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是民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中藏族大学生数量可观,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其民族意识强烈,思想单纯,心理敏感,自尊心与自立性强,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而当前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教育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种种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完善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为落脚点,针对其特殊性及复杂性,提高其时效性和突出性,以期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取得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藏族大学生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今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价值多元的青年主体,对各种事物与价值观接受度更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一些蛊惑性言语、激进思想的影响,其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既处于大学生这一普遍性群体之中,又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其思维、价值、心理,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挑战性。但是,庞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存在于普通高校当中,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的人才,对于民族和国家发展、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家乡建设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意义十分深远。
一、藏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
(一)民族意识强,受宗教影响大
藏族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经济贫困程度较高,从小生活的环境、文化、传统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当他们远离家乡,进入大学学习时,难以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藏族人民大多从小就信仰佛教,这种信仰通过家庭的传递深深地影响其思维方式,例如容易感性,多注重直观感受等。在这种状况下,藏族大学生很容易自觉地形成本民族同学之间交往的“小圈子”,而与其他民族同学相疏离,民族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单纯,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感,关注本民族相关政策或事件,重视维护民族尊严和地位。
(二)理论基础薄弱,认知范围狭窄
总体看来,藏族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认知不足。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藏族大学生对于政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参与度与讨论度都很高,拥有相当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热情,但是由于其对基本的、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理論掌握不够,更具体地说,一些青年大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无疑会相应地导致其对于当下复杂变化的国情认识不清,对于国家政策的认识与解读不到位,存在困惑和质疑。而且由于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相对落后,藏族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的知识大多局限于课本,导致其认知范围不够广泛。
(三)政治认同感强,实际参与度低
据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认知基本正确,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同学们的认同率较高,分别为93%和95%;另外,广大藏族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时事,比如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中美高层对话”、“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等问题,同学的关注率均在90%以上。由此可见,藏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程度很高,这也使得藏族大学生在面对国家主权、民族归属等敏感政治问题时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敏锐性。
但是由于藏族大学生对于现实层面上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参与方式了解不足,导致其对于政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表层的、感性的方面,只是一种自发的政治意识,缺乏深度与实践性。例如对于腐败现象,仍有相当部分藏族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允许轻度腐败”的潜意识,认为如果行贿可以暂时解决当前问题,自己就会或有可能会“受贿行贿”。这种具有两重性的价值取向和矛盾性的价值判断影响藏族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参与度和参与水平。而且我国仍处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的制度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参政议政的方式不够通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藏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四)思想相对单纯,心理较为敏感
藏族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后,渴望结识新朋友,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承认,但由于其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社会阅历有限,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加上家庭、社会与客观环境的限制,思想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理想化的思维定势。同时藏族大学生在学校多与本民族同学交往,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一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较少并且较容易解决。
普遍来讲,相当数量的藏族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藏族大学生的情绪状态较为稳定,但仍有38%的同学承认自己处于偏消极的心理状态。生长环境、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的独特性影响其在大学校园中的行为表现,民族文化与普遍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强烈的民族自尊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冲突,还有初来到大城市的好奇与羞怯都可能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不合群,在生活中独立意识强,较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焦虑、心理脆弱等问题。而且,普遍的升学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对于藏族来讲尤为特殊,其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际关系压力等也会给藏族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易导致其心理走向消极。 二、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未突出藏族特点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多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主,并没有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特色宗教、文化、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藏族大学生大多生活于偏远地区,从小信仰佛教,宗教意识强烈;而且,由于其少数民族聚居的原因,使得他们本民族意识较强。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未进行针对藏族大学生开展独特的信仰引导教育,民族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使得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另外,高校针对藏族大学生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较难。据现实情况,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学校政策,课堂标准来看,都很难去开展只针对藏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仍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该课堂以汉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同学数量少且涉及民族众多。藏族大学生在每个班级的占比非常小,教师在课堂上专门开展与藏族大学生思想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操作性不强,很容易造成将绝大多数同学“晾在一边”的情况。我们采访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思政课教师如是说:“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单指藏族学生,我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在课下谈谈心,了解一下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尽量的提供一些帮助。至于在课上针对藏族学生的特殊性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性会较差,且效果不会很理想。”这都表明对于藏族大学生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道阻且艰,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多方面合力进行系统的体制改革。
(二)教育開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新时期社会发展转型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新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理念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目前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开展途径,固然其具有效率高、用时短、受众面广、应用性强的优势,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暴露其弊端:难入耳、难入脑、难入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在实践层面,思政教师仍然是以传统的对学生讲道理、与学生谈心等方式灌输价值观以促进其思想上的转变,增进藏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或针对其心理问题展开言语上的疏导。但言辞上的说服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产生深度意义上的效果。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劳动与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藏族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中进行相对较少,重视程度不高,发展深度不足。如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以及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为“学分”而参加,为“成绩”而活动,功利性强,与理论结合度低,没有达到在实践中引导、教育的目的效果。
(三)教育载体不新颖,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承担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地。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在开展藏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沿袭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对于新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和应用度不够。一方面,未能开发出具有藏族特点的文化知识专区,思想政治课程;另一方面,也并未开展针对藏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谣言四起的疫情当下,对于网络上藏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足。高校没有及时向学生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通过网络这些现代化手段及时与藏族大学生交流,在保护他们隐私的同时给予他们最精准的关怀。藏族大学生本来就思想认识不够丰富,政治认同不够坚定,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恶意的抹黑,中伤党和政府,这就极易导致他们被错误观念影响。因此,高校对藏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筑牢思想阵地,抢占理论高地,育人育心。
(四)教育管理不到位,对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各高校的教学重点,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简单、表面、粗糙。高校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度不够,没有在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点上下功夫,简单地将对其的教育指向浅层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浅显地认为只需保证其正向的政治立场,从而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建设,进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所在。
受地域,家庭,文化等因素影响,藏族大学生心理状况普遍较差,需要接受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下,多数高校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堂也仅仅流于形式,而且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藏族大学生心
理健康关注度不够,极易导致他们心理状况不断恶化,产生不良影响。完善教育管理,通过建立以环境教育为辅助的藏族大学生特色心理教育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三、完善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特色相融合
思想政治课是对藏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根据藏族大学生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造性转化,使得教材内容与藏族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时候,可以借助藏族大学生普遍信仰的佛教来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藏族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宗教观,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增加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上的稳定作用;还可以借助宗教拉近与藏族大学生的距离,既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又要防止某些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扰乱民心,引导藏族大学生将爱宗教与爱国相统一,为社会主义社会团结发展提供动力。
另外,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藏族教师或是藏族文化爱好者,通过他们增进与藏族大学生的交流,编撰一些藏族文化读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利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方式帮助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在充满藏族特色的课堂中使藏族大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提高。如在讲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知识时,鼓励藏族大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本民族的自然观、生态观,增强藏族大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与藏族特色文化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促进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影响,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藏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热情活泼,渴望能够展示自己,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社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因素在一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表演、舞蹈、音乐等社团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丰富了藏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可以在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节上,设立专门的藏文化展示区,利用板报和文化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宣传藏族文化。但在宣传过程中要适度,不可矫枉过正,否则会对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反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社会、提高能力、培养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提升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模式。为达到此效果,高校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引导藏族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到基层。要利用假期时间,有效组织藏族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范围和内涵,鼓励藏族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学习成果,将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教育建设相融合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时代,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论与方法,借助新技术提升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以藏族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内容真实、新鲜,并且要根据藏族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而展开相关讨论,如国家对于藏族地区的新政策,高校藏族大學生的优惠政策等。通过新媒体增强学校与藏族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藏族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真实感受,使得他们不仅仅只是被教育者,还可以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得思想政治真正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信息网络教育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网络教学,提高网络监管能力。互联网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如果没有完善的防范措施,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趁虚而入,破坏民族团结。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敌对分子在网络上污蔑、抹黑中国政府,企图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促进藏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融合
藏族大学生由于深入学习的需要,从本民族文化环境来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的区域,基于语言障碍,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很容易形成极大的心理反差,难以产生归属感。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一方面要追根溯源,找出藏族大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种种原因——包括成绩不理想,人际交流不顺畅等,并就此找出应对措施。在学习方面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既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又能够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在生活方面,学校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一些评奖评优等。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藏族大学生克服其自卑敏感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助人自助”,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环境教育,通过营造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的氛围,提升大学生自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方式,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点,在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塑造积极乐观、自强自信的人格,培育藏族大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和设备,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开展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紧随时代脚步的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论完整、逻辑清晰的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应然层面的道德说教,而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德示人、以信取人的综合认知过程,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居于生命线地位,对于培养藏族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认同,具有强大的育人、保证、开发、导向作用。针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背景以及藏族大学生这一特殊性群体,对收效欠佳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开设藏族大学生特色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把握理论灌输和实践引导两种方式,构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方式完善高校藏族思想政治工作,看准目标,找清差距,有利于发展受重视、受欢迎、受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藏族优秀人才、更富发展前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地区发展,祖国繁荣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邵二辉.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1]月),2008(12):33-35.
[3]赵铸.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王君.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221-222.
[5]白才让.高校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春岁月,2017:127.
[6]高晓雷,高蕾,白学军,王永胜.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3):187-193.
[7]引自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3.
作者简介
刘紫涵(1999—),女,汉族,河南商丘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姬雯雯(1999—),女,汉族,河北沧州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一帆(2000—),女,汉族,河南鹤壁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邓中颖(1999—),女,汉族,山东威海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欧叶(2000—),女,汉族,湖南长沙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达娃拉姆(2000—),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疫情防控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藏族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2010065013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藏族大学生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今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价值多元的青年主体,对各种事物与价值观接受度更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一些蛊惑性言语、激进思想的影响,其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既处于大学生这一普遍性群体之中,又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其思维、价值、心理,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挑战性。但是,庞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存在于普通高校当中,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的人才,对于民族和国家发展、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家乡建设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意义十分深远。
一、藏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
(一)民族意识强,受宗教影响大
藏族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经济贫困程度较高,从小生活的环境、文化、传统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当他们远离家乡,进入大学学习时,难以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藏族人民大多从小就信仰佛教,这种信仰通过家庭的传递深深地影响其思维方式,例如容易感性,多注重直观感受等。在这种状况下,藏族大学生很容易自觉地形成本民族同学之间交往的“小圈子”,而与其他民族同学相疏离,民族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单纯,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感,关注本民族相关政策或事件,重视维护民族尊严和地位。
(二)理论基础薄弱,认知范围狭窄
总体看来,藏族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认知不足。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藏族大学生对于政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参与度与讨论度都很高,拥有相当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热情,但是由于其对基本的、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理論掌握不够,更具体地说,一些青年大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无疑会相应地导致其对于当下复杂变化的国情认识不清,对于国家政策的认识与解读不到位,存在困惑和质疑。而且由于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相对落后,藏族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的知识大多局限于课本,导致其认知范围不够广泛。
(三)政治认同感强,实际参与度低
据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认知基本正确,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同学们的认同率较高,分别为93%和95%;另外,广大藏族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时事,比如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中美高层对话”、“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等问题,同学的关注率均在90%以上。由此可见,藏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程度很高,这也使得藏族大学生在面对国家主权、民族归属等敏感政治问题时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敏锐性。
但是由于藏族大学生对于现实层面上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参与方式了解不足,导致其对于政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表层的、感性的方面,只是一种自发的政治意识,缺乏深度与实践性。例如对于腐败现象,仍有相当部分藏族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允许轻度腐败”的潜意识,认为如果行贿可以暂时解决当前问题,自己就会或有可能会“受贿行贿”。这种具有两重性的价值取向和矛盾性的价值判断影响藏族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参与度和参与水平。而且我国仍处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的制度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参政议政的方式不够通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藏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四)思想相对单纯,心理较为敏感
藏族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后,渴望结识新朋友,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承认,但由于其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社会阅历有限,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加上家庭、社会与客观环境的限制,思想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理想化的思维定势。同时藏族大学生在学校多与本民族同学交往,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一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较少并且较容易解决。
普遍来讲,相当数量的藏族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藏族大学生的情绪状态较为稳定,但仍有38%的同学承认自己处于偏消极的心理状态。生长环境、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的独特性影响其在大学校园中的行为表现,民族文化与普遍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强烈的民族自尊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冲突,还有初来到大城市的好奇与羞怯都可能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不合群,在生活中独立意识强,较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焦虑、心理脆弱等问题。而且,普遍的升学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对于藏族来讲尤为特殊,其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际关系压力等也会给藏族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易导致其心理走向消极。 二、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未突出藏族特点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多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主,并没有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特色宗教、文化、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藏族大学生大多生活于偏远地区,从小信仰佛教,宗教意识强烈;而且,由于其少数民族聚居的原因,使得他们本民族意识较强。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未进行针对藏族大学生开展独特的信仰引导教育,民族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使得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另外,高校针对藏族大学生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较难。据现实情况,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学校政策,课堂标准来看,都很难去开展只针对藏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仍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该课堂以汉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同学数量少且涉及民族众多。藏族大学生在每个班级的占比非常小,教师在课堂上专门开展与藏族大学生思想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操作性不强,很容易造成将绝大多数同学“晾在一边”的情况。我们采访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思政课教师如是说:“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单指藏族学生,我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在课下谈谈心,了解一下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尽量的提供一些帮助。至于在课上针对藏族学生的特殊性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性会较差,且效果不会很理想。”这都表明对于藏族大学生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道阻且艰,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多方面合力进行系统的体制改革。
(二)教育開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新时期社会发展转型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新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理念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目前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开展途径,固然其具有效率高、用时短、受众面广、应用性强的优势,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暴露其弊端:难入耳、难入脑、难入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在实践层面,思政教师仍然是以传统的对学生讲道理、与学生谈心等方式灌输价值观以促进其思想上的转变,增进藏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或针对其心理问题展开言语上的疏导。但言辞上的说服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产生深度意义上的效果。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劳动与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藏族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中进行相对较少,重视程度不高,发展深度不足。如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以及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为“学分”而参加,为“成绩”而活动,功利性强,与理论结合度低,没有达到在实践中引导、教育的目的效果。
(三)教育载体不新颖,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承担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地。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在开展藏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沿袭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对于新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和应用度不够。一方面,未能开发出具有藏族特点的文化知识专区,思想政治课程;另一方面,也并未开展针对藏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谣言四起的疫情当下,对于网络上藏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足。高校没有及时向学生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通过网络这些现代化手段及时与藏族大学生交流,在保护他们隐私的同时给予他们最精准的关怀。藏族大学生本来就思想认识不够丰富,政治认同不够坚定,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恶意的抹黑,中伤党和政府,这就极易导致他们被错误观念影响。因此,高校对藏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筑牢思想阵地,抢占理论高地,育人育心。
(四)教育管理不到位,对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各高校的教学重点,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简单、表面、粗糙。高校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度不够,没有在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点上下功夫,简单地将对其的教育指向浅层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浅显地认为只需保证其正向的政治立场,从而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建设,进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所在。
受地域,家庭,文化等因素影响,藏族大学生心理状况普遍较差,需要接受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下,多数高校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堂也仅仅流于形式,而且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藏族大学生心
理健康关注度不够,极易导致他们心理状况不断恶化,产生不良影响。完善教育管理,通过建立以环境教育为辅助的藏族大学生特色心理教育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三、完善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特色相融合
思想政治课是对藏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根据藏族大学生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造性转化,使得教材内容与藏族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时候,可以借助藏族大学生普遍信仰的佛教来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藏族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宗教观,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增加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上的稳定作用;还可以借助宗教拉近与藏族大学生的距离,既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又要防止某些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扰乱民心,引导藏族大学生将爱宗教与爱国相统一,为社会主义社会团结发展提供动力。
另外,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藏族教师或是藏族文化爱好者,通过他们增进与藏族大学生的交流,编撰一些藏族文化读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利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方式帮助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在充满藏族特色的课堂中使藏族大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提高。如在讲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知识时,鼓励藏族大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本民族的自然观、生态观,增强藏族大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与藏族特色文化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促进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影响,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藏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热情活泼,渴望能够展示自己,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社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因素在一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表演、舞蹈、音乐等社团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丰富了藏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可以在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节上,设立专门的藏文化展示区,利用板报和文化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宣传藏族文化。但在宣传过程中要适度,不可矫枉过正,否则会对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反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社会、提高能力、培养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提升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模式。为达到此效果,高校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引导藏族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到基层。要利用假期时间,有效组织藏族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范围和内涵,鼓励藏族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优势,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学习成果,将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教育建设相融合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时代,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论与方法,借助新技术提升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以藏族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内容真实、新鲜,并且要根据藏族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而展开相关讨论,如国家对于藏族地区的新政策,高校藏族大學生的优惠政策等。通过新媒体增强学校与藏族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藏族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与真实感受,使得他们不仅仅只是被教育者,还可以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得思想政治真正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信息网络教育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网络教学,提高网络监管能力。互联网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如果没有完善的防范措施,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趁虚而入,破坏民族团结。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敌对分子在网络上污蔑、抹黑中国政府,企图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促进藏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融合
藏族大学生由于深入学习的需要,从本民族文化环境来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的区域,基于语言障碍,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很容易形成极大的心理反差,难以产生归属感。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一方面要追根溯源,找出藏族大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种种原因——包括成绩不理想,人际交流不顺畅等,并就此找出应对措施。在学习方面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既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又能够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在生活方面,学校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一些评奖评优等。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藏族大学生克服其自卑敏感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助人自助”,因此,在对藏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环境教育,通过营造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的氛围,提升大学生自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方式,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点,在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塑造积极乐观、自强自信的人格,培育藏族大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和设备,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开展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紧随时代脚步的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论完整、逻辑清晰的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应然层面的道德说教,而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德示人、以信取人的综合认知过程,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居于生命线地位,对于培养藏族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认同,具有强大的育人、保证、开发、导向作用。针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背景以及藏族大学生这一特殊性群体,对收效欠佳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开设藏族大学生特色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把握理论灌输和实践引导两种方式,构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方式完善高校藏族思想政治工作,看准目标,找清差距,有利于发展受重视、受欢迎、受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藏族优秀人才、更富发展前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地区发展,祖国繁荣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邵二辉.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1]月),2008(12):33-35.
[3]赵铸.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王君.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221-222.
[5]白才让.高校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春岁月,2017:127.
[6]高晓雷,高蕾,白学军,王永胜.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3):187-193.
[7]引自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3.
作者简介
刘紫涵(1999—),女,汉族,河南商丘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姬雯雯(1999—),女,汉族,河北沧州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一帆(2000—),女,汉族,河南鹤壁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邓中颖(1999—),女,汉族,山东威海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欧叶(2000—),女,汉族,湖南长沙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达娃拉姆(2000—),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疫情防控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藏族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201006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