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旁注”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其内容涉及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等。该教科书比较全面地为学生展现了《史记》作为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为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或是详尽的译文,或是批注,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未能抓住本选修教材编写特点及其教学建议,漠视文本的旁注内容,把选修教材当必修教材教,将文本“旁注”视为“闲笔”,未加以关注和运用。笔者根据“旁注”的基本类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就如何活用《〈史记〉选读》中文本的旁注试作分类说明。
  一、译文类旁注
  学习文言文,疏通文章的大意是前提,尤其是像《史记》这样的经典,欲领略其深邃的哲理、民族的精神,非得先从文意的理解入手不可。因《史记》的不少篇目涉及的人名、地名比较生涩,加之部分词句意义生僻,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提供必要的译文以辅助学生比较流畅地阅读文本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译文类旁注的运用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边读课文边对照译文以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并在重点处用笔自行标注,如重要的文言词义、特殊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也可让学生在疑难处进行勾画。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或质疑讨论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成果,即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和文言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展示。二是学生可在课堂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探讨活动并适时点拨,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3.检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知识建构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课堂展示、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检查以评价学习效果,并在关键处对重要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夏本纪》一文时,笔者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对“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进行了断句训练,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成美”一词的词性和词义掌握的情况;对“女其往视尔事矣”一句中的“其”作为表祈使语气的用法作了提问,并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进行联系、补充和归类,如联想《太史公自序》中的“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一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之是相近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对“其”作为语气副词的句子进行整理、归类,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吾其还也?”中的“其”表商量语气,再如《师说》一文“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猜测语气等。
  二、批注类旁注
  《〈史记〉选读》教材中,编者将《史记》中的选文与批注对半排版,并提供了大量精练的批注内容。批注的类型大致有这样几种:对精彩词句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提示,对行文章法的说明,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等等。这些批注对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叙事、写人、创作精神等特点作了切中肯綮的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批注的教与学的功能,使学生在批注已“点明”要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和变式上多作思考。
  如对《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的批注是:“前”“止”“令曰”数字,准确传神,富有韵味,犹一字千金。此处的批注点出了精彩的词语,但就其效果的说明并不具体,教师宜就此引导学生分析其“传神”之处是什么,富有怎样的“韵味”,为何“一字千金”,进而真正理解“李广解鞍惑胡骑”所表现出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再如对《刺客列传》一中“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批注是:描写传神,性格鲜明。对这个批注的活用,教师亦可采用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充分体会荆轲临危不迫、临死不惧的刺客形象,因为“荆轲所以为神勇者,全在临时一毫不动,此孟贲辈所不及也”(顾炎武《菰中随笔》)。
  有的批注是对文章结构或行文章法的批注,对深入探究《史记》的叙事艺术是很有帮助的。如《高祖本纪》一文中,有这样的批注:《史记·项羽本纪》曰:“张良出,要项伯。……项伯许诺。”与课文中画线的句子“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相比较,你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吗?“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运用“互见法”可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可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也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好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之所在。“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传纪文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批注所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对“互见法”的理解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他读杜诗“欣然会意处,辄欲笺以数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若能养成主动批注的习惯,及时动笔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阅读疑问,则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参透文本的精髓。
  三、评点类旁注
  评点式阅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边读边评,多是三言两语,直抵要害。《〈史记〉选读》教材中的旁注内容多半是名家的评点,便于学生打开思路,深刻解读文本。如对《项羽本纪》一文中的项羽三次所说的“此天之亡我”一句,引用了钱钟书的评点:“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管锥编》)该评点简洁扼要地道出了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知无可挽回却大奋神威的本色,可谓点破机关,对于学生理解项羽复杂的性格特点是绝好的辅助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仔细体会。
  当然,在借助评点内容理解文本时,教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评价评点、批判评点,以养成大胆质疑、个性解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如《淮阴侯列传》的文末司马迁以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的心情,深惋英雄壮士犬马一生冤屈而终。教材中引用的评点是李笠的《史记订补》中的“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一段。其实,对于司马迁的用意,史上也有学者并不明白,如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中有“牵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欲不亡,得乎?”叶适的论断显然误解了司马迁的真意。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评点观点进行比较阅读,判定正误,辨其优劣,这样才能将评点内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史记〉选读》的编写体例合乎《史记》的体例,为学生舒展开的是宏伟的历史画卷,辅之以恰当的“旁注”,让学生至深感受到的是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真正领悟到的是司马迁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因此,作为选读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编者精心打造的“旁注”。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现今,由于司机酒驾、疲劳驾驶、闯红灯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3月1日,上海市正式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发出了感叹:如果我们也能做出自动驾驶的小车,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做些小小的贡献就好了!  一、预期目标  通过LM393集成电路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一款能在预定轨迹上自动前进、无需人工操控的电动小车,让其能沿黑色轨道行
一、研究对象  水火箭发射的喷水阶段和垂直向上的抛物线运动阶段的有关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一)运用公式,从理论上计算出水火箭的升空高度。  1.步骤  (1)计算压缩空气膨胀后的体积,换算出被喷出的水的体积。  (2)计算压缩空气推动水喷射所做的功。  (3)通过能量守恒定律,计算水的喷射速度。  (4)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水火箭的前进速度。每一个微小单位的水喷射都为水火箭提供前进速度,把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書宏教授团队通过“浸染自组装”方法,研制出一种制备速度快、价格低廉的“智能窗纱”材料,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效率最高可达99.65%,能在50秒内将空气中的PM2.5浓度从“严重污染”净化至“优”。  这种材料不仅能和热致变色染料结合,改变室内的光照强度,还能作为高效的雾霾收集器净化室内空气。完成净化后,“智能窗纱”只需在乙醇中浸泡20分钟就可以被清洗干净并再次被使用。
选修课是与必修课不同的课程。选修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因而选修课教学也应该以专题形式进行,这既是选修课设计的初衷,也是选修课教学的关键。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笔者在全国各地以及本地听了不少以选修文本为内容的教学观摩课,这些观摩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没有多大变化,专题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他们关注的仍然是单篇的课文,依然只是重视文本信息的完全传输、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缺少专题意识和课程视野
一、“用教材教”要避免粗略对待教材  有一些教师打着“用教材教”的旗号,常常假借“教学创新”之名,粗略地对待教材。他们在没有细致解读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随意变换、增删教学内容,增加活动环节,使课堂教学如天马行空,不接地气。以课题为“种群的特征”的“同课异构”活动为例,某教师在学生完成“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详见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54页)后,让各组派1名代表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有
自新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在作业设计上远离了过度训练,重视拓展练习,开放作业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抛弃了传统教学精华,片面强调新理念新方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训练有度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训练,
《历史教学》“阅读与备课”栏目已刊登了多位老师的文章,大多提到专业历史教学杂志与备课教学的关系。笔者从教以来在阅读方面,除了专业历史教学杂志之外,影响很大的还有几本非历史教学杂志,特别是《随笔》杂志。下面就与广大同仁分享《随笔》对自己备课所起到的帮助作用。  一、补充史料,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注重新材料及由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而新史观也要靠新史料来体现。作为普通中学历史教师,即使有当今至为便捷的
实施中小学绩效工资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整体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总体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比翼齐飞。但从学校内部的实施效果看,绩效工资制度的物质、精神激励并没有带来工作积极性的同步提升,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教师只满足于绩效考核的指标要求,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一些教师“小富即安”,无心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绩效工资制度框架下,我们还有什么手段来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工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验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过程的电子浓缩版或课件精华版。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兴手段,正在走进广大中小学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把微课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学科专业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
奥古斯汀是赛义达城最著名的大富翁。年轻时,他曾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后来组建了船队,拥有了自己的捕鱼公司,赚的钱越来越多。他把自己的财富都兑换成大金条放在保险箱里,足足存了50根。  一天,海啸袭击了赛义达城,人们不得不驾船外逃。奥古斯汀也不例外,但他不放心保险箱里的那些金条,万一被大水冲走或被别人拿走了呢?那他这些年就白忙活了。于是奥古斯汀打开保险箱,用一块桌布把金条包起来紧紧地绑在腰上。  奥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