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兵马俑博物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参观了骊山华清池景区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兵马俑景区。
  兵马俑可以说是西安市数一数二的标配了。从一下火车,四面八方拥上来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举着牌子,拿着传单,嘴里无不在喊:“兵马俑,看兵马俑了……”兵马俑成为招览四方游客的第一招牌。
  这也难怪,自从兵马俑重见天日,它就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精美、技术水平高超而震撼了全世界。不仅是我国人民心向往之,世界各国人民甚至各国元首,也为一睹芳容为快。克林顿、普京等为之折服,尤其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一席话,更是掷地有声,他说:“去埃及不看金字塔,就好像没到过埃及,去西安不看兵马俑,就好像没到过西安。”并誉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诚然,兵马俑的确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路上,导游以聊天的方式,不停地给我们讲述着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给我们进行脑补。她说,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东侧1500米处。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不仅继承了其父庄襄王统一六国的遗志,还因为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决心发奋图强,不甘落后,最终统一了六国。他自诩“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称自己为“皇帝”,并从“春、秋”中各取一半创造“秦”字。秦始皇统一四海,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历史功绩卓然。然而,他为北却匈奴而兴师修筑长城,四处征伐,修建宫殿陵园,还进行焚书坑儒,显得残暴无情,民众也是苦不堪言,因此,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秦始皇从即位起,就开始建设陵园,修筑时间长达38年,修陵的劳役达百万之众。导游接着说,从前的帝王,逝世后要找活人陪葬。秦始皇当政期间,一位大臣提建议说,活人陪葬对您多有不妥,不如让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战、所间披靡的大军吧。秦始皇同意了这个意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博物馆呢!
  不知不觉,兵马俑景区就到了。下车后,发现这里树林繁多,景色宜人。我们一边行进,一边听导游继续解说。她说,兵马俑景区位于临潼县西洋村,这里原本土地贫脊,人民生活困难。1974年3月的一天,村民杨志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俑和青铜兵器,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兵马俑这才展现在人们眼前。如今,由于旅游业在这里风生水起,人民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当地如今还流传着一副对联呢: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这虽是一则趣闻,表现了兵马俑的发现过程,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发展。
  导游接着说,整个兵马俑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坑区,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呈“品”字型排列,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约50个蓝球场大,挖掘和修复的兵马俑有8000多个。
  我们来到一座高大的拱形建筑,门上用秦代官文篆书书写着一行大字:秦兵马俑博物馆展厅,显得古意盎然。导游带我们走进一号坑参观,她说,一号坑最早被发现,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有两个足球场大。终于可以一睹兵马俑的风采了,这可是从小学历史课本上看见图片那一刻就开始憧憬着的,如今终于得以实现了,我心里想。尽管天气十分炎热,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
  一进入大厅内,我们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着。只见一列列、一行行真人般大小的陶俑士兵展現在我们眼前,有将军俑,有武士俑,有骑兵俑,跪射俑,还有陶马俑,品种多样,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兵马俑位于5个门道内,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有边廊,主体向东,南、北、西廊各一排面问外,担护侧翼和后卫。有的少了一只手,有的缺一条腿,还有的少一颗头,但仍庄严地挺立,军容严肃,威武雄壮,显示出威不可挡的气势。
  导游告诉我们,那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若有所思的是将军俑,通过铠甲甲片小而细,前胸系着的彩色花结,亦可以障显身份的高贵。那身着战袍,脚穿战靴,手握兵器,身材矫健,神气十足,威慑敌胆的是武士俑。那身披铠甲,骑在马上,手握缰绳,雄越起气昂昂,神情凝重,似在等待一声令下冲锋陷阵的,是骑兵俑。那陶马俑,跟真马一般大小,形体健壮,肌肉丰满,大有腾空而起之势,形象逼真。还有那跪射俑,单腿撑地,另一条腿膝盖向上,眉宇间透出警觉,一副蓄势待发的神情。人物俑在1、7米至2米之间,身高、神态都与真人无异,喜、怒、哀、乐,各种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连脸上的皱纹和头发丝都清晰可见,以至于网上不少人在质疑:这些兵马俑是否为用真人制作而成。
  导游还告诉我们,这些兵马俑是以秦军真实作战阵式排列的,前锋精锐,主力强悍,侧翼灵活。作战时,第一排为弓箭手,二、三、四排为手持弯刀的敢死队。战斗开始后,先由第一排向敌人放箭,接着,二、三、四排的敢死队举刀割断自己的脖子来吓唬敌人,当敌人被突出其来的情况弄得不知所措之际,后面的秦军主力部队已冲上来杀死敌人,大获全胜。不知这种说法是法属实,对我来说是闻所未闻,但这壮观的场景,也足以令我们感受到,当年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统一六国时兵强马壮的煊赫声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侧,三号坑东侧,我们走进去一看,竟全是土堆,并无一件兵马俑,我们不得其解。导游说,二号坑规模有一号坑的一半左右,建筑形式大同小异,但阵式更复杂,兵种齐全,应该是对阵的中坚力量。然而,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兵马俑原本是带颜色的,但出土不到十秒,颜色就被氧化掉了。出于保护文物方面的考虑,暂时不予挖掘,至今,只能看到波浪形的泥土堆而已。我相信,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不久的将来,这些雄伟壮观的兵马俑,还是会重见天日,让人们找到梦回大秦的感觉。
  三号坑于1976年6月发现,位于一号俑坑的两端北侧,南距一号俑坑25米,东距二号俑坑120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深5.2~5米,面积约520平方米,规模没有一、二号坑大,却是军阵的核心部队,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司令部、指挥部。三号俑坑曾遭严重破坏,陶俑、陶马和战车残破较严重。坑内发掘出战车1乘,陶质武士俑68尊,青铜兵器34件。考古学家认为,三号俑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队指挥部形象资料。秦军一改春秋战国之前的设置,将指挥部移至中军,独立出来,是军军技术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俑坑的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为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饰、装备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从兵马俑博物馆出来,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感慨万千。这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我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而深深地钦佩。
  首先,是展现了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有着浓厚的现实基础,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人俑、马俑均按真人、真马设计,大到体形结构,小到毛发须眉和皱纹,无不精雕细琢,惟妙惟肖。并且做到千人千面,没有雷同,不同性格、心理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你会看见,那将军沉稳凝重,精神饱满,为指挥作战运筹沉思;那士兵,有的在时刻准备着奋勇拼杀,有万夫莫敌的架势;有的庄严肃穆,炯炯有神,似在等待一声令下;有的似有所思,也许在思考秦国未来,或许在思念故乡的亲人。唯一发现时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一一跪射俑,据说,其侧面与陕西省平面地图形状十分相似,如陕西图腾一般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其次,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国防水平。其排兵布阵多兵种、多手段、多單元、多战术协同作战,拥有精锐前锋,灵活侧翼,中军指挥,主力强大,具有高效能、战斗力强的特点,再现了"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秦始皇为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展现出的赫赫军威,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秦军"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所向披靡、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
  再次,兵马俑还是一座巨大的武器库,体现了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里出土了剑、枪、弓、弩、铍、吴钩、青铜戟、铜矛等先进武器装备。其中,有一把宝剑出土时,正被陶俑压弯在下,移开俑后,宝剑立刻伸直。令人惊讶的是,宝剑居然无锈,熠熠生辉,锋利无比。科学家研究发现,该剑表面涂有10~15微米的防锈氧化层。这项技术,直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铬盐和美国电子镀铬技术,才达到这种防锈水平。兵马俑出土时是带色彩的,其中带有紫色,而紫色是近代才被研制出来,可以秦人冶金技术在当时冠绝世界。此外,俑坑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马车,分为装武器装备的高车和主将乘坐的安车两种。铜车比例准确,造型生动,彩绘更增添了精美的艺术效果,冶金铸造工艺更能体现技术高超。安车由3000多零件组成,采用了铸造、向前、焊接、子母扣连接等十几种工艺手法。安车后室宽大,有三窗一门,车窗至今仍可自由开合,窗板全部缕空铸成菱形花纹小孔,起到了调节空气、通风保温作用,车门设计甚至还有如今的茶色玻璃功能。所有这些2000多年前的科技,且其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这真是一次震撼心灵之旅。这座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堪称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不仅为中华民族灿烂古老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也为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十分光辉的一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午后,在雨声中蓦然惊醒。窗外的风雨如潮水般涌来,拍打着玻璃窗,窗上的雨水宛如哀戚的泪痕,这哗啦啦的雨声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般清脆,却似舞台上蹩脚的音响,扰人心绪。我缓步行至桌前,望着桌上热气缭绕的玫瑰花茶,心底渐渐浮出淡淡的喜悦。  微醺的灯光下,玻璃杯中的玫瑰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两三朵玲珑的玫瑰花苞在水中轻轻漂浮,层层花瓣紧紧地合拢在一起,娇艳欲滴,恰似一位娇羞妩媚的少女,别有一番韵味。一眼望去杯
期刊
在现代社会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故事,也会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渴望寻求到一个使我心灵能够平静下来的地方,去思考,去发现生命里的美好。  我常常觉得自己运气不佳,有时倒霉真是一连串地袭来,觉得自己每一件事都干不好,总是状况百出,别人可能想都想不到的事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也常常一个人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想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人活着的意
期刊
2019年3月里的一天,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灵川县文协组织会员前往九屋镇东源村委采风,重温当年红军长征之旅。  从灵川县出发,经潭下镇到九屋镇,再往西北沿盘山公路继续前行。道路都是水泥路,不算难行,基本上绕着从才喜界上流下来的东江河左右,溯江而上。这里森林茂密,空气质量高,水质清冽,所以沿途不少村庄建有度假山庄。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談论着与才喜界采风相关的话题,我的思维也逐渐伸发开来。  中学学
期刊
乡村的景象,虽然不是没见过,却也是少见而新鲜的。对于我这样从小生在城市的人来说,总想学着古时文人,踏个青,写个记,然后发个动态,标榜一下自己“好修姱以鞿羁”。只是每每兴致勃勃,又会被第二天早晨的倦意打倒,趴回去玩起了手机。  疫情方才算是过了去,本不应放松警惕,却又赶上清明。对于我家这些重视传统的长辈而言,是多少都要把我拖回去走个形式的。几家亲戚聚着,上山烧了叠纸钱,启了一年不来几次的老屋,在院里
期刊
已然四月天,惊雷早就张扬声势,在惊醒了好几个夜晚后,寒潮在扑朔迷离的诡谲天气中愈发猖狂。一夜间,不少北方城市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南方的夜多少有了些秋天的味道。多想钻到郁达夫的笔端,洞悉他所有的心思,偷师所有的情绪。但我不是郁达夫,我永远都不能够懂他故乡的秋究竟有几般好。眼下这假象的营造,心甘愿圈套,忘记了雨夜入睡的舒适。也难得今夜,如此这般辗转,许是这夜吵闹得只剩下了雨声淅沥,才让人抓住一
期刊
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
期刊
生活在岭南二十多年,一直对这片湿热地区的冬天深有感触。  小时候常常从电视上看到,一到冬天,北方就呈现银装素裹的样子,雪花纷纷从天飘下,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静止一般,时间只在雪花的移动中停留。尤其在外面寒冷之下,暖烘烘的屋里一家人围绕在一旁吃着热腾腾的火锅,成为了阖家团圆的象征。  然而来到岭南,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未在南方过冬的人们,便会十分惊讶:“这里的冬天居然不下雪?难怪气候如此温和,树木如此翠丽。
期刊
在这片非洲大草原上,充满了许多活泼的生命力,他们在这片资源丰富的大草原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着。看,一群膘肥体壮的马群,他们正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品味着甘甜的溪水……  几乎所有的马儿都在享受着大草原的“恩赐”,但却有一匹身材苗小的马驹,正在一块空地上来回地练习如何起飞。他的名字叫卡尔,是一匹活泼可爱的小马驹,长相乖巧的他并没有受到大伙儿的喜爱,马群每次遇见他都会主动避开,看他时的眼神也像是看到怪物一般,
期刊
老人家已是古稀。自湘楚,入越桂,几经周折,身上早已是有了残缺。那些有故事的残缺,寓言性质的残缺,老人家和我,早已是铭记于心了。  老人家的身体上的残缺,在于眼睛。至今,在他的脸颊这面墙垣的右侧,一扇窗,仍旧破碎。老人家曾将眼皮捏起,让我观察。幼时的我,从他的残缺的窗户里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就像是贴了一个永久的封条,上书“禁止入内”一样。老人家也曾给我讲述过,当年,抗美援越,在一次坦克维修中,因
期刊
去年夏末,经过班车一路的颠簸,我到达了香格里拉。  常年欣赏惯了广西的山水,前往香格里拉这一路上的风景其实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艳,直到路边藏族人民的白塔映入我的眼帘,原本起伏的山峦开始趋于平缓,渐渐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原,低矮的灌木丛随意分布在草原之上,不高的马与牛三三两两的分布。班车渐渐深入,云层低沉的压下来,或是伏在连绵的山脉上,随着大地的呼吸一同起伏,恍惚间,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来到了高原之上。  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