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由于道路阻塞、音书难达,人们别离之后就不知相见是何年了,因此“送别”是最令人伤感的事件之一,就连戏曲舞台上还有着著名的“十八相送”、“长亭送别”等曲段。在这一情境之下,人们除了“执手相看泪眼”,还会折柳、劝酒及写诗赠别,以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由于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所以赠别诗中屡有佳作。
抒发离愁别绪虽然是中国文人诗作中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也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安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和伤感却是兼而有之的。
在鉴赏送别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分析。
1. 抓意象。一般来说,如果诗歌中出现了以下意象之一,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它是送别诗了。
① 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且在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眼中,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再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这一物象因而成为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许多耳熟能详的诗歌中都有“杨柳”的身影,如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②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伤别时节,友人之间相互劝酒以浇胸中愁绪块垒。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中的“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③ 日。送别诗中也常出现“夕阳”、“暮色”等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时的忧伤感与暮色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黄鹤楼》中也有此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始,文人骚客就有“悲秋”的传统,他们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像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微,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愤。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有时这种时间意象也会变为“春”,在诗歌鉴赏时要具体分析,灵活变通。
此外,“寒蝉”、“西风”、“春草”,“阳关”、“古道”、“灞桥”、“长亭”、“南浦”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例如古代驿道旁设置“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这里告别。戏剧中有,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古诗中更多,如李白《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用典”的传统,当一首诗成为名篇之后,它其中的意象也被其他诗人借用以表达类似的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平时的阅读积累、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明情感。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中一般表现出的情感有如下几种: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如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杜甫《赠卫八处士》等。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如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送席大》等。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等。但是要注意,每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所以在鉴赏诗歌之时要注意抽丝剥茧,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浓浓情意。
3. 知手法。送别诗所运用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的“平野”、“江”、“古道”、“荒城”,这些物象一经带上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②想象、虚实相生。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联想,虚拟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宁的幻象,借以加倍地表现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③比喻。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烘托。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下面我们以2007年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说明如何鉴赏、剖析送别诗。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开篇即述离情。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激愤的情绪不少,应视为反语。衔接“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把行色的凄凉滋味,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中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词人精忠报国,却屡遭弹劾,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词人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再看当年设置的两道题目及其答案,就可由此及彼,推知其他送别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送别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江苏省的高考题,2007以及2010年均出现过此类诗歌。以其中体现出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为考查点,结合具体手法分析。只要我们能够抓准意象,明确手法,全面把握诗歌思想感情,那么在送别诗的鉴赏上应该可以取得高分。
【小试牛刀】
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④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答案】
1. (1) 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 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至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
(3) 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2. (1) 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了思念友人的情感。
(2)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与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孰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抒发离愁别绪虽然是中国文人诗作中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也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安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和伤感却是兼而有之的。
在鉴赏送别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分析。
1. 抓意象。一般来说,如果诗歌中出现了以下意象之一,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它是送别诗了。
① 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且在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眼中,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再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这一物象因而成为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许多耳熟能详的诗歌中都有“杨柳”的身影,如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②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伤别时节,友人之间相互劝酒以浇胸中愁绪块垒。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中的“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③ 日。送别诗中也常出现“夕阳”、“暮色”等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时的忧伤感与暮色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黄鹤楼》中也有此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始,文人骚客就有“悲秋”的传统,他们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像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微,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愤。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有时这种时间意象也会变为“春”,在诗歌鉴赏时要具体分析,灵活变通。
此外,“寒蝉”、“西风”、“春草”,“阳关”、“古道”、“灞桥”、“长亭”、“南浦”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例如古代驿道旁设置“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这里告别。戏剧中有,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古诗中更多,如李白《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用典”的传统,当一首诗成为名篇之后,它其中的意象也被其他诗人借用以表达类似的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平时的阅读积累、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明情感。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中一般表现出的情感有如下几种: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如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杜甫《赠卫八处士》等。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如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送席大》等。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等。但是要注意,每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所以在鉴赏诗歌之时要注意抽丝剥茧,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浓浓情意。
3. 知手法。送别诗所运用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的“平野”、“江”、“古道”、“荒城”,这些物象一经带上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②想象、虚实相生。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联想,虚拟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宁的幻象,借以加倍地表现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③比喻。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烘托。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下面我们以2007年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说明如何鉴赏、剖析送别诗。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开篇即述离情。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激愤的情绪不少,应视为反语。衔接“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把行色的凄凉滋味,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中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词人精忠报国,却屡遭弹劾,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词人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再看当年设置的两道题目及其答案,就可由此及彼,推知其他送别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送别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尤其是江苏省的高考题,2007以及2010年均出现过此类诗歌。以其中体现出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为考查点,结合具体手法分析。只要我们能够抓准意象,明确手法,全面把握诗歌思想感情,那么在送别诗的鉴赏上应该可以取得高分。
【小试牛刀】
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④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答案】
1. (1) 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 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至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
(3) 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2. (1) 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了思念友人的情感。
(2)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与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孰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