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简意深,片语传神,百多字即可写出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语句凝练,语意含蓄,骈散结合,浑然天成。语言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或表现出华丽之美,或表现出朴素至要。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能够体现古人的生活智慧、人格之美等等,不论是在教学当中亦或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文言文阅读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等。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有效性
据近几年的中考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有所调整,以常用词、翻译和应用为重点考察对象。但就学生的解答看,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得分率是最低的。这是因为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育中,传统的观念及因素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其严重影响着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很好地掌握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有文质兼美等特点,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观念的树立等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应成为教师应着重关注的方面。
1.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1.1教师学生主体位置颠倒
在文言文课堂等这类文学类积累课堂,学生不是课堂主体,全凭教师一人扛起重任,一堂堂课下来,老师又深入的学习巩固了一遍遍,而学生可能并没放在心上,亦或是听的云里雾里,这种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愈演愈烈,尽快探索改进方法迫在眉睫。
1.2侧重应试功能,忽视因材施教
在应试教育导向上,初中文言文阅读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翻译,判断对错为主,虽然当下对于文言文意义及理解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但仍然不能逃脱识记题型,应对考试等。
1.3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文言文课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学案完成拖拉。许多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学习识记内容太多,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不爱学。
2.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1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设计更有趣味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要不断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的世外桃源的样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去阅读文章,去讨论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利于学生记忆。
2.2加大教育教学内容向思考型转变力度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掌握文章大意,让学生评价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理解曹刿三次击鼓的含义,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历史小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并运用到语言活动中,促进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喜欢语文,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所成长。
2.3减少形式主义教育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名篇名段要求同学记忆下来着实是好的,但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去将所有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生字全部收入囊中,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有的生字仅仅出现一次,对于阅读几乎没有实际影响,一味要求记忆背诵只会增加负担。事实是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于文章主体仍旧不能拥有较为系统完整和比较深入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背诵课文和记忆词语用法层面上。
2.4避免学生低质学习,引导高效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性记忆远比单纯的背诵效果更明显也更加有效。另外,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课文,但并不是说将整篇文章单纯的记忆下来,而是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例如,作者简介,作者生平事迹,作者的创作背景等等。
2.5将学生作为课堂主力军,普遍式地毯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凭借工具书,去积极提出和解决一些有价值有意义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尽力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摒弃维背下论,教师应该着重讲一些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的知识。而不是提问单纯的背诵,判断对错的习题,转向多提问一些思维开放式理解类问题,让学生尤其可能是擅长这类思考性的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天地发散思维,身心投入,调动文言文阅读学习积极性。
2.6转应试教育多为美学欣赏教学
在《蒹葭》中,我们从「苍苍」、「凄凄」到「采采」感受深秋凄凉的气氛愈來愈浓,由此可见当时作者身处环境的清冷以及心境的寂寞。开章首句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白露茫茫、寒雾浓重的画卷,渲染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语言之美需用心感受,方可与心灵共舞。
结束语: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先悟境界。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老子之美则如一场冬雪晶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光,光耀了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精髓,被代代相传,其价值历久弥新,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不仅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精神形成的根本源泉,应是我们这代人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携手同行,未来的路将由我们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宜曼 .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和设计研究初探 [J].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7,14(11):62.
[2] 史伟麟 , 臧会双 , 张帅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探析——以《岳阳楼记》为例 [J]. 现代语文 ( 教学研究版 ),2016(09):125—126.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鹞石中学 246723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有效性
据近几年的中考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有所调整,以常用词、翻译和应用为重点考察对象。但就学生的解答看,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得分率是最低的。这是因为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育中,传统的观念及因素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其严重影响着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很好地掌握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有文质兼美等特点,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观念的树立等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应成为教师应着重关注的方面。
1.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1.1教师学生主体位置颠倒
在文言文课堂等这类文学类积累课堂,学生不是课堂主体,全凭教师一人扛起重任,一堂堂课下来,老师又深入的学习巩固了一遍遍,而学生可能并没放在心上,亦或是听的云里雾里,这种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愈演愈烈,尽快探索改进方法迫在眉睫。
1.2侧重应试功能,忽视因材施教
在应试教育导向上,初中文言文阅读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翻译,判断对错为主,虽然当下对于文言文意义及理解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但仍然不能逃脱识记题型,应对考试等。
1.3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文言文课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学案完成拖拉。许多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学习识记内容太多,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不爱学。
2.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1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设计更有趣味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要不断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的世外桃源的样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去阅读文章,去讨论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利于学生记忆。
2.2加大教育教学内容向思考型转变力度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掌握文章大意,让学生评价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理解曹刿三次击鼓的含义,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历史小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并运用到语言活动中,促进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喜欢语文,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所成长。
2.3减少形式主义教育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名篇名段要求同学记忆下来着实是好的,但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去将所有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生字全部收入囊中,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有的生字仅仅出现一次,对于阅读几乎没有实际影响,一味要求记忆背诵只会增加负担。事实是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于文章主体仍旧不能拥有较为系统完整和比较深入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背诵课文和记忆词语用法层面上。
2.4避免学生低质学习,引导高效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性记忆远比单纯的背诵效果更明显也更加有效。另外,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课文,但并不是说将整篇文章单纯的记忆下来,而是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例如,作者简介,作者生平事迹,作者的创作背景等等。
2.5将学生作为课堂主力军,普遍式地毯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凭借工具书,去积极提出和解决一些有价值有意义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尽力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摒弃维背下论,教师应该着重讲一些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的知识。而不是提问单纯的背诵,判断对错的习题,转向多提问一些思维开放式理解类问题,让学生尤其可能是擅长这类思考性的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天地发散思维,身心投入,调动文言文阅读学习积极性。
2.6转应试教育多为美学欣赏教学
在《蒹葭》中,我们从「苍苍」、「凄凄」到「采采」感受深秋凄凉的气氛愈來愈浓,由此可见当时作者身处环境的清冷以及心境的寂寞。开章首句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白露茫茫、寒雾浓重的画卷,渲染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语言之美需用心感受,方可与心灵共舞。
结束语: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先悟境界。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老子之美则如一场冬雪晶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光,光耀了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精髓,被代代相传,其价值历久弥新,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不仅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精神形成的根本源泉,应是我们这代人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携手同行,未来的路将由我们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宜曼 .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和设计研究初探 [J].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7,14(11):62.
[2] 史伟麟 , 臧会双 , 张帅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探析——以《岳阳楼记》为例 [J]. 现代语文 ( 教学研究版 ),2016(09):125—126.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鹞石中学 24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