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从细心审题、优化方法、反思错例三个方面出发,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细心审题;优化方法;反思错例
学生对数学题审题不够细致,解题容易出错;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对题意一知半解,解题不顺利;没有正确的审题方法,面对文字、数据多的问题就会望而生畏。而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去发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
一、细心审题
(一)审全——先读题,再动笔
记得听某老师的讲座过程中,他给我们发下一张练习,说看谁最先完成。练习上写着“请认真读完试卷,在试卷右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无需答题”,一半以上的老师都中招了,同样的方法在学生中试了一下,56个中只有2个完成任务。可见,在呈现题目前,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读全题的良好习惯,既能够节约不必要的时间,又能正确解答题目。
(二)审骨——读仔细,找重点句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时放慢速度、默读(因为默读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更容易抓住关键语句,这往往是解题的重要因素,隐含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例如:一块直角梯形地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34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直角梯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其实求梯形面积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及高。下底是已知的,而上底和高是未知的。解题思路是先求上底和高,本题重点是上底增加34 米这块地变成了正方形,说明了高也是40米,否则变不成正方形,上底的长是(40-34)米。由此可以看出,抓住重点、理清思路非常重要。
(三)审尾——抓问题,细解答
抓住问题,从问题出发去分析,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往往一个字不同,问题就会完全不同。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学生首先要明确解题方向,对于题目给出的条件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和5小时后,对于解答题目是否都是必要的数学条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如何求,是为下一步的解答做下什么铺垫等,都是学生要寻求的条件及如何把必要的条件构建成数学模型。可见,对问题的理解切不可大意。
二、优化方法
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一)圈画关键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性,而很多学生往往由于没有仔细审题,或者凭借以往经验,忽视关键性字词,造成了不必要的错误。
(二)画草图
初读课题圈出关键词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再读课题,将文字转化成图形,便于理解题意。
在我们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线段图和简易的几何图。
线段图:线段图是一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方法,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隐藏的数量关系显性化,使数形结合的思想深入人心。
例如:
甲是28,是乙的3倍多4,求乙是多少?
学生容易出现:
1. 28×3+4
2.(28+4)÷3
3.(28-4)÷3……
如果给与线段图:
一目了然,学生不会出现1、2的方法,可见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简易的几何图:研究数学问题时,把问题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化数为形,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个长方形长是50厘米,宽是12厘米,当宽增加到36厘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画题”:
第一步:读第一句话,画出一个长方形,标上长50厘米,宽12厘米。
第二步:读第二句话,延长宽至36厘米,标上数据。
第三步:读问题,在要求的面积部分打上阴影。
如下图:
这样,将文字转化成简易图,能让题意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只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增加了的面积,它也就是一个长方形,长仍旧是50厘米,宽是(36-12)厘米,最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个几何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三)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一种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并有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1. 折一折
在解决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动手来照着条件做一做。比如一个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它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还原题目,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审题过程。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 演一演
像“往返两次”这类问题,学生往往直接乘2,不理解往返两次的意思,这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往返两次,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是这段路程走了四次,顿时就会恍然大悟。
三、反思错例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每周开展一次“错题大集会”,结合小组合作,收集组内学生一周的错题,进行全班大展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从而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解法。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对比纠错,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错误都是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锁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锁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审题技巧,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参考文献
[1]严卿.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2]田素珍.审题指导中须切实讲究科学和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09(20).
[3]蒋建华.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设计,2008(23).
[4]郝金莲.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世界,2012(11).
[5]洪阿丽.浅议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海峡科学,2012(09).
【关键词】细心审题;优化方法;反思错例
学生对数学题审题不够细致,解题容易出错;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对题意一知半解,解题不顺利;没有正确的审题方法,面对文字、数据多的问题就会望而生畏。而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去发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
一、细心审题
(一)审全——先读题,再动笔
记得听某老师的讲座过程中,他给我们发下一张练习,说看谁最先完成。练习上写着“请认真读完试卷,在试卷右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无需答题”,一半以上的老师都中招了,同样的方法在学生中试了一下,56个中只有2个完成任务。可见,在呈现题目前,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读全题的良好习惯,既能够节约不必要的时间,又能正确解答题目。
(二)审骨——读仔细,找重点句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时放慢速度、默读(因为默读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更容易抓住关键语句,这往往是解题的重要因素,隐含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例如:一块直角梯形地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34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直角梯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其实求梯形面积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及高。下底是已知的,而上底和高是未知的。解题思路是先求上底和高,本题重点是上底增加34 米这块地变成了正方形,说明了高也是40米,否则变不成正方形,上底的长是(40-34)米。由此可以看出,抓住重点、理清思路非常重要。
(三)审尾——抓问题,细解答
抓住问题,从问题出发去分析,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往往一个字不同,问题就会完全不同。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学生首先要明确解题方向,对于题目给出的条件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和5小时后,对于解答题目是否都是必要的数学条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如何求,是为下一步的解答做下什么铺垫等,都是学生要寻求的条件及如何把必要的条件构建成数学模型。可见,对问题的理解切不可大意。
二、优化方法
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一)圈画关键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性,而很多学生往往由于没有仔细审题,或者凭借以往经验,忽视关键性字词,造成了不必要的错误。
(二)画草图
初读课题圈出关键词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再读课题,将文字转化成图形,便于理解题意。
在我们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线段图和简易的几何图。
线段图:线段图是一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方法,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隐藏的数量关系显性化,使数形结合的思想深入人心。
例如:
甲是28,是乙的3倍多4,求乙是多少?
学生容易出现:
1. 28×3+4
2.(28+4)÷3
3.(28-4)÷3……
如果给与线段图:
一目了然,学生不会出现1、2的方法,可见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简易的几何图:研究数学问题时,把问题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化数为形,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个长方形长是50厘米,宽是12厘米,当宽增加到36厘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画题”:
第一步:读第一句话,画出一个长方形,标上长50厘米,宽12厘米。
第二步:读第二句话,延长宽至36厘米,标上数据。
第三步:读问题,在要求的面积部分打上阴影。
如下图:
这样,将文字转化成简易图,能让题意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只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增加了的面积,它也就是一个长方形,长仍旧是50厘米,宽是(36-12)厘米,最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个几何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三)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一种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并有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1. 折一折
在解决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动手来照着条件做一做。比如一个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它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还原题目,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审题过程。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 演一演
像“往返两次”这类问题,学生往往直接乘2,不理解往返两次的意思,这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往返两次,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是这段路程走了四次,顿时就会恍然大悟。
三、反思错例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每周开展一次“错题大集会”,结合小组合作,收集组内学生一周的错题,进行全班大展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从而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解法。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对比纠错,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错误都是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锁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锁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审题技巧,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参考文献
[1]严卿.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2]田素珍.审题指导中须切实讲究科学和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09(20).
[3]蒋建华.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设计,2008(23).
[4]郝金莲.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世界,2012(11).
[5]洪阿丽.浅议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海峡科学,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