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文言文,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方法很多,但积累大量实词,尤其是积累大量在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切实掌握它们的词性、词义和用法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积累工作,笔者特地选择了30个在一些经典作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文言实词作出简要的解释,并设计了几道练习题供广大考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
1 为
(1)动词,制作、制造。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2)动词,作、做。如: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3)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治、治理。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字作动词时,它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多,该怎样翻译应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假
(1)动词,借。如: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借助、凭借。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3)名词,假日、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假的,不是真的。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 谢
(1)动词,认错、道歉、谢罪。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2)动词,辞别。如: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3)动词,感谢、酬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4)动词,告诉。如:多谢后世人,诫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4 亡
(1)动词,逃跑、逃亡。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2)动词,灭亡、消亡。如: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3)动词,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名词,逃跑者、逃亡者。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5 过
(1)动词,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2)动词,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3)动词,责备、怪罪。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名词,错误、过失。如: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辞
(1)名词,言辞、文辞。如: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动词,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4)动词,推辞、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 知
(1)动词,知道、懂得。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动词,知觉、感觉。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主持、掌管。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4)名词,通“智”,智慧。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8 负
(1)动词,载。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2)动词,使……担负。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依恃、仗恃。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索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违背、背弃、背叛。如: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9 道
(1)名词,途径、方法。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2)名词,道理、规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动词,说、谈论。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动词,取道、行。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0 固
(1)形容词,牢固、坚固。如: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2)形容词,坚定、坚决。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4)动词,巩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 度
(1)动词,揣测、估量。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动词,衡量,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过秦论》)
(3)动词,通“渡”,渡过、越过。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名词,制度、法度。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12 使
(1)动词,让、叫。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动词,命令、派遣。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动词,出使。如: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列传》)
(4)名词,使者。如: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举
(1)动词,抬起、举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动词,兴起、发动。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动词,提拔、推举。如: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4)动词,攻占、攻取。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作动词的“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共有25个义项。
14 爱
(1)动词,喜爱、宠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动词,爱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动词,吝惜。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4)形容词,吝啬。如:百姓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齐桓晋文之事》)
15 疾
(1)名词,缺点、毛病。如: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2)动词,憎恶、怨恨。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3)形容词,速度快、迅速。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4)形容词,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16 归
(1)动词,返回。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动词,出嫁。如: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3)动词,归还、送回。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归附、归属。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7 就
(1)动词,接近、靠近。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动词,踏上、登上。如: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动词,成、成功。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4)动词,就职、赴任。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作动词的“就”用法很多,这里仅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用法。
18 朝
(1)名词,早晨。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2)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名词,王朝、朝代。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动词,朝见。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19 从
(1)动词,跟随、跟从。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动词,从事、参与。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3)动词,依顺,听从。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使……跟从。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20 当
(1)动词,面对、向。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动词,抵挡、阻挡。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3)动词,相抵、相当。如: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4)动词,判罪、判处。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21 得
(1)动词,得到、获得。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能、能够。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3)形容词,得当、合适。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4)动词,通“德”,感激、感恩。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2 绝
(1)动词,断绝。如: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阻隔、隔断。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动词,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动词,越过。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23 致
(1)动词,到、到达。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2)动词,招引、招来。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动词,导致、致使。如: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4)动词,取得、得到。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24 适
(1)动词,到……去。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逍遥游》)
(2)动词,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3)动词,适应、顺应。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4)动词,通“谪”,谴责、惩罚。如: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25 说
(1)动词,讲述、告诉。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
(2)动词,劝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日:‘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3)形容词,通“悦”,喜悦、高兴。如:公输盘不说。(《公输》)
(4)名词,言论、主张、学说。如:而听细说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26 兴
(1)动词,兴起、产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动词,创办、举办、兴办。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3)形容词,兴旺、兴盛、兴隆。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4)名词,兴致、兴趣。如: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27 遗
(1)动词,遗失、丢失。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2)动词,抛弃。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3)动词,遗留、剩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4)动词,给予、馈赠。如: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8 善
(1)名词,善事、好的行为。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擅长、善于。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友好、与……亲善。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形容词,好、美好。如: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29 胜
(1)动词,胜利。如: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醉翁亭记》)
(2)动词,能承担、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3)动词,完、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4)形容词,美好、优美。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30 信
(1)动词,相信、信任。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信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3)形容词,随意。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4)名词,信物、凭证。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 下列句子中的“为”,可以翻译为“作”的一项是(
)
A 皆为郡县以属燕
B,子立为燕惠王
C 将军为燕破齐
D,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善:形容词,好。
B 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亡:动词,逃跑。
C 且谢之日
谢:动词,感谢。
D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举:动词,举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为:动词,作。
B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固:形容词,固执。
C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知:动词,知道。
D 遂捐燕归赵
归:动词,归附。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过”与例句中的“过”词类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
A 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参考答案】
1 B(A项,动词,成为;C项,介词,替;D项,连词,因为)
2 A(B项,动词,死亡;C项,动词,道歉;D项,副词,全)
3 B(副词,本来)4 D(D项和例句中的“过”都是名词,“错误”的意思;A项,动词,经过;B项,副词,过分;C项,动词,超过)
1 为
(1)动词,制作、制造。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2)动词,作、做。如: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3)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治、治理。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字作动词时,它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多,该怎样翻译应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假
(1)动词,借。如: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借助、凭借。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3)名词,假日、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假的,不是真的。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 谢
(1)动词,认错、道歉、谢罪。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2)动词,辞别。如: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3)动词,感谢、酬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4)动词,告诉。如:多谢后世人,诫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4 亡
(1)动词,逃跑、逃亡。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2)动词,灭亡、消亡。如: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3)动词,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名词,逃跑者、逃亡者。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5 过
(1)动词,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2)动词,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3)动词,责备、怪罪。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名词,错误、过失。如: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辞
(1)名词,言辞、文辞。如: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动词,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4)动词,推辞、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 知
(1)动词,知道、懂得。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动词,知觉、感觉。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主持、掌管。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4)名词,通“智”,智慧。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8 负
(1)动词,载。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2)动词,使……担负。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依恃、仗恃。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索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违背、背弃、背叛。如: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9 道
(1)名词,途径、方法。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2)名词,道理、规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动词,说、谈论。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动词,取道、行。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0 固
(1)形容词,牢固、坚固。如: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2)形容词,坚定、坚决。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4)动词,巩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 度
(1)动词,揣测、估量。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动词,衡量,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过秦论》)
(3)动词,通“渡”,渡过、越过。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名词,制度、法度。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12 使
(1)动词,让、叫。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动词,命令、派遣。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动词,出使。如: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列传》)
(4)名词,使者。如: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举
(1)动词,抬起、举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动词,兴起、发动。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动词,提拔、推举。如: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4)动词,攻占、攻取。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作动词的“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共有25个义项。
14 爱
(1)动词,喜爱、宠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动词,爱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动词,吝惜。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4)形容词,吝啬。如:百姓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齐桓晋文之事》)
15 疾
(1)名词,缺点、毛病。如: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2)动词,憎恶、怨恨。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3)形容词,速度快、迅速。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4)形容词,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16 归
(1)动词,返回。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动词,出嫁。如: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3)动词,归还、送回。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归附、归属。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7 就
(1)动词,接近、靠近。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动词,踏上、登上。如: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动词,成、成功。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4)动词,就职、赴任。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作动词的“就”用法很多,这里仅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用法。
18 朝
(1)名词,早晨。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2)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名词,王朝、朝代。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动词,朝见。如: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19 从
(1)动词,跟随、跟从。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动词,从事、参与。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3)动词,依顺,听从。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使……跟从。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20 当
(1)动词,面对、向。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动词,抵挡、阻挡。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3)动词,相抵、相当。如: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4)动词,判罪、判处。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21 得
(1)动词,得到、获得。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能、能够。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3)形容词,得当、合适。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4)动词,通“德”,感激、感恩。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2 绝
(1)动词,断绝。如: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阻隔、隔断。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动词,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动词,越过。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23 致
(1)动词,到、到达。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2)动词,招引、招来。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动词,导致、致使。如: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4)动词,取得、得到。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24 适
(1)动词,到……去。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逍遥游》)
(2)动词,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3)动词,适应、顺应。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4)动词,通“谪”,谴责、惩罚。如: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25 说
(1)动词,讲述、告诉。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
(2)动词,劝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日:‘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3)形容词,通“悦”,喜悦、高兴。如:公输盘不说。(《公输》)
(4)名词,言论、主张、学说。如:而听细说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26 兴
(1)动词,兴起、产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动词,创办、举办、兴办。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3)形容词,兴旺、兴盛、兴隆。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4)名词,兴致、兴趣。如: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27 遗
(1)动词,遗失、丢失。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2)动词,抛弃。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3)动词,遗留、剩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4)动词,给予、馈赠。如: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8 善
(1)名词,善事、好的行为。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动词,擅长、善于。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友好、与……亲善。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形容词,好、美好。如: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29 胜
(1)动词,胜利。如: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醉翁亭记》)
(2)动词,能承担、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3)动词,完、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4)形容词,美好、优美。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30 信
(1)动词,相信、信任。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信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3)形容词,随意。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4)名词,信物、凭证。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 下列句子中的“为”,可以翻译为“作”的一项是(
)
A 皆为郡县以属燕
B,子立为燕惠王
C 将军为燕破齐
D,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善:形容词,好。
B 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亡:动词,逃跑。
C 且谢之日
谢:动词,感谢。
D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举:动词,举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为:动词,作。
B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固:形容词,固执。
C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知:动词,知道。
D 遂捐燕归赵
归:动词,归附。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过”与例句中的“过”词类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
A 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参考答案】
1 B(A项,动词,成为;C项,介词,替;D项,连词,因为)
2 A(B项,动词,死亡;C项,动词,道歉;D项,副词,全)
3 B(副词,本来)4 D(D项和例句中的“过”都是名词,“错误”的意思;A项,动词,经过;B项,副词,过分;C项,动词,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