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只要他能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就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新知识能被原有的知识同化(Assimilation),从而被习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旧知识的同化,因而,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网络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结构可利用性,为同化新知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认知各实例间的广泛联系,并获得基于情景、基于实例的多维认知。
【关键词】语言输入;认知同化;网络技术;英语教学
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and Internet-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Chen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meaningful acquisition be achieved only when new knowledge to be acquired is combined with the acquired knowledge in some way when student is studying new one, which can be assimilated by the original one, and then acquired.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riginal can be decided by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students, so does the effect of study. During internet-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with the help of abundant resources, the students may broaden their horizon; improve the utilizability of cognitive structure, which 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knowledge-assimilation, meanwhile, for the learner, the scene-based, circumstance-based multi-dimensional cognition can be acquired from the wid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and cognitive examples.
【Key words】 Language-input; Cognitive Assimilation; Internet-based tech; English Instruction
1.“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这一概念是Krashen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输入假设监察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的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来的,并将其定义为“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语言教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学。
Krashen输入假设中的监察模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Ellis认为它是迄今为止的现有二语习得理论中,最为完整的一套第二语言习得模型(Ellis 1985:261)。 Krashen (1985)认为,输入假设是以大量实证结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全面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设、监察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和输入假设。
“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所谓“可理的语言解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的就不具有意义。同样,如果语言材料太难,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也不具有意义。Krashen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个语言状态间的距离。这样,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不仅对母语习得发挥作用,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语言输入的作用就在于“激活”这种机制,而激活的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具有“i+1”特征的语言输入。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只要他能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就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新知识就能被原有的知识同化(Assimilation),从而被习得(Ausubel认知同化学习论)。Ausubel认为,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把同化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同化(Subordinate Assimilation),上位同化 (Super-ordinate Assimilation) 和组合同化 (Combinational Assimilation)。下位同化指的是新旧知识之间最普通的一种同化,即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含面较广的概念,从而被其同化的认知过程。下位同化有两种形式:派生下位同化(Derivative Subordinate Assimilation)和相关下位同化 (Correlative Subordinate Assimilation)。当学生学习一种包含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是,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这种同化被称为上位同化。有时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既找不到上位关系,也找不到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着互相混合的关系,这就被称之为组合同化模式的组合同化。
根据美国著名系理学家Ausubel的认知同化学习论,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旧知识的同化,因而,决定了学习的成败与否。在网络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结构可利用性,为同化新知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加强,它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①指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②指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Instruction);③指超媒体教学 (Hypermedia Instruction);④指网络教学 (Instruction through Internet)。信息技术就是指多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物理媒体的组合)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一改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与一体,文图并茂的界面,生动、有趣的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积极性。也就是说它的优势是传统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创造真切的情景,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可多感官并用感知语言,利用自然技能(视、听、触、动等)与多媒体系统交互,达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2.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界在不断探索多媒体网络手段对学习者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并试图建立基于Internet 的教学方式的理论模型。认知灵活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斯皮罗(Spiro et al. , 1988)等人提出的。他们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认知过程的建构性,并提出“交织型”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多角度的,并提出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教学过程应在不同时间、情景、以不同方式进行,来揭示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依赖性。对于高等院校的学习者,他们所涉及知识领域介乎于斯皮罗所提出的结构系统、联系紧密的结构良好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与结构不良领域 (ill-structured domain) 之间,或更倾向与后者,学习对象主要面向广泛的概念和差异较大的实力,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随机通达能力。
基于这种理论,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以实现超文本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多维度“交织景观”(crisscrossed landscape)浏览,结合超文本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沉浸。这种没有固定顺序但安排缜密的知识组织网络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超文本多媒体学习环境,使其能随即通达各知识点的信息并最终通过交叉整合学习,通过关联认识来达到知识的获取。网络链接可以实现封闭结构,使学习者按照完整的网页和目录顺序学习,也可以设计完全开放的多重链接结构,使学习者在网页间任意转向,在不同目录和内容间选择,以不同途径实现任意通达某一知识点,这样就达到任知过程的随意性和随时性,充分体现任知的灵活性。
3.“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与网络教学
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Advance Organizer),可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理解输入中的 “1”。这个策略是基于其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新知识学习策略, 它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因为在可以在运用该策略前,利用链接等网络技术手段,植入一些引导性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新知识的同化提供一个固着点(anchorage),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相应的文化背景,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真实场景画面设计,标准的发音和得体的语言作为先行组织者,可以缩短当前语言状态与下一个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从而增强语言知识的可理解性。这种增强了的可理解性再加上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有可能的大信息量,必然能扩大语言习得者的可理解输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这种环境下的多媒体学习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场所能使语言习得者处于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因素也处于积极状态,这就更增加了习得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增加输入知识的可理解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问题,也展现学生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给学习者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4.结语
语言输入(可理的语言解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丰富的输入形式无疑会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它的互动性、系统性、情景性、自由性和趣味性。它能实现人机互动和教学互动,打破了常规的一对一基础的解惑方式,可以实现一对多和多对多;通过流媒体和音频教学,可以提供一些实例,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认知各实例间的广泛联系,并获得基于情景、基于实例的多维认知。各种语言理论、教学理论与网络教学的互相渗透必然会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Collot, M. and N. Belmore. Electribuc. Language: a New Variety of English. S. herring (ed.) [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e-cultural Perspective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13-28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Krashen,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4] 蒋祖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J].上海:电化教育与研究,2004,(2):49-52
[6]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言输入;认知同化;网络技术;英语教学
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and Internet-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Chen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meaningful acquisition be achieved only when new knowledge to be acquired is combined with the acquired knowledge in some way when student is studying new one, which can be assimilated by the original one, and then acquired.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riginal can be decided by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students, so does the effect of study. During internet-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with the help of abundant resources, the students may broaden their horizon; improve the utilizability of cognitive structure, which 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knowledge-assimilation, meanwhile, for the learner, the scene-based, circumstance-based multi-dimensional cognition can be acquired from the wid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and cognitive examples.
【Key words】 Language-input; Cognitive Assimilation; Internet-based tech; English Instruction
1.“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
“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这一概念是Krashen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输入假设监察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的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来的,并将其定义为“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语言教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学。
Krashen输入假设中的监察模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Ellis认为它是迄今为止的现有二语习得理论中,最为完整的一套第二语言习得模型(Ellis 1985:261)。 Krashen (1985)认为,输入假设是以大量实证结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全面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设、监察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和输入假设。
“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所谓“可理的语言解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的就不具有意义。同样,如果语言材料太难,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也不具有意义。Krashen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个语言状态间的距离。这样,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不仅对母语习得发挥作用,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语言输入的作用就在于“激活”这种机制,而激活的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具有“i+1”特征的语言输入。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只要他能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就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新知识就能被原有的知识同化(Assimilation),从而被习得(Ausubel认知同化学习论)。Ausubel认为,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把同化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同化(Subordinate Assimilation),上位同化 (Super-ordinate Assimilation) 和组合同化 (Combinational Assimilation)。下位同化指的是新旧知识之间最普通的一种同化,即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含面较广的概念,从而被其同化的认知过程。下位同化有两种形式:派生下位同化(Derivative Subordinate Assimilation)和相关下位同化 (Correlative Subordinate Assimilation)。当学生学习一种包含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是,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这种同化被称为上位同化。有时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既找不到上位关系,也找不到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着互相混合的关系,这就被称之为组合同化模式的组合同化。
根据美国著名系理学家Ausubel的认知同化学习论,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旧知识的同化,因而,决定了学习的成败与否。在网络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结构可利用性,为同化新知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加强,它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①指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②指多媒体教学 (Multimedia Instruction);③指超媒体教学 (Hypermedia Instruction);④指网络教学 (Instruction through Internet)。信息技术就是指多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物理媒体的组合)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一改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与一体,文图并茂的界面,生动、有趣的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积极性。也就是说它的优势是传统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创造真切的情景,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可多感官并用感知语言,利用自然技能(视、听、触、动等)与多媒体系统交互,达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2.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界在不断探索多媒体网络手段对学习者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并试图建立基于Internet 的教学方式的理论模型。认知灵活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斯皮罗(Spiro et al. , 1988)等人提出的。他们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认知过程的建构性,并提出“交织型”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多角度的,并提出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教学过程应在不同时间、情景、以不同方式进行,来揭示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依赖性。对于高等院校的学习者,他们所涉及知识领域介乎于斯皮罗所提出的结构系统、联系紧密的结构良好领域 (well-structured domain) 与结构不良领域 (ill-structured domain) 之间,或更倾向与后者,学习对象主要面向广泛的概念和差异较大的实力,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随机通达能力。
基于这种理论,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以实现超文本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多维度“交织景观”(crisscrossed landscape)浏览,结合超文本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沉浸。这种没有固定顺序但安排缜密的知识组织网络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超文本多媒体学习环境,使其能随即通达各知识点的信息并最终通过交叉整合学习,通过关联认识来达到知识的获取。网络链接可以实现封闭结构,使学习者按照完整的网页和目录顺序学习,也可以设计完全开放的多重链接结构,使学习者在网页间任意转向,在不同目录和内容间选择,以不同途径实现任意通达某一知识点,这样就达到任知过程的随意性和随时性,充分体现任知的灵活性。
3.“可理的语言解输入(Comprehensible Language-input)”与网络教学
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Advance Organizer),可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理解输入中的 “1”。这个策略是基于其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新知识学习策略, 它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因为在可以在运用该策略前,利用链接等网络技术手段,植入一些引导性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新知识的同化提供一个固着点(anchorage),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相应的文化背景,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真实场景画面设计,标准的发音和得体的语言作为先行组织者,可以缩短当前语言状态与下一个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从而增强语言知识的可理解性。这种增强了的可理解性再加上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有可能的大信息量,必然能扩大语言习得者的可理解输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这种环境下的多媒体学习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场所能使语言习得者处于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因素也处于积极状态,这就更增加了习得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增加输入知识的可理解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问题,也展现学生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给学习者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4.结语
语言输入(可理的语言解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丰富的输入形式无疑会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它的互动性、系统性、情景性、自由性和趣味性。它能实现人机互动和教学互动,打破了常规的一对一基础的解惑方式,可以实现一对多和多对多;通过流媒体和音频教学,可以提供一些实例,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认知各实例间的广泛联系,并获得基于情景、基于实例的多维认知。各种语言理论、教学理论与网络教学的互相渗透必然会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Collot, M. and N. Belmore. Electribuc. Language: a New Variety of English. S. herring (ed.) [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e-cultural Perspective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13-28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Krashen,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4] 蒋祖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J].上海:电化教育与研究,2004,(2):49-52
[6]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