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文本内容解析的方式因限制学生的体验感、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被摒弃,体验式教学法应运而生。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具有提升学生的个体化与主体意识、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实践性及增强阅读过程的亲历性与愉悦感的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应使用有效提问、创设情境及增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阅读教学 应用
   贺义廉在《论语文体验教学的建构》中猛烈的抨击了传统课堂、深刻的分析了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无疑会限制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体验感,缺乏主观意识、活跃的思维以及创新精神。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法,它做到了将文本与学生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增强阅读教学成效,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阅读的兴趣与激情,提升学习效率,培育学科素养。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重在强调“体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体验”一词。所谓“体验”指的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事物、感悟生活。自己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才会觉得它是真实的,并且在自己的大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体验式的教学法,顾名思义,即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创设不同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化,在亲历情景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综合能力;最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育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是开放多元的、朝气蓬勃的、丰富多彩的,没有所谓标准答案,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不同的思考。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个性化与主体意识。传统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和设想,长期以来,小学生的自主性被严重压抑,思维也被固化,我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陷入泥潭。对此,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情绪、体会与理解。老师不应该用模型化的讲授与解读方法去代替学生的体会与思维。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符合课标要求,体验式教学法强调一切从学生出发,并回归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学生为中心,而教师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体验外部世界的引导者。体验式教学法倡导塑造学生个性化思维,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每一个个体都得到重视与关照,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2.促进阅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实践性。新课标中多次明确提到“实践”,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课堂学生多通过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来获取信息,认知这个世界,这种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体验式教学法依据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强调语文要与生活结合,增强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唤起学生对于已有现实生活的感悟,感染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杜威也曾明确提出“从做中学”,体验式教学法的本质决定它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突破传统教师单向传授的模式,打造“动起来”的课堂,培养“动起来”的学生。
   3.强调阅读过程的亲历性与愉悦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会产生深刻的感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类体验并获取周边环境信息的工具就是五种感觉器官,体验式教学法的本质所决定的亲历性强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五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和环境条件下亲历亲为。这里的亲历性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亲历,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常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某个人物,去体味这个人物的心理历程,品析文本内容的起承转合,这正如钱理群教授在《做教师真难,真好》中讲到的“生命在场的阅读”。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中第一步就强调要以引起兴趣的方法、教材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形成心理期待。体验式阅读教学呈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单向的教变成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学习热情高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富有乐趣、享受的过程。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可强调阅读过程的亲历性和愉悦感的意义。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践行策略
   1.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体验。赵希斌先生认为“好问题驱动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合时的提问有助于带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亲历情景,增强体验感。如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师问:“同学们,你受到过表扬吗?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遭到过批评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让学生通过联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都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践行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情景,将每节课上的有声有色,学生与教师都身临其境,这必然是一个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的过程。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课堂,创设体验情景。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建议教师要合理巧妙的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现代化的课堂。通过现代化手段增加更多的体验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讲《葡萄沟》一文,教师可播放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图片、各种各样的葡萄的视频,并且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文本中蕴藏的浓郁的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2)通过开展表演活动创设体验情景。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穿插多样的表演活动。以《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文本内容。通过亲自参加表演让四年级的学生体验小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与理解,体会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开展表演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强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3.增加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随着新课改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增加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1)动手实验。以《曹冲称象》的教学过程为例,仅通过文章二年级的小朋友很难理解曹冲到底是如何得出大象的重量的,教师与其用复杂的语言进行讲解,不如直接准备天平秤、小石子、玩具象、水、器皿这些工具来现场模拟曹冲称象的方法,通過这个小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曹冲的智慧聪颖。动手实验对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2)走出教室开展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室内、教室外、校内、校外甚至本地、外地的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灵活变换上课地点、上课形式。所谓“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正能给学生们提供大量学习的资源和养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价值观和人格。
   语文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持续一生的。体验式教学法伴随新课改产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规定。笔者倡导语文教师能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充实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1916.
   [2]钱理群.做教师真难,真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
   [4]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汪小燕.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6]师永健.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8.
   [7]雷青林.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
   [8]陈友良.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及其建构分析[J],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一).
   [9]贺义廉.论语文体验教学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基于统编教材古诗词体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整合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操作空间。教师应通过有效联系、合理组织,注重内容与方法相契合,以多元的角度进行整合,让古诗词教学从零散走向聚合,从单篇学习走向一位大家、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类文体的整合学习,锻炼学生古诗词鉴赏思维,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整合 最优化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长河中,诗词一直有着举足
内容摘要: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学生们汲取知识,领略文学的重要途径。基于目前的形势,学生们更愿意看网络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阅读方式,打破传统,让阅读变成一个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针对高
内容摘要:以《再别康桥》为例,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中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和艾伦·退特的张力理论解读新诗,以解读新诗寻求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解读文本既要注重传统所赋予的古典意蕴又要感知“客观对应物”暗示的独特感受;诗歌中的张力赋予意象新的语境意义;诗歌的形式美从文本结构处解析其形式美。   关键词:新批评 《再别康桥》 意象 “三美”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一部分
内容摘要:专科院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这就应在落实各项基础要求条件下开展相应教学。同时按照专科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对学生开展标准合理的人文教育,针对性提高学生自身品格素养和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为推进专科院校语文教学良性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应保证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策略达到合理状态,针对性解决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存问题。   关键词:专科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讨论了建立于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乡土社会道德的特征,内容较多,部分语段较难理解,需要教师适当指导,以单篇阅读与主题阅读结合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
内容摘要: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也更加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但从实际上来看,在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给教学质量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意义,在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究了几点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汉语言文学 教学质量 信息化   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阅读古诗词到达一定的熟练程度就可以随口吟诗,侧面体现了阅读古诗的重要性,以及体现阅读自身的特点:熟读。在职业学校语文古诗词中,如何采取正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教学案例,探究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 教学案例 教学路径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
内容摘要: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赶不上写作实践和单类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成果.近十年出版的基础写作类教材,对网络、新媒体、创意等新型写作的内容纳入较少,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必要深细化。国内高校培养方案中有许多单设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课程的,应该将这些新实践成果纳入高校通用型基础写作课程的新构。   关键词:写作学 高校基础写作 课程建构 教材体现 培养方案体现   当前中国写作学科,
内容摘要:《我的叔叔于勒》被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时做了删节,传统教学对课文的解读都定义为了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本文试着根据原作重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并对删节前后小说叙事视角比较分析,从而解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人物形象 叙事视角 小说主题 悲悯情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向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虽然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富的
内容摘要:名著浓缩了古人的心血跟智慧,其中不仅有语文学科中的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各种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留白、设置悬念等文章安排技巧,更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学生阅读语文名著能够很好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开拓自身的视野,在提升自己语文学科素养,积累语文写作词汇的同时,更有助于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生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才选择阅读,其名著阅读范围非常狭隘,阅读时间相对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