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淡淡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it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夹边沟,有过两次难忘的邂逅。
  一次是在领取邮包的时候。
  农场里每个月有一天,在场部分发邮包。谁有邮包,名字写在小黑板上,收件人收工回来看到,可以在晚饭后学习前的那段时间,去排队领取。人多,邮包要检查,所以等的时间长。学习会往往迟到,但不算犯规。
  那天我有邮包,和许多人一起,在场部办公室外的墙根,或蹲或坐,等着叫自己的名字。大家默默无言。有的打盹,有的在薄暗中缝补什么,有的三个五个一起,抽自制的烟卷。我呢,就这么坐着,干等。深秋的晚风掠过寸草不生的地面,尘沙和垃圾落寞地回舞。有时回风穿过人群,在身上留下灰土。
  我旁边坐着一个老头儿,大约五十来岁。戴着一顶皱巴巴的解放帽,帽檐塌下来搭拉在前额上。花白胡子很脏。眼囊肥大空虚,松弛下垂,一副衰疲不堪的样子。他紧闭着嘴,反复看他的两只手。手上许多大大小小的裂口,如同象形文字。天黑下来以后,他同我搭讪起来,问我叫什么名字,说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问我是不是在《新建设》上发表过文章,题目是《论美》?说那篇文章,观点鲜明,概念模糊,逻辑不严格,算不得科学论文,他只当艺术品看。还举了几个例子,记忆力之好,思维之敏捷,使我惊讶。
  我说你是搞美学的吗?他说不是不是,只不过是个爱好者。因为好奇,什么都感兴趣,杂七杂八都看。他的专业是语言学。他懂好几国语言,最喜欢的却是藏语。他说藏语的表达能力,一点儿也不比汉语差。用藏文翻译的梵文佛经,和迦利陀婆的著作,还有泰戈尔用英文写的诗,都比汉文翻译的更好,更达意也更传神。用藏文记载的各种西藏典籍,包括苯教的教义,那精深独到之处也不是不懂藏文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的。我问他冰心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怎么样?他说可以,但损失还是很多。诗本不可以转述,何况是泰戈尔。
  他说泰戈尔写过一本书,也叫《论美》,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我不懂英文。他说要学。学外国语要趁早,年纪大了就难了。接着他向我介绍泰戈尔那本书,说得很详细,可惜我都记不得了。那时的我,这方面的兴趣已经衰退。粗糙刚硬的现实,打磨掉我一层柔嫩的皮肤,打磨掉我许多纤细精致的感觉的触须,把我也变成了粗糙与刚硬。我要的已经不是虚幻空灵的诗与美,而是足够的食物、休息和睡眠,是火与剑,野性的叫喊,掀天揭地的狂风暴雨。一切梦想家、议论家、感伤家、爱美家,包括过去的我自己,对于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在这没有绿色的土地上,在这无爱的人们中间,听一个无力的老人谈论那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不觉得多么有趣。
  无心地听着,无心地望着他,黑暗中依稀覺得,他的语调,他的面影,有什么地方,参差像我的父亲。对面土屋墙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月光,淡得如果不是半墙阴影的衬托就看不出来,却映照得一排一排的土屋清冷荒寒凄厉得慌,仿佛是被世界抛弃遗忘在那里的一些空房。空房与空房之间是无边的旷野,雾海一般隐约微茫。那人苍老、沙哑而又热烈的话语,听起来也像这月光,黯淡、虚幻,而又遥远。忽然办公室里叫我的名字,我一下子跳起来,向那里跑去。包裹是母亲寄来的寒衣,里面有一封信。等管教干部一一看过,已变成乱七八糟的一大堆。来不及整理,一股脑儿抱着就往回跑,都忘了向那位不知姓名的老汉打个招呼。第二天想起来,才意识到这是失礼,肯定伤了他的心。我只能希望,有机会能再次遇见他,向他道个歉,听他说说话。后来农场的形势越来越严酷,年轻人日益衰弱,老弱者纷纷死去,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
  还有一次难忘的邂逅,是在夏收的时候。干农业活,夏收是一个特别紧张的环节。为赶在麦子成熟以后脱粒以前把它抢收回来,农村里都要男女老少齐出动,披星戴月地干。我们分场四个大队都是基建队,但是到了夏收时节,全都要支援场本部的农业队。这是紧张的突击任务,要求连夜干。分场长在动员报告中说,外面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在大跃进,插红旗寸土不让,干革命分秒必争。很多人通夜不睡,连续作战几天几夜。你们要立功赎罪,难道可以比人民群众还少出力气吗?农场的麦地,同荒地也差不多。麦子稀疏矮小,许多地方根本就没长出来。长出来了的也有许多没抽穗。不管有穗没穗,我们的任务是把它一齐连根拔起,捆成捆儿背到路边,等候农业队的马车来拉走。没法子掌握进度,有时大片的地只要走个过场就行了,有时又得寸寸前进。有时在前进中会遇见别的基建队,并排干一阵,各又分开。没见过面,但又似曾相识。陌路相逢,也不甚觉得有趣。
  沙土很松软,拔起来不费劲,一抖,根上就没土了。但是晚上不睡觉,很困。长时间蹲着,腰、背、膝都很酸痛。受不了时,可以跪下,爬着干。比较省力,但是跟不上趟,爬一阵还得再起来,蹲着追赶一阵,难受得很。不过这中间可以偷吃生麦子。把揉下的麦粒在手掌心里一搓,吹去麸皮,往嘴里一丢,是一件快事。大家都饿,都偷,所以没人举报,都只装没看见。这样各个孤独的和对立着的个人之间,似乎又有了某种无形的联系,这也令人惬意。
  问题在于,人吃了生麦子,要拉稀。那几天普遍拉稀。农场有不少右派医生,和我们一样劳动。有幸分配到医务所,可以看病派药的,只两个。夏收时,他们背着药箱在工地上跑来跑去,也通夜不睡,很困很累。地大,人多,顾此失彼,难得一见。见着了,就给几粒土霉素,很管用。那天半夜里,我们队和另一个队在高地上会合,转移前坐在地边休息,来了医生,大家蜂拥过去,他每人给四粒预先包好的土霉素。有人嫌少,过一会儿又再去要一次,医生记不清,照给。我也想这样,刚要站起来,坐在旁边的一个陌生人按住我的胳膊,说,土霉素吃多了不好。又说,我是医生,你要相信我。
  月光下看不清他的年龄,只觉得那头发浓密、嘴唇宽厚,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样子,像个书呆子。我依他没去,他似乎对我有了好感,又说,我不骗你。这话,也像书呆子说的,我觉得。
  他告诉我,所有霉素类的药物,都对人类有害,它们不但杀死外界侵入的细菌,也杀死我们自己身上的细菌,比方说大肠里面的葡萄球菌。他说要是没有葡萄球菌的帮助,我们就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实际上,作为消化器官不可缺少的零件,葡萄球菌已经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他说这就像豆根一样,你看到过豆根上有许多瘤子吗?那是根瘤菌造成的,但也是植物合成养料的器官。他说他相信,我们全身各个部分,都有像葡萄球菌和根瘤菌那样同我们共生的各种细菌。他说他猜想我们的身体,甚至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不过是一个各种微生物的共同体。我们的大脑活动,我们的思想感情,不过是许多微生物协同行动所产生的合力。
  他说他小时候,听说人的身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分,很吃惊很难过,因为那不是他的“我”。看到骷髅就觉得害怕和恶心,听说自己身体里也有这个东西,简直不敢相信!后来上了医学院,进了研究所,才发现“我”就是那些东西的总和。究竟有没有“我”,确实是个问题。他说,出去了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在深夜的荒原上,野沉沉,月茫茫,星汉垂地。听这些骇人的和忧郁的话语,我受到深深的震撼。但我无知,只能沉默。哨子一响,各走一方,从此没有再见。他提出的问题,长久地困扰着我。每想到这些问题,我就想到他。他姓“鄢”,这个字我不识,以致牢记不忘,竟把他的名字给忘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文革”后期,我在酒泉地区五七干校劳动,听说有一个夹边沟的幸存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当门诊大夫,“文革”中被打死了,就姓这个姓。我常想:那恐怕就是他了。
  三十九年以后,一九九五年那个多雪的冬天,我在美国曼彻斯特图书馆,看到一本评介近十年来科学成果的书,说人体细胞内部的腺粒体,实际上是一些早先进入我们的真核细胞并留在里面的原始细菌。它们和其他许多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小生物一起,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以其不同于我们的DNA和RNA自我复制。它们推动我们的细胞运作,供给我们氧化能,使我们能活动和思想。我们没有它们就不行。甚至我们自己的DNA也来自这共生体的编码。也就是说,连我们的基因也是由各方面信息指令的协同机制构成的……这本书的作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Lewis Thomas教授感慨地说:原来我的细胞,竟然是一个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愿它们为我工作,并感我之所感,想我之所想。
  把拳头放在书上,我,或者名之为我的这个生态系统,靠着椅背呆想。我想这个世界,对于那个我曾在月夜旷野里遇见的医生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冯金良摘自花城出版社《寻找家园》)
其他文献
一星期我都没有和人说一句话,  我一直坐在海边的石头上,  我爱看,绿色波浪喷溅起的水花,  仿佛我的泪水,苦咸。  有过多少春天和冬天,而我  为何记住的只有一个春天?  当夜晚变得温暖,冰雪消融,  我走出家门去看月亮,  一个陌生人轻声地问我,  我们相遇在小松林间:  “莫非你就是,那个我从少年时代  就到處找寻的人,那个和我  一起玩耍,让我思念的可爱姐妹?”  我回答陌生人:“不是!”
1941年2月7日  午前有警报,院中妇孺皆出外疏散,顿觉安静,乃至廊下坐约一时,看书晒太阳。  1941年3月22日  上午在联大办公处,至十一点出,赴梨烟村。郁文于五六日前感冒卧床,尚未痊愈,但热度已不过三十七度以内。天夕外出散步,斜阳映在远山上,红紫模糊,愈显可爱。回看村中,已在阴影,暮色苍茫,炊烟四起,坐河堤一大松树下,瞻顾留连,至天已全黑始返。  1941年6月21日  午、晚飯皆在“成
台湾坊间有一种传说:“古龙”是冲着“金庸”去的,“古”对“金(今)”,“龙”对“庸”。  古龙,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南昌,1938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14岁时随家人漂洋过海,定居台湾。高中时,熊耀华的父亲熊鹏声因外遇抛弃妻儿,熊耀华便离家出走,成为一名叛逆少年。  18岁那年的冬天,熊耀华踯躅在台北市和平东路的街上,被无边的寒冷与寂寞包围着。还好遇到一位古道热肠的朋友,向他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在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称IMDb)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  IMDb的资料中包括了影片的众多信息、演员、片长、内容介绍、分级、评论等。对于电影的评分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IMDb评分。  截至2012年2月24日,IMDb共收录了2132383部作品资料以及4530159名人物资料。  IMDb的评分其实跟中国
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一些姑娘为了追求美丽,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小妇人》里的艾米,为了有个希腊式鼻子,每晚都用衣服夹夹着鼻子睡觉。《乱世佳人》里本就明艳照人的郝思佳,依然在努力深呼吸,让塑身胸衣收得更紧。  当我已经开始不知廉耻的考虑明天要不要穿秋裤时,却依然能看到城市里的另一些姑娘光着大腿,踩着高跟鞋,像只小鹿一样跳跃着穿过马路。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一边擤着冻出来鼻涕,一边深深怀疑,她们腿部的感觉
某日饭局,桌子对面几位女士笑声一片,抬头来看,感觉和我有点关系,于是便询问了一下,她们说“没事没事,我们闲聊和你无关”,我不信,追问,她们便承认了,“韩老师,我们刚才在谈论你的颜值。”  哇。这可是一个考验我应变能力的关键时刻。对于一个40来年很少被夸过帅的人,突然遇到这个问题,感觉像个扒手,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在多年酒桌历练,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尴尬局面,“我这颜值,怎么也得算中等吧?”“您谦虚
人类厌恶沉默,就像自然厌恶真空。人多的场合,一旦出现片刻的沉默,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说话,有如水泵活塞上升时,水也会随之上升,填满空间。水填充真空是因为大气压力,人们填充沉默是因为社会压力。可能在言语喧嚣的场合,所有人在说什么才真的完全不重要了。一旦沉默下来,人们脸上的表情就已经说了太多。  所以总有那么一种人,在冠盖往来的场合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真空填充剂。他们可以一张嘴招呼八方风雨,几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廖一梅《恋爱的犀牛》  如果人类有尾巴的话,  ——说起來,有点不好意思……  只要和你在一起,一定会止不住摇起来的。  ——北川理惠《三行情书》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戴望舒《烦忧》  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
八月的最后一周,莫名想吃火锅,最后决定在第三次想起的那天晚上就吃,让家里人在网上买了菜和底料,送到家来。下午给小孩念绘本,念到葡萄干是怎么做成的,想起家里还有两包放了很久的,拆开给他吃。想到高中时县城街上麻辣烫店所卖的冰葡萄干汤,忽然十分怀念,起意做一份晚上吃火锅时吃。两把葡萄干,加多一点水,几颗冰糖——因为不喜欢太甜的饮料——大火烧开后小火煮30分钟。中间去查看了两次,葡萄干渐渐被水炖开,变作鼓
缺题  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简介:刘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开元进士,官夏县县令。殷说他的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颇为后代诗人所重视。    这首诗,《河岳英灵集》在评论刘(同“慎”)虚的风格和摘录佳句时全首引入,可以推为他的代表作。引入时可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