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残雪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80048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我们眼中有很多陌生的角落,它属于别人的故乡,偏安于世界的一隅,籍籍无名,但却仍然被那些热衷寻景、寻诗、寻史的人所惦念。
  这些城,这些寺,这些旧时的故事,或许早已零落成泥,或许依旧藏于某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之中,或许偶尔成为文人笔下随性而为的诗句。这些历史的片段、时光的碎片,尽管不曾镌刻山河,却依然能雕镂人心,让人神往。
  二
  豫东平原,空阔辽远,汾泉河静静流淌,逶迤远去,名不见经传的后陈村便依水而居。
  去后陈,是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落霞之下,残雪斑斑,光和影纠缠不清,只有旷野上的冬小麦隐藏着一种焦渴,期待离散已久的亲人一一认领。
  在后陈,不能不去拜访一座故城,这座城被一本厚重的《史记》收藏,它曾经在秦帝国走向陌路时悄然崛起,它只为一个人而生,它又因这个人走向毀灭。
  这座故城,便是颇有争议的阳城。争议并不能说明阳城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其实从它建城之初一直到后来的两千多年中,正史野史都很少有它的记载和传闻。只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陈胜者,阳城人也”的文字。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历史名人。于是乎,为争夺这个历史名人,全国竟有四五处阳城,皆认为其才是陈胜故里,且大书特书,争执不下。
  时间走到2019年10月7日,阳城故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点就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舒庄乡的后陈村,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这也算是最具权威的定论了!
  三
  今天,来寻访阳城故城,不为争议,只为一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人——陈胜。
  年轻时的陈胜给人当过雇工,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天高地远无穷极,壮志难酬空叹息。年轻的陈胜仰面朝天,胸中的血脉彻夜奔涌,他在暗处积蓄着力量,时刻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演出。
  机会终于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间抵临。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九百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这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陈胜对吴广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事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很久了,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由于屡次劝谏的缘故,被派在外带兵,却被二世无故杀害了。公子扶苏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他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
  紧挨阳城古城遗址的便是扶苏寺村,相传当年陈胜更名阳城为扶苏城,并建扶苏寺,假扶苏之名,“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是一条故弄玄虚的鱼应运而生,夜半点燃的鬼火和四野的狐鸣终成就陈胜王辉煌的霸业。
  然而,这辉煌毕竟太过短暂,仅仅半年光景,这位建立张楚政权,一时声名鹊起的陈王,却毙命于一介车夫的匕首之下。
  四
  阳城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已经找不到任何文字的描述,仅凭留存的遗迹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恢宏。
  该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由夯土筑建。外城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走向为一直线。城内民居商铺井然,高处有金銮殿,阳城寺香火正好。阳城君和众门生凭栏端望,无不其喜洋洋。后来因错射王尸的阳城君获罪出走,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阳城会随陈胜一起名扬天下。
  成王败寇,终究难逃。一颗巨星的陨落,使天空暂时陷于黑暗,也使一座恢宏的城郭惨遭涂炭,阳城开始走进漫长的孤寂。
  由阳城遗址去往扶苏寺,只需步行,脚下的印记平仄不一,不知哪一枚能和英雄的重合。我们唯有庆幸,能与英雄成为货真价实的同乡。
  扶苏寺,早已没有了寺院和钟声,那些参禅打坐的僧人也早已不知所踪,只有一座高大的坟丘巍然矗立。
  立于瑟瑟的寒风,思绪随风飘荡,穿越历史的尘烟,一直回溯到狼烟四起的秦末。身后,一个偌大的帝国岌岌可危,国家机器随时可能崩塌;那些贵胄们躲在快要散架的马车里,拖家带口,落荒而逃;烽烟里,尸横遍野,哀鸿悲鸣……只有心存高远的志士满腔热忱,在上下奔走,漫漫求索。
  从不为英雄气短而慨叹,也从未觉得英雄的末路一如鲜花凋零般悲壮,他们至始至终都是满天繁星中的一颗,装点自己的人生,也修饰历史的天空,更辉耀每一个黯然失色的夜晚。
  斜阳隐去最后的亮光,那些残雪挂在故城断壁颓垣之上,半将消融,半将又复于封冻。这像极了历史,弥散的终如烟岚,定格的才是丰碑。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
期刊
生活在岭南二十多年,一直对这片湿热地区的冬天深有感触。  小时候常常从电视上看到,一到冬天,北方就呈现银装素裹的样子,雪花纷纷从天飘下,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静止一般,时间只在雪花的移动中停留。尤其在外面寒冷之下,暖烘烘的屋里一家人围绕在一旁吃着热腾腾的火锅,成为了阖家团圆的象征。  然而来到岭南,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未在南方过冬的人们,便会十分惊讶:“这里的冬天居然不下雪?难怪气候如此温和,树木如此翠丽。
期刊
在这片非洲大草原上,充满了许多活泼的生命力,他们在这片资源丰富的大草原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着。看,一群膘肥体壮的马群,他们正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品味着甘甜的溪水……  几乎所有的马儿都在享受着大草原的“恩赐”,但却有一匹身材苗小的马驹,正在一块空地上来回地练习如何起飞。他的名字叫卡尔,是一匹活泼可爱的小马驹,长相乖巧的他并没有受到大伙儿的喜爱,马群每次遇见他都会主动避开,看他时的眼神也像是看到怪物一般,
期刊
老人家已是古稀。自湘楚,入越桂,几经周折,身上早已是有了残缺。那些有故事的残缺,寓言性质的残缺,老人家和我,早已是铭记于心了。  老人家的身体上的残缺,在于眼睛。至今,在他的脸颊这面墙垣的右侧,一扇窗,仍旧破碎。老人家曾将眼皮捏起,让我观察。幼时的我,从他的残缺的窗户里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像是贴了一个永久的封条,上书“禁止入内”一样。老人家也曾给我讲述过,当年,抗美援越,在一次坦克维修中,因
期刊
去年夏末,经过班车一路的颠簸,我到达了香格里拉。  常年欣赏惯了广西的山水,前往香格里拉这一路上的风景其实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艳,直到路边藏族人民的白塔映入我的眼帘,原本起伏的山峦开始趋于平缓,渐渐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原,低矮的灌木丛随意分布在草原之上,不高的马与牛三三两两的分布。班车渐渐深入,云层低沉的压下来,或是伏在连绵的山脉上,随着大地的呼吸一同起伏,恍惚间,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来到了高原之上。  香
期刊
继参观了骊山华清池景区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兵马俑景区。  兵马俑可以说是西安市数一数二的标配了。从一下火车,四面八方拥上来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举着牌子,拿着传单,嘴里无不在喊:“兵马俑,看兵马俑了……”兵马俑成为招览四方游客的第一招牌。  这也难怪,自从兵马俑重见天日,它就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精美、技术水平高超而震撼了全世界。不仅是我国人民心向往之,世界各国人民甚至各国元首,也为一睹芳容为快。克林顿
期刊
很多年都没见过杏花了,春风吹过玉门关的时候,哈密的春天来到了,虽然晚了一个月,毕竟来了。道旁的杏花正绚烂,大叶榆的叶子也慢慢舒展开来。百度说,杏树榆树喜旱,适合在西北生长。  有花开就有花谢,看花开的心情和看花谢是不一样的。花开的时候,怎样都看不够,怎么拍都觉得好,心和花儿一起笑,还矫情地写着:每一朵不愿开放的花都是对春天的辜负。会不停地嘟囔顾城的诗:风在吹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
期刊
周日开车回农村老家,一路上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白云高高地飘在天际、玉米骄傲地炫耀着自己金黄的颗粒,棉骨朵舒展开醉人的笑脸吐出一朵朵一团团“人间最美的白云”,大豆背驮着饱满的豆荚在秋风吹拂下向人们点头致意……  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村口牌坊时,一抬头望见了笑哥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两分芝麻地,望着收割后笑得裂开了嘴的芝麻荚,嗅着浓浓的芝麻香,我心旌如蓝天上的白云开始摇曳——  河南人对芝麻情有独钟,
期刊
几乎是秋天刚到来,豫东平原的树就开始落叶,先是一片两片,像风之手挠掉的碎屑,接着一堆两堆,像蛇自发蜕皮,直到茂树变得消瘦,瘦为枯木,大地铺满厚厚一层,被一场白雪覆盖。  在这期间,人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送葬的唢呐声此起彼伏,鼓乐班成员吸一口秋风,吐一串音符,惹一阵喧哗,碎一地眼泪。  这里的树多半是落叶乔木,一棵树无论再小,每年都会落一次叶;死去的人多半是老人,一個人活的再长,终究都难逃一死。
期刊
看《宋史》,读《范仲淹列传》,往事越千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秋,宋夏边境。一座孤城锲入西夏腹地,那不是大顺城吗?落日的余晖中,一位满鬓风霜的将军在城中视察防务,他便是宋军副帅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虽数遭贬谪,历尽艰辛,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  夜未央。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羌声悠扬,寒霜满地。端起一杯浊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尚且遥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