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委婉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出发,阐述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其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差異。
  关键词:委婉语;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内涵
  一、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在涉及一些会造成双方不快或不适的语言表达时,人们会采取婉转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图。委婉语常作为润滑剂,起到调节人际交往的作用。委婉语源于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避羞、避讳、避隐私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汉语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各自涉及的委婉语更为典型。从本质上来说,委婉语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与一定的语言文化相统一,并与该语言所交融的社会文化相一致。美国学者Hugh Rawson说过:“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二、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euphemismos,由前缀“eu”(pleasant, good)和词干“pheme”( speech)构成,因此, 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语言学与语言学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通常,委婉语被认为是用可被接受的或让人感到愉快的措辞,代替更直接、让人不快的说法,以此达到通过说好话来粉饰真相的目的”。汉语《辞海》对“委婉语”所下的定义是“修辞上辞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婉转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Judith S. Neaman在《英语委婉语大全》中将委婉语解释为“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代替直率的、触怒人的词语,用好听的词语去掩饰事实”。而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也认为“委婉语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的听上去比较得体、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
  三、委婉语反映出来了中西文化差异
  1.死亡委婉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
  人们对死亡都有恐惧心理。提到这个词人们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来,尤其在过节时。这一点上英汉语是相同的。在中国,过年时,大人们绝对不会提及死亡,小孩子若提起,要被视为不懂事。英语中有最常用的表示死亡的委婉语“pass away”,在汉语中也有“过世、去世、走了、去了、逝世”等表达法;英语中有“final sleep, to be at rest”,汉语中有“长眠、安息、沉睡于地下”等;英语中有“go to another world”,汉语有“去了另一个世界”。英语中“to breath one’s last ”,直译过来是某人最后一次呼吸,汉语中也有类似说法,如“断气、咽气”等。
  由于向往美好生活延续,对于死亡,西方有天堂之说,东方有成仙之谈。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认为神是万能的主,赐予人生命,人在世经过赎罪,死亡被视为一种拯救,人们死后大都被认为是进入了天堂,去享受美好、快乐的生活去了。因此,英语中有“go to heaven”的说法。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归天、仙逝、”等。
  2.表示隐私的委婉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人非常看重自己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如果贸然询问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他们在一起的话题大多数是谈论天气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在中国,人们对于隐私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总是喜欢谈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与其不同的生存状态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或“大杂院”里经常一住就是几十户人家,大家相互帮忙,相互照顾,一起生活,相互不隐瞒。在西方,典型的家庭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大院子和花园,相对来说更隐密一点。因此,在社交活动中,中西方人们在牵涉到隐私时反应截然不同。中国人见面常用的问候语如“吃了没有?”、“你去哪里?”等在西方人看来是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在中西文化中,人们对谈论年龄的敏感度也不同。首先就反映在对“老”这个字的理解不同。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任何尊敬的意思,因此都避免提到这个字。谈到高年纪,他们最常用“elderly people”、“advanced in age”、“senior citizens”等词来代替。更不随便问人们的年龄,尤其是女士和老人的年龄。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老虽然有风烛残年的意思,如词语“老弱病残”、“老糊涂”等,然而大多数时候老都被用来表示经验和尊敬,如“老成持重”、“老当益壮”等,更有一些称呼如“老寿星”、 “老妈”、“老两口”等,所含意义均为褒义。在中国,谈到老,并没有特别的忌讳,特别是家里若有老人活得年龄大,被看作是福气。所以当老人被问到“您老高寿?”时,家人和老人都会感到自豪,这在西方却被看作是不礼貌的问题。
  3.政治军事委婉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
  语言学家们指出,语言不但是表达政治观点的媒介,更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目前,随着电视、报纸,尤其是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方面的委婉语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词语的使用脱离或美化了事实。英国与美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客们需要赢得最多选民的支持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非常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措词。委婉语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用来掩盖其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真正意图。如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为了说服美国人民同意对外用兵,用“boys”(男孩)来代替“soldiers”(士兵),用“another country”(另一个国家)来代替他们要侵略的国家“Vietnam”(越南),大大淡化的战争的危险性。常用的相关委婉语还有:用“conflict”(冲突)代替“war”(战争),用“collateral damage”(附带性伤害)来代替“civilian casualties”(平民伤亡),以掩饰战争的可怕与残酷。英美政客还用“substandard housing”(不合规格住房)来代替“slum”(贫民窟),用“lower income brackets”(低收入阶层)来代替“poor”(贫穷)等等来掩饰贫困与失业问题,从而让选民看到被他们美化了的一面。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政治委婉语使用较少,但有时在外交活动中,也会为了缓和冲突而使用少量委婉语。   4.性别偏见委婉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興起,女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并追求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因此,为了避免带有性别歧视,人们在言论中倾向于用一些比较中性的词语,如“sales person”、“business person”、“chair person”等。另外,“he”、“his”、“him”分别被“he or she”、“his or her”、“him or her”所代替。
  在汉语里,性别歧视的现象同样存在。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女人愚昧,社会地位低。因此,丈夫在提及妻子时会说“家里的”、“内人”等。现如今,女性的地位提高,被称为“半边天”,像“内人”这样的词已不再被使用。人们在提到自己妻子时更多使用“爱人”,有时朋友们一起时,将妻子称为“掌柜的”,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女性这个群体整体地位的提高。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现象反映民族特定的文化特点与价值观念。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需要的产物。委婉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际中可能会因为委婉语文化内涵的不同而产生交际障碍。本文通过对几常见的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有关委婉语使用的失误与冲突。
  参考文献:
  [1]Rawson, Hugh.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M].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81.
  [2]R. R. K. 哈特曼, F. C.斯托克.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 辞书出版社, 1981.
  [3]Neaman, J. S, Silver CG. Kind Words—Thesaurus of Euphemism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1983.
  [4]Leech, Geoffrey. 语义学[M]. 李瑞华译.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
  赵建霞(1988.3~ ),女,甘肃岷县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舞台灯光设计中,色彩即光的色彩,又被称为光色,有着表现人物情感、渲染场景氛围、强化剧情冲突、突出思想主题、营造审美意境等作用。在舞台灯光设计时,应坚持“一色为主,它色附之”、突出色彩的起伏变化、注重色彩对比,将光色运用于舞台艺术的情感表达、空间造型、人物塑造等方面。  关键词:舞台;灯光设计;色彩运用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涉及人物、道具、环境、气氛等因素,舞台灯光设计是戏剧表演
期刊
摘 要:2014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而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新生代农民,怎样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生代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和迫切要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