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89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由于道路阻塞、音书难达,人们别离之后就不知相见是何年了,因此“送别”是最令人伤感的事件之一,就连戏曲舞台上还有着著名的“十八相送”、“长亭送别”等曲段。在这一情境之下,人们除了“执手相看泪眼”,还会折柳、劝酒及写诗赠别,以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由于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所以赠别诗中屡有佳作。
  抒发离愁别绪虽然是中国文人诗作中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也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安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和伤感却是兼而有之的。
  在鉴赏送别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分析。
  1. 抓意象。一般来说,如果诗歌中出现了以下意象之一,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它是送别诗了。
  ① 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且在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眼中,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再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这一物象因而成为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许多耳熟能详的诗歌中都有“杨柳”的身影,如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②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伤别时节,友人之间相互劝酒以浇胸中愁绪块垒。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中的“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③ 日。送别诗中也常出现“夕阳”、“暮色”等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时的忧伤感与暮色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黄鹤楼》中也有此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始,文人骚客就有“悲秋”的传统,他们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像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微,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愤。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有时这种时间意象也会变为“春”,在诗歌鉴赏时要具体分析,灵活变通。
  此外,“寒蝉”、“西风”、“春草”,“阳关”、“古道”、“灞桥”、“长亭”、“南浦”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例如古代驿道旁设置“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这里告别。戏剧中有,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古诗中更多,如李白《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用典”的传统,当一首诗成为名篇之后,它其中的意象也被其他诗人借用以表达类似的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平时的阅读积累、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明情感。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中一般表现出的情感有如下几种: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如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杜甫《赠卫八处士》等。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如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送席大》等。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等。但是要注意,每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所以在鉴赏诗歌之时要注意抽丝剥茧,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浓浓情意。
  3. 知手法。送别诗所运用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的“平野”、“江”、“古道”、“荒城”,这些物象一经带上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②想象、虚实相生。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联想,虚拟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宁的幻象,借以加倍地表现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③比喻。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烘托。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下面我们以2007年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说明如何鉴赏、剖析送别诗。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开篇即述离情。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激愤的情绪不少,应视为反语。衔接“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把行色的凄凉滋味,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中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词人精忠报国,却屡遭弹劾,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词人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再看当年设置的两道题目及其答案,就可由此及彼,推知其他送别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送别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江苏省的高考题,2007以及2010年均出现过此类诗歌。以其中体现出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为考查点,结合具体手法分析。只要我们能够抓准意象,明确手法,全面把握诗歌思想感情,那么在送别诗的鉴赏上应该可以取得高分。
   【小试牛刀】
  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④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答案】
  1. (1) 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 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至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
  (3) 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2. (1) 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了思念友人的情感。
  (2)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与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孰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其他文献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花朵,考场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结构完整、表达通顺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精彩、富有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能够吸引人,能够流传,就必须有文采。  2007年以后的《考试说明》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为什么要求“有文采”?因为语
期刊
北宋词人晏殊有诗云:“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的确如此,美好的事物常常会唤起我们内心美好的情愫,情动于中,形诸文字,往往就成了绝美的诗歌或散文,文学史上不少名篇的由来大概源于此。如《诗经》中的《关雎》、周敦颐的《爱莲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郭沫若的《银杏》、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等等。  其实,寄物咏怀类的文章并不难写,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中一些表现人事特性或体现人物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作文
期刊
宋代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一诗中说:“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意思是说东坡先生不论是饮酒还是吹笛,也不论是说几句嬉戏的话还是大声嘲骂,诉诸文字就是绝妙的好文章,以此盛赞东坡先生文采风流,文才卓然。在此,借用其中的八个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来谈一谈社会评论的特征与写作。  所谓社会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突出现象和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评,就是做出评价,评判其真假美丑、是非
期刊
学好文言文,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方法很多,但积累大量实词,尤其是积累大量在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切实掌握它们的词性、词义和用法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积累工作,笔者特地选择了30个在一些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文言实词作出简要的解释,并设计了几道练习题供广大考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  1 为  (1)动词,制作、制造。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白人女生发了名为“图书馆里的亚洲人”的视频,“辱骂”亚洲学生“没有教养”,指责亚裔学生不“遵守美国的行为习惯”。在图书馆里“每隔15分钟就会听到亚洲学生打手机”。她认为不管什么原因“打电话时还是请到外边去”。住在公寓的亚洲学生的妈妈、兄弟姐妹、祖父母、堂兄弟和亲戚,每周都要来帮洗衣服、买杂货、做饭等,“他们
期刊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近年来逐渐成为高考现代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而且呈现出考查愈加频繁的趋势。笔者认为,解读哲理性散文以及解答相关的题目,首先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再从微观入手进行细致分析,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准确答题的效果。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地感知文章,了解其大意,主要解决文章的行文思路、基本观点、感情主旨。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
期刊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首开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独步天下,开创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双峰并峙,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在仕途不顺或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往往将山水田园作为慰藉心灵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
期刊
南京小才女费滢滢在2003年高考中写了篇《人情与季节》,没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此事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公布的作文(费滢滢凭记忆默写出)来看,文章实际上已经偏题,自然不能得高分。而像费滢滢这样跑题、写完作文感觉良好、成绩一出大跌眼镜的考生,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不少。  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通俗点说,就是命题者让
期刊
【作文题】(湖北省荆州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请以“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扶”这道作文题体现了如下特点:①紧扣社会热点。2006年南京市发生“彭宇案”,2009年天津发生“许云鹤案”,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发生“小悦悦事件”,这些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扶
期刊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常常不得不抛妻别子,远离双亲,转徙漂泊异域他乡。这一去,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游子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亲人、闺中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浪子和戍守边疆的征人产生思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诗。  思乡诗的兴盛,既与文学发展的形式相关,也与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密切相连。传统的文化、诗人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