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整理生命教育的素材,然后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整理素材; 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12-001
《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 “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就成为迫切需要。以下是笔者近年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一、梳理教材,整理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教材围绕人地关系,从全球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在自然地理部分设计了“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厄尔尼诺”“水循环与人类生存”“地球生物分布规律”等内容,着力体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文地理部分设计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内容,关注人文现象的地理环境基础。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上海市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中为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勾勒了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对此,我们一线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予以细化,立足教材本身,整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下面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为例,提供一种整理的思路:对其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挖掘、汇总,同时设立“操作建议”一栏,可以作为教学中生命教育内容选择与实施的参考。
此外,乡土地理、报刊新闻、影像资料等素材是地理教材最有效的补充载体,如在“工农业污染的防治”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我们从“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谈起,生活在长江边的许多同学从未见过“长江三鲜”,由此反差学生明白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珍爱生命的道理。
二、多种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1.通过认识自然灾害.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既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会使生命受到伤害。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大,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夺去数万人的生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所有的灾难,也无法将学生置于不存在任何伤害的安全地带,但我们能从现在立即做起,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以下就是一个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成功的例子。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2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惊全球。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位21岁的山东青年方正在大地震中成功避险。当时正在东京上大学的方正,地震发生后虽然也与家庭失去了联系,但他却没有像其他的中国学生那样茫然、痛哭或是不知所措,而是第一时间去买了收音机、手电、食物和水,甚至还买了防毒气的口罩——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想买口罩已经很困难,更别说水和食物了。这一切得益于他10岁时参加的生存训练夏令营活动。因此,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掌握逃生避险知识,在大灾面前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2.通过理解人地协调,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四种版本的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南极空洞、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造成,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进而渗透环境教育。另外,我们还利用每年的“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生命的发展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进行,人通过实践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而地理学正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因此,结合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可以更好地深化生命教育。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灾害与生活”“灾害防范面面观”“让生命平安穿过灾难”等多样的实践活动。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从学生的生命特点看,他们个性各异、接受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生命规律,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整体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后作业布置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评价要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结合,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落实,学生才能在生命教育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整理素材; 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12-001
《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 “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就成为迫切需要。以下是笔者近年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一、梳理教材,整理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教材围绕人地关系,从全球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在自然地理部分设计了“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厄尔尼诺”“水循环与人类生存”“地球生物分布规律”等内容,着力体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文地理部分设计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内容,关注人文现象的地理环境基础。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上海市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中为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勾勒了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对此,我们一线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予以细化,立足教材本身,整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下面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为例,提供一种整理的思路:对其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挖掘、汇总,同时设立“操作建议”一栏,可以作为教学中生命教育内容选择与实施的参考。
此外,乡土地理、报刊新闻、影像资料等素材是地理教材最有效的补充载体,如在“工农业污染的防治”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我们从“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谈起,生活在长江边的许多同学从未见过“长江三鲜”,由此反差学生明白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珍爱生命的道理。
二、多种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1.通过认识自然灾害.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既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会使生命受到伤害。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大,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夺去数万人的生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所有的灾难,也无法将学生置于不存在任何伤害的安全地带,但我们能从现在立即做起,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以下就是一个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成功的例子。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2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惊全球。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位21岁的山东青年方正在大地震中成功避险。当时正在东京上大学的方正,地震发生后虽然也与家庭失去了联系,但他却没有像其他的中国学生那样茫然、痛哭或是不知所措,而是第一时间去买了收音机、手电、食物和水,甚至还买了防毒气的口罩——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想买口罩已经很困难,更别说水和食物了。这一切得益于他10岁时参加的生存训练夏令营活动。因此,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掌握逃生避险知识,在大灾面前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2.通过理解人地协调,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四种版本的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南极空洞、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造成,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进而渗透环境教育。另外,我们还利用每年的“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生命的发展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进行,人通过实践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而地理学正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因此,结合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可以更好地深化生命教育。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灾害与生活”“灾害防范面面观”“让生命平安穿过灾难”等多样的实践活动。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从学生的生命特点看,他们个性各异、接受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生命规律,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整体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后作业布置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评价要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结合,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落实,学生才能在生命教育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