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纵观目前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现状,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以译读诗词,疏通大意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追求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大致理解,而忽视引导学生鉴赏和感悟诗词作品的过程,让学生和诗词本身就存在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远,大大破坏了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审美疲劳。
关键词:诗词 教学 古典诗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词凝聚着作家灿烂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作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古典诗词的文本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开辟一条古典诗词教学的蹊径,让学生真正感受其魅力,并在诗词学习的园地中体验快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就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谈三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巧设情境
由于古典诗词作品年代久远,对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带领他们走进诗歌呈现的真实世界是一个难点。作为教者而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小的细节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1.讲解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同时可以为学生“知人论世”,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体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并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场景的时代特征,可先向学生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骨气,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理解作品中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执教文天祥的作品《过零丁洋》之前,先将文天祥抵抗元朝军队失败后被俘,面对元军统帅的威逼利诱,誓死忠于宋朝、不愿投降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不禁被人物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从而让学生渴望跟随诗人一起走进他坎坷的抗金历程,感受那一份对于国家的赤胆忠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用故事导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次在学习新的诗词作品之前就充满了期待,从而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2.展示画面,预设氛围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揣摩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然而在学生最初接触到有关运用意象进行创作的诗词作品时,与其让他们绞尽脑汁去想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畏惧,还不如首先给他们一个可以把握的抓手,化抽象单调为具体直观,我们可以采用展示画面的方式拉开学习的序幕,让学生通过观察景物的形象特征初步感知诗词创设的情境氛围。在执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时,我首先将一幅柳絮纷飞,杜鹃哀啼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整幅画面色调暗淡,自然将学生带进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便于学生在走入作品后准确体会诗人对朋友思念和同情的心境。同样,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将作品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意象以几幅组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眼前凄凉、萧瑟的景象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把学生带入一个漂泊异乡的情境,避免学生空洞地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总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许多写景的诗词,借用画面的欣赏去理解意象的特征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解读方式。
二.比较分析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但是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许多作品都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将看似孤立的作品用主题思想,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要素进行整合,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1.同类归纳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写作手法相同,作品主题相似的作品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会归类,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诗词知识体系。
在执教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时,可把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景的时候,《登岳阳楼》的前两联写得是杜甫登临所见之景,而《洞庭湖赠张丞相》则是描绘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的目光就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回顾自己已经掌握的作品信息,从而随时做到同类合并,为深入消化诗词鉴赏的写作技巧和构建主题性诗歌体系打下厚实的基础。
2.异类比较
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关注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鉴赏分析的方法,但是差异性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比较更加能够让我们全面了解其主题的多样性。
在执教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时,可把他的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作品的不同点:一是情感上不同,第一首诗抒发的是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首诗则是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叙述自己在途经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受到的热情招待来抒发情感,而第二首则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和梦境巧妙结合来倾述爱国情怀;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轻松愉快,后一首悲壮慷慨。通过比较,学生既看到了一位生活情趣盎然,热爱生活的陆放翁,又欣赏到一位满腔热血,心系国家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陆游的为人。当然,利用差异分析其实也是激发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考虑得更加全面。
三.重视朗读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词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2]要想准确有效地把握诗人的心声,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必能事半功倍。
1.强化重读,体悟情感
在进行抒情性诗作的教学时,要想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让学生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去探寻每一句中重读的词语,反复强化,学生自然就能读出其中情味。
在执教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时,在欣赏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壮阔而生动的画面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准确判断作品的情感主旨,我首先让学生仔细寻找出颈联和尾联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词语“孤舟”和“涕泗流”,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重读的方式反复强化,最终不仅让学生读出了诗人晚年孤独伤感的凄凉心境,同时更加深刻地引导学生看到了一位饱受国家动乱之苦的诗人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禁让学生心生敬意。因此,正确处理诗词作品中的重读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的重要途径。
2.情感演读,走进心灵
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演读是一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唤起心灵的共鸣。
在执教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我精心设计了情感演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出诗人那份报国无门的抑郁苦闷,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读出诗人坚信自己会再次被朝廷重用的积极乐观,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读出诗人展望未来的自信豪情。尽管李白在诗中的情感波澜起伏,但是情感演读却有效指引学生清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脉络,将诗人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应该智慧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更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在诗词的园地里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光楚《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北洲中学)
关键词:诗词 教学 古典诗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词凝聚着作家灿烂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作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古典诗词的文本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开辟一条古典诗词教学的蹊径,让学生真正感受其魅力,并在诗词学习的园地中体验快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就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谈三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巧设情境
由于古典诗词作品年代久远,对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带领他们走进诗歌呈现的真实世界是一个难点。作为教者而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小的细节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1.讲解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同时可以为学生“知人论世”,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体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并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场景的时代特征,可先向学生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骨气,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理解作品中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执教文天祥的作品《过零丁洋》之前,先将文天祥抵抗元朝军队失败后被俘,面对元军统帅的威逼利诱,誓死忠于宋朝、不愿投降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不禁被人物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从而让学生渴望跟随诗人一起走进他坎坷的抗金历程,感受那一份对于国家的赤胆忠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用故事导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次在学习新的诗词作品之前就充满了期待,从而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2.展示画面,预设氛围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揣摩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然而在学生最初接触到有关运用意象进行创作的诗词作品时,与其让他们绞尽脑汁去想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畏惧,还不如首先给他们一个可以把握的抓手,化抽象单调为具体直观,我们可以采用展示画面的方式拉开学习的序幕,让学生通过观察景物的形象特征初步感知诗词创设的情境氛围。在执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时,我首先将一幅柳絮纷飞,杜鹃哀啼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整幅画面色调暗淡,自然将学生带进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便于学生在走入作品后准确体会诗人对朋友思念和同情的心境。同样,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将作品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意象以几幅组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眼前凄凉、萧瑟的景象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把学生带入一个漂泊异乡的情境,避免学生空洞地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总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许多写景的诗词,借用画面的欣赏去理解意象的特征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解读方式。
二.比较分析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但是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许多作品都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将看似孤立的作品用主题思想,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要素进行整合,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1.同类归纳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写作手法相同,作品主题相似的作品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会归类,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诗词知识体系。
在执教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时,可把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景的时候,《登岳阳楼》的前两联写得是杜甫登临所见之景,而《洞庭湖赠张丞相》则是描绘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的目光就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回顾自己已经掌握的作品信息,从而随时做到同类合并,为深入消化诗词鉴赏的写作技巧和构建主题性诗歌体系打下厚实的基础。
2.异类比较
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关注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鉴赏分析的方法,但是差异性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比较更加能够让我们全面了解其主题的多样性。
在执教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时,可把他的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作品的不同点:一是情感上不同,第一首诗抒发的是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首诗则是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叙述自己在途经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受到的热情招待来抒发情感,而第二首则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和梦境巧妙结合来倾述爱国情怀;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轻松愉快,后一首悲壮慷慨。通过比较,学生既看到了一位生活情趣盎然,热爱生活的陆放翁,又欣赏到一位满腔热血,心系国家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陆游的为人。当然,利用差异分析其实也是激发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考虑得更加全面。
三.重视朗读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词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2]要想准确有效地把握诗人的心声,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必能事半功倍。
1.强化重读,体悟情感
在进行抒情性诗作的教学时,要想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让学生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去探寻每一句中重读的词语,反复强化,学生自然就能读出其中情味。
在执教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时,在欣赏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壮阔而生动的画面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准确判断作品的情感主旨,我首先让学生仔细寻找出颈联和尾联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词语“孤舟”和“涕泗流”,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重读的方式反复强化,最终不仅让学生读出了诗人晚年孤独伤感的凄凉心境,同时更加深刻地引导学生看到了一位饱受国家动乱之苦的诗人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禁让学生心生敬意。因此,正确处理诗词作品中的重读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的重要途径。
2.情感演读,走进心灵
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演读是一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唤起心灵的共鸣。
在执教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我精心设计了情感演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出诗人那份报国无门的抑郁苦闷,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读出诗人坚信自己会再次被朝廷重用的积极乐观,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读出诗人展望未来的自信豪情。尽管李白在诗中的情感波澜起伏,但是情感演读却有效指引学生清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脉络,将诗人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应该智慧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更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在诗词的园地里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光楚《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北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