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医生戴明(本文中的人名和医院名称均为化名),已经年近50了,不顾亲朋好友劝阻,2004年执意要让自己的人生拐一个弯——他放弃了某区级医院副院长的职位,转身筹建当地一家民营医院。
如今,这家“得到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支持”的“东海医院”已经小有名气,戴明却黯然神伤: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踏进民营医院这一行。
东海医院是一家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现有床位60张,日门诊量约200人次,与当地同类公立医院规模相当。全国县市级民营医院有发展比较好的,但大多数像戴明创建的医院,不大不小、不好不坏。戴明叹了口气,略带疑惑地自问:“官员们都说欢迎大型优质的民营医院进入医疗行业,那几千家普普通通的民营医院怎么办?”
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别名为“新36条”),文件写道:“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
戴明说,他对“新36条”并不乐观,心头还是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即“老36条”),难以破除民间投资屡遭“玻璃门”的阴影:各级官员对民营企业仿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卫生领域对“公立”、“国有”等字眼更是近乎迷信。
戴明感到困惑的是,在很多行业,尽管对民企的限制同样无所不在,至少民企还能跟国企公平竞争。但是,在卫生行业,哪怕是国家既定的政策,也不会顺理成章地落实,都要民营医院反复请求,这是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吗?
对政府重视民营医院的信仰
戴明十分熟悉公立医院相对优越、稳定的工作滋味。在创办民营医院之前,他曾担任过市人民医院科室主任,承包过当地一家职工医院。承包之前,厂里给医院职工发一半工资,都不能维持医院运行;承包之后,不要厂里一分钱,使医院正常运转。厂里的评价是:为该医院的顺利改制,奠定了基础。四年来,戴明验证了自己的能力,对民营医院的灵活机制产生兴趣。当有关部门任命戴明为当地某二级医院副院长时,他只在医院上了一周班,就决定辞职,因为觉得非常空虚,完全没有兴奋的感觉。50岁做副院长,意味着将在这个岗位上退休,他陷入了人生价值与现实利益的思考,结果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戴明向自己的好友和盘托出创办民营医院的想法后,遭到了预料中的反对,他们甚至召集起来开会规劝他,说他的计划太疯狂。此时,戴明把兴办民营医院判断为一种“机遇”:“我研究过国家的政策,认为医疗卫生领域同样需要体制改革,需要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以满足老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理所当然的逻辑思维下,戴明借钱、买地、申办医院,先后投入五六百万元,终于让“东海医院”的招牌矗立了起来。
内忧外患:医疗卫生市场不公平
民营医院开办至今,戴明深切地体会到:很多民营医院遭遇政府有关部门的“冷落”。比如:医院开业必需的发票,公立医院属事业单位,发票毫无疑问是事业单位型;民营医院的发票,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很不相同,有事业单位的、有税务的、有民政的,甚至有自印的。他曾问自印发票的院长,这可是违法的呀。院长说,到处申请,发票不给,只好自印了。
在设备准入、科研立项、临床用地等问题上,民营医院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也希望给患者提供好的设备,鼓励医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医疗水平。然而,民营医院购买CT等医疗设备,都存在一定障碍。
幸运的是,东海医院属于“非营利性医院”,绕过了相当多民营医院为之苦恼的税收问题和医保定点问题。东海医院之所以把医院定性为非营利性,是因为国家规定营利性医院享有自主定价。事实上,绝大多数民营医院为了求得生存,价格不敢高于公立医院。一旦选择营利性,要交纳名目繁多的税收,很难进入医保定点,这无异于绑住自己的手脚。非营利性医院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分红,东海医院好在是独资,这方面的矛盾就不突出。
对医院核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其实是政策的空转,这个政策缺乏细化、缺少配套。比如,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医院,他们不追求利润吗?民营医院大多定性为营利性,能有多少大笔获利?现在的局面是,不该营利的盈利了,该营利的没有盈利。
2008年之前,国家对民营营利性医院实行为期3年的税收优惠。期满后,承担8%左右的工商税收。后经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等单位、人士的努力,国家宣布对其免税,很多地方却不执行。反观公立医院,不但没有税收负担,倒有国家的财政补贴,大致占总收入的5%~10%。
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时,民营医院没有获得相应的医保定点资格,几乎是“灭顶之灾”。戴明表示,幸好我的民营医院能较早获得医保、新农合等的医保定点,但就全国而言,大多数民营医院未能得到这个待遇。
说起“非国民待遇”,戴明的语调有些激动:“很多人认为,民营医院纯粹为了赚钱,即使有营利、非营利性之别,也只是换个马甲,目的锁定在赚钱。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只要是医院,就必然承担一定的“救死扶伤”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医院发展得好,对政府来说是一种双赢;发展得不好,则由投资人买单。换言之,政府只分享利益,不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想不通:有关主管部门为什么不把政策给足。
求取人才的“梦魇”
人才问题是戴明几乎难以摆脱的梦魇。东海医院给医生开的工资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公立医院同级医生的账面工资相对要高。但是,他们很难吸引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红包回扣。所以,他们民营医院10多万的年薪,对高级职称的医师根本没有吸引力。
民营医院从自身利益来讲,需要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因此,自然就会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禁止医务人员收取患者红包;对公立医院屡禁不止的药品回扣,由于民营医院在药品采购时,会尽量在市场上寻求同质低价,药品的利润空间势必压低,药品销售人员就不会给医务人员回扣。
广大农村、社区缺的不是药、不是设备,是人——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公立医院论资排辈的薪酬待遇,往往敌不过民营医院的灵活机制。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调整好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民营医院有信心招募到优秀人才,大多数医生还是想干干净净地赚钱。
民营医院难以形成人才队伍的另一个原因,是现有人才流动政策的制约。比如,福利、户籍、职称晋升等。医务人员选择去民营医院工作,几乎意味着自动放弃职称晋升。其一,民营医院的医生大多缺少继续教育,很难有时间、有机会写论文、做科研;其二,竞评高级职称,需要医务人员有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经历,民营医院大多没有纳入全行业管理,医生职称晋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民营医院的人才队伍往往是“老的老、小的小”,偶然出现一两名中青年专家,要么是原单位遭遇排挤,要么是“超生”不得不离开,真正主动选择到民营医院的非常少。东海医院虽有20多位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却比较差。他们对民营医院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信心不足,不要说中高级职称人员,就连初出茅庐的医学生,也把民营医院当做跳板,工作不到一两年,考研的考研、高就的高就。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面对民营医院种种“恶劣”环境,仍有相当多的投资者进入。在这个市场格局中,有人开始搞“小动作”,有的民营医院门诊量小、住院量大,时间长了才知道,原来是靠给乡村医生回扣。比如,介绍一个阑尾炎患者,住院手术费3000元,给乡村医生提成600元,说穿了,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民营医院出生之日,就承受公众诚信的质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营医院的一大流派——福建莆田系出现,他们瞄准皮肤病、性病的市场缝隙,把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在牟取惊人暴利后,使公众对民营医院形成“坑蒙拐骗”的印象。 之后,一些民营医院欺骗诱导、过度医疗、虚假广告、假劣药品,导致民营医院形象大跌,如同一个“爱撒谎的孩子”。
投资医疗卫生领域,只能追求投资回报的稳定性,不能寻求投资回报的丰厚性。那些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者,往往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但损害了患者利益,也损害了同行声誉,最终使整个行业为他们的短期行为买单,让正规的民营医院一起“背黑锅”。你说冤不冤?
戴明最后说,我只能靠理念、信念自我安慰,对自己说:时间是试金石,让我们再赛一程。
如今,这家“得到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支持”的“东海医院”已经小有名气,戴明却黯然神伤: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踏进民营医院这一行。
东海医院是一家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现有床位60张,日门诊量约200人次,与当地同类公立医院规模相当。全国县市级民营医院有发展比较好的,但大多数像戴明创建的医院,不大不小、不好不坏。戴明叹了口气,略带疑惑地自问:“官员们都说欢迎大型优质的民营医院进入医疗行业,那几千家普普通通的民营医院怎么办?”
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别名为“新36条”),文件写道:“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
戴明说,他对“新36条”并不乐观,心头还是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即“老36条”),难以破除民间投资屡遭“玻璃门”的阴影:各级官员对民营企业仿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卫生领域对“公立”、“国有”等字眼更是近乎迷信。
戴明感到困惑的是,在很多行业,尽管对民企的限制同样无所不在,至少民企还能跟国企公平竞争。但是,在卫生行业,哪怕是国家既定的政策,也不会顺理成章地落实,都要民营医院反复请求,这是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吗?
对政府重视民营医院的信仰
戴明十分熟悉公立医院相对优越、稳定的工作滋味。在创办民营医院之前,他曾担任过市人民医院科室主任,承包过当地一家职工医院。承包之前,厂里给医院职工发一半工资,都不能维持医院运行;承包之后,不要厂里一分钱,使医院正常运转。厂里的评价是:为该医院的顺利改制,奠定了基础。四年来,戴明验证了自己的能力,对民营医院的灵活机制产生兴趣。当有关部门任命戴明为当地某二级医院副院长时,他只在医院上了一周班,就决定辞职,因为觉得非常空虚,完全没有兴奋的感觉。50岁做副院长,意味着将在这个岗位上退休,他陷入了人生价值与现实利益的思考,结果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戴明向自己的好友和盘托出创办民营医院的想法后,遭到了预料中的反对,他们甚至召集起来开会规劝他,说他的计划太疯狂。此时,戴明把兴办民营医院判断为一种“机遇”:“我研究过国家的政策,认为医疗卫生领域同样需要体制改革,需要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以满足老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理所当然的逻辑思维下,戴明借钱、买地、申办医院,先后投入五六百万元,终于让“东海医院”的招牌矗立了起来。
内忧外患:医疗卫生市场不公平
民营医院开办至今,戴明深切地体会到:很多民营医院遭遇政府有关部门的“冷落”。比如:医院开业必需的发票,公立医院属事业单位,发票毫无疑问是事业单位型;民营医院的发票,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很不相同,有事业单位的、有税务的、有民政的,甚至有自印的。他曾问自印发票的院长,这可是违法的呀。院长说,到处申请,发票不给,只好自印了。
在设备准入、科研立项、临床用地等问题上,民营医院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也希望给患者提供好的设备,鼓励医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医疗水平。然而,民营医院购买CT等医疗设备,都存在一定障碍。
幸运的是,东海医院属于“非营利性医院”,绕过了相当多民营医院为之苦恼的税收问题和医保定点问题。东海医院之所以把医院定性为非营利性,是因为国家规定营利性医院享有自主定价。事实上,绝大多数民营医院为了求得生存,价格不敢高于公立医院。一旦选择营利性,要交纳名目繁多的税收,很难进入医保定点,这无异于绑住自己的手脚。非营利性医院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分红,东海医院好在是独资,这方面的矛盾就不突出。
对医院核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其实是政策的空转,这个政策缺乏细化、缺少配套。比如,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医院,他们不追求利润吗?民营医院大多定性为营利性,能有多少大笔获利?现在的局面是,不该营利的盈利了,该营利的没有盈利。
2008年之前,国家对民营营利性医院实行为期3年的税收优惠。期满后,承担8%左右的工商税收。后经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等单位、人士的努力,国家宣布对其免税,很多地方却不执行。反观公立医院,不但没有税收负担,倒有国家的财政补贴,大致占总收入的5%~10%。
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时,民营医院没有获得相应的医保定点资格,几乎是“灭顶之灾”。戴明表示,幸好我的民营医院能较早获得医保、新农合等的医保定点,但就全国而言,大多数民营医院未能得到这个待遇。
说起“非国民待遇”,戴明的语调有些激动:“很多人认为,民营医院纯粹为了赚钱,即使有营利、非营利性之别,也只是换个马甲,目的锁定在赚钱。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只要是医院,就必然承担一定的“救死扶伤”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医院发展得好,对政府来说是一种双赢;发展得不好,则由投资人买单。换言之,政府只分享利益,不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想不通:有关主管部门为什么不把政策给足。
求取人才的“梦魇”
人才问题是戴明几乎难以摆脱的梦魇。东海医院给医生开的工资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公立医院同级医生的账面工资相对要高。但是,他们很难吸引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红包回扣。所以,他们民营医院10多万的年薪,对高级职称的医师根本没有吸引力。
民营医院从自身利益来讲,需要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因此,自然就会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禁止医务人员收取患者红包;对公立医院屡禁不止的药品回扣,由于民营医院在药品采购时,会尽量在市场上寻求同质低价,药品的利润空间势必压低,药品销售人员就不会给医务人员回扣。
广大农村、社区缺的不是药、不是设备,是人——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公立医院论资排辈的薪酬待遇,往往敌不过民营医院的灵活机制。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调整好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民营医院有信心招募到优秀人才,大多数医生还是想干干净净地赚钱。
民营医院难以形成人才队伍的另一个原因,是现有人才流动政策的制约。比如,福利、户籍、职称晋升等。医务人员选择去民营医院工作,几乎意味着自动放弃职称晋升。其一,民营医院的医生大多缺少继续教育,很难有时间、有机会写论文、做科研;其二,竞评高级职称,需要医务人员有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经历,民营医院大多没有纳入全行业管理,医生职称晋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民营医院的人才队伍往往是“老的老、小的小”,偶然出现一两名中青年专家,要么是原单位遭遇排挤,要么是“超生”不得不离开,真正主动选择到民营医院的非常少。东海医院虽有20多位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却比较差。他们对民营医院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信心不足,不要说中高级职称人员,就连初出茅庐的医学生,也把民营医院当做跳板,工作不到一两年,考研的考研、高就的高就。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面对民营医院种种“恶劣”环境,仍有相当多的投资者进入。在这个市场格局中,有人开始搞“小动作”,有的民营医院门诊量小、住院量大,时间长了才知道,原来是靠给乡村医生回扣。比如,介绍一个阑尾炎患者,住院手术费3000元,给乡村医生提成600元,说穿了,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民营医院出生之日,就承受公众诚信的质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营医院的一大流派——福建莆田系出现,他们瞄准皮肤病、性病的市场缝隙,把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在牟取惊人暴利后,使公众对民营医院形成“坑蒙拐骗”的印象。 之后,一些民营医院欺骗诱导、过度医疗、虚假广告、假劣药品,导致民营医院形象大跌,如同一个“爱撒谎的孩子”。
投资医疗卫生领域,只能追求投资回报的稳定性,不能寻求投资回报的丰厚性。那些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者,往往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但损害了患者利益,也损害了同行声誉,最终使整个行业为他们的短期行为买单,让正规的民营医院一起“背黑锅”。你说冤不冤?
戴明最后说,我只能靠理念、信念自我安慰,对自己说:时间是试金石,让我们再赛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