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经典强化积累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hos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文言文,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方法很多,但积累大量实词,尤其是积累大量在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切实掌握它们的词性、词义和用法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积累工作,笔者特地选择了30个在一些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文言实词作出简要的解释,并设计了几道练习题供广大考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
  1 为
  (1)动词,制作、制造。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2)动词,作、做。如: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3)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治、治理。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字作动词时,它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多,该怎样翻译应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假
  (1)动词,借。如: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借助、凭借。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3)名词,假日、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假的,不是真的。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 谢
  (1)动词,认错、道歉、谢罪。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2)动词,辞别。如: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3)动词,感谢、酬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4)动词,告诉。如:多谢后世人,诫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4 亡
  (1)动词,逃跑、逃亡。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2)动词,灭亡、消亡。如: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3)动词,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名词,逃跑者、逃亡者。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5 过
  (1)动词,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2)动词,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3)动词,责备、怪罪。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名词,错误、过失。如: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辞
  (1)名词,言辞、文辞。如: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动词,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4)动词,推辞、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 知
  (1)动词,知道、懂得。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动词,知觉、感觉。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主持、掌管。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4)名词,通“智”,智慧。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8 负
  (1)动词,载。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2)动词,使……担负。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依恃、仗恃。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索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违背、背弃、背叛。如: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9 道
  (1)名词,途径、方法。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2)名词,道理、规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动词,说、谈论。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动词,取道、行。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0 固
  (1)形容词,牢固、坚固。如: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2)形容词,坚定、坚决。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4)动词,巩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 度
  (1)动词,揣测、估量。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动词,衡量,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过秦论》)
  (3)动词,通“渡”,渡过、越过。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名词,制度、法度。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12 使
  (1)动词,让、叫。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动词,命令、派遣。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动词,出使。如: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列传》)
  (4)名词,使者。如: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举
  (1)动词,抬起、举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动词,兴起、发动。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动词,提拔、推举。如: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4)动词,攻占、攻取。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作动词的“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共有25个义项。
  14 爱
  (1)动词,喜爱、宠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动词,爱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动词,吝惜。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4)形容词,吝啬。如:百姓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齐桓晋文之事》)
  15 疾
  (1)名词,缺点、毛病。如: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2)动词,憎恶、怨恨。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3)形容词,速度快、迅速。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4)形容词,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16 归
  (1)动词,返回。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动词,出嫁。如: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3)动词,归还、送回。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归附、归属。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7 就
  (1)动词,接近、靠近。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动词,踏上、登上。如: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动词,成、成功。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4)动词,就职、赴任。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作动词的“就”用法很多,这里仅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用法。
  18 朝
  (1)名词,早晨。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2)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名词,王朝、朝代。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动词,朝见。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19 从
  (1)动词,跟随、跟从。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动词,从事、参与。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3)动词,依顺,听从。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使……跟从。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20 当
  (1)动词,面对、向。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动词,抵挡、阻挡。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3)动词,相抵、相当。如: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4)动词,判罪、判处。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21 得
  (1)动词,得到、获得。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能、能够。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3)形容词,得当、合适。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4)动词,通“德”,感激、感恩。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2 绝
  (1)动词,断绝。如: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阻隔、隔断。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动词,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动词,越过。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23 致
  (1)动词,到、到达。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2)动词,招引、招来。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动词,导致、致使。如: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4)动词,取得、得到。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24 适
  (1)动词,到……去。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逍遥游》)
  (2)动词,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3)动词,适应、顺应。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4)动词,通“谪”,谴责、惩罚。如: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25 说
  (1)动词,讲述、告诉。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
  (2)动词,劝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日:‘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3)形容词,通“悦”,喜悦、高兴。如:公输盘不说。(《公输》)
  (4)名词,言论、主张、学说。如:而听细说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26 兴
  (1)动词,兴起、产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动词,创办、举办、兴办。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3)形容词,兴旺、兴盛、兴隆。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4)名词,兴致、兴趣。如: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27 遗
  (1)动词,遗失、丢失。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2)动词,抛弃。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3)动词,遗留、剩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4)动词,给予、馈赠。如: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8 善
  (1)名词,善事、好的行为。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擅长、善于。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友好、与……亲善。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形容词,好、美好。如: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29 胜
  (1)动词,胜利。如: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醉翁亭记》)
  (2)动词,能承担、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3)动词,完、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4)形容词,美好、优美。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30 信
  (1)动词,相信、信任。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信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3)形容词,随意。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4)名词,信物、凭证。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 下列句子中的“为”,可以翻译为“作”的一项是(
  )
  A 皆为郡县以属燕
  B,子立为燕惠王
  C 将军为燕破齐
  D,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善:形容词,好。
  B 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亡:动词,逃跑。
  C 且谢之日
  谢:动词,感谢。
  D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举:动词,举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为:动词,作。
  B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固:形容词,固执。
  C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知:动词,知道。
  D 遂捐燕归赵
  归:动词,归附。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过”与例句中的“过”词类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
  A 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参考答案】
  1 B(A项,动词,成为;C项,介词,替;D项,连词,因为)
  2 A(B项,动词,死亡;C项,动词,道歉;D项,副词,全)
  3 B(副词,本来)4 D(D项和例句中的“过”都是名词,“错误”的意思;A项,动词,经过;B项,副词,过分;C项,动词,超过)
其他文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说的是古人出征的事情,看似平淡,却娓娓道来,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辑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场景:同一个“我”,有“今”与“昔”之分;同一条路,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人生则在这一“往”一“来”的巨变中生成无限
期刊
什么是散文的虚和实呢?在散文中,具体的描写为实,抽象的情感为虚;眼见耳闻是实,回忆联想是虚;用甲事物来衬托乙事物,乙是实,甲是虚。打个比方,散文的虚与实就好比一幅画,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实”,而超出画面的让人难以言喻的会心之处就是“虚”。  散文就像一件艺术品,它的美感的有无和高下,很大程度就在这“虚”处的有无和深浅。在记叙性散文的写作中唯有超乎眼见耳闻的虚境,才能拓开审美的情怀和艺术的思维空间,
期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也”。它是一座桥梁,指向過去,连通未来。  一切的過往,都過去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论怎样的盖世英雄,都不见了踪影;班昭文姬、王嫱西施,不管如何的绝代佳人,都消散了芳华。还有,2011陪伴了你一年的《新高考》,也已经摇曳着身姿走远,留下了一抹美丽的背影。  然而,一切又都不会過去。这些過往叠加起来,使今天成了
期刊
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应该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更显得重要。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以及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情况,我们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正日渐受到重视和青睐。  像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和“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命题,本身就明显含有两个要素,作文时不仅要兼顾这两个要素,更為重要的是,还要揭示出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以及
期刊
亲爱的Q:   昨夜你在电话那头的哭诉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你说你想当第一名,可总是在二三十名徘徊;你说你想上北京的大学,可总是在现实和梦想的差距面前狼狈不已……  我的朋友,你有平静下来想想你这么难过的原因吗?你的心太高了,你不肯低头去研究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只是一味追求做的难题量,这样没有用的。  我记得高三开学时的一位物理老师对我说:“你只要每天弄清一个知识点,弄清一道物理题,是那种从原本问
期刊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写作者常常借助语言来传达一种思想,一份情感。思想、情感构成了文章的生命力。人若有魂,则风采自显,气场十足;文若有魂,则韵味悠远,气象自呈。无论叙事之文,还是明理之作,大凡好的文章,无不有其情意内核,让人动于心,感于情,明于理。有的文章尽管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不能给人熏陶和感染、深思和启迪,读者大可怀疑此类文章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文章凡言俗语,要言不烦,却让人回味
期刊
回眸201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我们就会发现正史类文言文仍然是考场的“主力军”。对正史古文选篇进行答题技巧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抓住了文言文阅读的根本。下面就以最新的高考模拟题来总结正史类古文选篇的阅读方法。  一、 正史类古文选篇的特点   所谓正史类古文,就是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纪传体”的特点决定了文本是以记述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帝王本纪为纲”预示了传
期刊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花朵,考场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结构完整、表达通顺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精彩、富有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能够吸引人,能够流传,就必须有文采。  2007年以后的《考试说明》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为什么要求“有文采”?因为语
期刊
北宋词人晏殊有诗云:“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的确如此,美好的事物常常会唤起我们内心美好的情愫,情动于中,形诸文字,往往就成了绝美的诗歌或散文,文学史上不少名篇的由来大概源于此。如《诗经》中的《关雎》、周敦颐的《爱莲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郭沫若的《银杏》、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等等。  其实,寄物咏怀类的文章并不难写,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中一些表现人事特性或体现人物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作文
期刊
宋代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一诗中说:“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意思是说东坡先生不论是饮酒还是吹笛,也不论是说几句嬉戏的话还是大声嘲骂,诉诸文字就是绝妙的好文章,以此盛赞东坡先生文采风流,文才卓然。在此,借用其中的八个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来谈一谈社会评论的特征与写作。  所谓社会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突出现象和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评,就是做出评价,评判其真假美丑、是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