五千米,弹指一挥”。笔记本电脑翻出一路的照片,文幼神情竟有些恍惚,思绪大概飘然回雪域,然后,一脸得意,推到我面前。
  


  一张一张翻下去,色彩炫目丰艳。镜头既锁住了广袤无边,也没有放过细小点滴尘世喧嚣。繁花杂树缀着一栋栋或新或旧的藏式民居,美好却似人间。想那藏民,应该是一世接一世的都在慢慢迁就高原的地势,塑造别致的家园,山峦轻轻打磨了,深谷悄悄雕成层层农田,一片片会让人绝望的荒原借用寒土里的岩石砌出坚实的屏障,维护信仰与内心:“人类凭着心系沃土的深情浇铸大地,一面成全了自己的心愿,一面照顾了造物的初衷。”
  光影斑驳,时光交错,咖啡馆的味道,浓厚香醇。偏爱那些抓得住的颜色,若即若离的线条和游走在照片间明明灭灭的思绪。因为不相信文字,照片用沉默表达。先听到的喃喃诉说,便来自然乌湖,来古冰川。静谧高贵的湖水和冰雪的地老天荒,我忽然惦念仓央嘉措一曲曲传世情诗,惦念他长长短短的句子,心中隐约唤出久远清冽的风月遗韵。多情的六世达赖,写得一手漂亮的情诗,像是四五月间春天老了夏天临近的高原杜鹃,不经意的一片绽放,顿时成了几百年后的回音。授业于学者桑杰嘉措,通天文历史医学,深谙诗文。25岁遭流放,一路且歌且行,艰苦而逍遥。他一定来到过然乌湖畔,遭遇肆无忌惮的美,措手不及。“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束手就擒,留下动情的诗句与周身赤城,长伴左右,看苍天深处云卷云舒。
  


  来古冰川的然乌湖,可真是个让语言文字羞愧难当的地方。我深陷于这组照片之中,瞋目结舌又澎湃激动,翻遍百科全书,要追根溯源,她们究竟从何而来。来古,一组海洋性冰川。包括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其中,亚隆冰川为最长,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000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000米的岗日嘎布湖。哪张照片里留下了美西的倩影,哪张又记录下亚隆的决绝坚毅?然乌,被岗日噶布山脉和来古冰川群环绕。藏东最大的湖泊,是帕隆藏布河河源。湖面海拔近4000米,面积22平方公里。然乌沉静地睡在这里,像是被哪位神仙弄丢在高原。
  文幼说到了然乌来古,目光悠远绵长。“这个地方自驾的游人是开不进去的,地形实在复杂,必须靠当地人”,他深深坐下去,端起咖啡,“小九寨沟来形容她,不负责任……”出人意料,然乌湖的意思是“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湖里有头水牛,岸边有头黄牛,他们闲来无事,就喜欢较量角力。体力不支,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了。其实应该是三头牛较力才对,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处。
  


  然乌,来古,没有人知道,她们究竟谁造就了谁,是姊妹,抑或天敌?
  照片上,望断天涯的然乌湖,美得分明是一天造地设。若身临其境,哪怕是心里装着一潭死水和一堆又一堆灰烬的人,也会诧异,怦然心动的以为一定有人搞错了,等待上天来纠正。并没有错,她正是万化偷偷坏笑的那个谜。任你历尽沧桑,也难逃,不知所措,一往而深。环绕然乌的来古,嫣然一笑,给人的心灵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别无选择,瞬间坍塌。任何语言文字的描绘终将成为徒劳,只能用双眼拥抱着信马由缰后的祥和。如果说然乌的美让人情不自禁俯身怜爱,一点点娇弱,一点点矜持,还有一点点莫名的惶恐。不完满,才让人有资格爱她。可是加上这来古,浑然一体后,她就太中性了。闪动聚焦,雌雄同体,美轮美奂。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吸引,却两界相隔,萧杀,也剥夺哀伤。
  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声断断续续,湖边大大小小的石头堆满新新旧旧的梦境。有的是现代都市人匆忙的脚步,有的是放逐灵魂找寻的上古残片。“在那里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什么也不想,想不了。大脑是迟钝的,一直在拍照,然后头疼。”大脑缺氧时,替文幼百感交集的是手里的相机。那么,坐在这咖啡馆里翻看照片,无疑是有知觉的重游,个中美妙,不足为外人道。
  


  我的笔力太过浅薄,配不上这番景色。也遗憾写惯了小桥流水的历代文人墨客,不曾踏上绝地,难有文字留下。不禁遐想,若亦柔亦刚的苏东坡不是被发配到海南岛,而是雪域中的然乌湖畔,恐怕也嫌“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够了。
  我羡慕,如此一路追逐。身处繁华都市,一切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对所有人微笑,为衣食奔波,逐渐忘却疲惫。虽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可是我们早已不再直截了当地置身于天地,只终日闭目在钢筋水泥间穿行。在似淡茶般有味无味的日月,偶尔的出走游离才使我们仍有酒得进,还有滋味。
  这些照片的召唤,来自远方,难以抗拒。我说,“终有一日,我也会踏上雪域高原,而且保持清醒。”文幼微笑沉默。
  翻尽所有照片,我卧进咖啡馆宽厚的椅子里。开始热烈地盼望长假,盼望上路。然后,把所有的感受都落在纸上。写完会不会心里空荡荡什么也没有了呢?会不会像是一场救赎,此后尘物经心,波澜不惊?不会的,无喜无悲的不是人间。其实我相信,追逐风景,是为了切肤感受市井里不精致却扎实亲切的生活。
其他文献
《北京晨报》报道,著名作家肖复兴发表评论指出,北京商业演出赠票已成灾,有的演出公司甚至不堪重负而破产。赠票的危害在于“受赠人不稀罕,反倒肥了票贩子,而真正想看的人却被高票价挡在了剧场门外”。 有些演唱会的赠票最多的时候可能会达到30%。    一般来说,除了工作需要而外,看商业演出总得掏钱买票,这是尽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但是实际上,这一常识却常常不为人识,或者常常与事实不符。许多人看戏不必花钱,因为
期刊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    王传峰艺术简历  1967年11月26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  1988年,在山东省艺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学习。  1989年,作品《墨梅》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  1990年,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出版《王传峰画集》(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同年作品入选北京翰墨缘九人书画展,任中华教
期刊
现场演出是否代表着乐队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默默无闻走到辉煌耀眼,接受众人的欢呼乃至顶礼膜拜?1999年,濒临解散的甲壳虫乐队作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不再进行现场表演。之后,他们因此后悔不迭,Paul McCartney甚至在后来自己随意组成了一个名为WINGS的乐队,只为了能够重温现场演出的感觉,再次感受自己与歌迷面对面所释放的那种奔放激情和生命力,经典如甲壳虫乐队都不能割舍这份情怀。因此,说现场演出
期刊
这是一个打扮时髦又不显张扬的女子,她有着旧上海画报上那种丰腴而柔和的面颊,烫着当时时兴的小卷发,斜戴着帽子,精致的旗袍外束着西式的咖啡色风衣。她安静地坐在咖啡馆临街的卡座里,若有所思。三年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只因了今天这最终的一个目的才显得有意义。她刚才已经把易先生的行踪告知了上级,或许杀手们已经在街道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易先生的到来……    卡座里,王佳芝端起杯子轻轻抿了一小口,然后起身,奔赴
期刊
近年,随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实施“大文化、大旅游”战略,并确定2006年为“文化建设年”,在追求经济崛起的同时亦追求文化的崛起。  今年,鄂尔多斯市以迎接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为契机,全力构建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步伐。就此,我们采访了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局长赵新民。  在鄂尔多斯市文化系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城市里地铁就是穿行于地下的列车。所以,当看到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地下铁》时,一方面感觉新鲜,另一方面觉得他多余加那么个“下”字。  直到北京城铁开通我才搞清楚,地铁也分地下铁和地上铁。  我曾经很羡慕那些可以乘地铁(确切地说是地下铁)上班的人们,一则可以不受堵车的烦扰,况且地铁沿线一般都是繁华商业区,乘它上班感觉更现代化、国际化。  如果不是身在北京,你很难理解一个上班族每天要在路上
期刊
浸透着地域文化的方言,其内涵所指是约定俗成的。那种特定语意在感受上的精道,常常是规范的书面语言所望尘莫及的。比如沈阳市民阶层在评价某人作为时,常用一句方言叫做“铲得硬”。这句话大体上是“干得好”之意,但在滋味和内涵上,两者又有所区别。铲得硬,有经过拼闯、参与心计和铁腕的运筹之后,强悍地站住了脚跟的意思。你如果表达这层意思,只运用通用的语言,说干得好之类,那你要强调的微妙之意,肯定不够恰切到位,更谈
期刊
我怕搬家。  更怕在北京搬家。  最最怕在北京一个人搬家。  来北京两年半,搬了四次家,每一次均狼狈不堪。大包小卷,晕头转向。  第一次搬家,严格说来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搬“家”——大学毕业从学校直接搬到北京,连同我的旧衣服、破杂志拉拉杂杂一大堆,邮寄过来花了我不少钱,心疼得差点死掉。可来了才发现90%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剩下的10%基本上属于100年也用不到一回的,被老妈骂了个狗血喷头。于是暗自下了
期刊
我爱散步,这不只是我从小随父母养成的一种习惯,也更有那挥之不去的情结。我和妻子喜结良缘,红娘就是我们居住地周边的马路。  我们俩虽不是近邻,但却分住在马路的两侧,隔街相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单身的帅哥,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去马路边遛弯,一是为了松松一天劳累的筋骨,二是为了捕获我心仪的“猎物”。我那口子在未成孩子他妈前,还算有模有样,小有姿色。为了提高“回头率”,也常常在晚间到马路上招摇过市。我们俩
期刊
记得有一次和外地来京的朋友闲聊时,他问过我:你在北京这大城市里最不适应的是什么?虽然这不适应的感受,我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上班时挤车最难!”  在有车一族尚未普及到大众的今天,上下班乘公交车是最为普遍的选择。拥有自己的卧车是我们工薪阶层人的梦想,但我目前仍囊中羞涩,圆这个梦还得待以时日,我的住处与单位相隔有20多公里,往往至少要换乘两次公交车,于是,挤车几乎成为我每天的挠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