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推行德育教育的时代背景
我国德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若德育缺乏,智育、体育、 美育等各种教育都会走向歧途。钱宾四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礼”,“礼形于外,德诚于内”,而德育的一方面也是通过礼仪教育来进行的。我国的的德育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强调家国集体情感,为实现民族共同理想而奋斗。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东西方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礼仪之邦的诸多礼仪也在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在改革的剧烈阵痛中,德育教育正在蹒跚的前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具有理想,文化,纪律和道德的“四有”新人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该同家庭德育教育向符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背景中,学校会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班级,班级维持一定的稳定性,然后以班集体为单位完成协作任务。学校中的协同性工作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有助于学生为今后充满利益重叠的生活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另一目的就在于构建符合学校规范的规章制度,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很多都涉及对他人幸福的关注。从单一个人层面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目的就是消除个体的自私自利恶行,减少个体罪恶在学校这个伊甸园的的发生概率。从社会层面,要培养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学生,避免学生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之间相剥离,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三、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合力难以形成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由各方共同推进,形成德育合力,但在现实的德育教育实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推卸责任的事故,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以德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积极奋斗,有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进而撒手不管,忽略了家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而对学校而言,其必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德育教化的任务,而教育者作是该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必须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措施,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对家庭,也是对学校新的考验,总而言之,以形成德育合力的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是德育未来前进方向之所在。
(二)外部环境对德育之影响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知识大爆炸。对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迫做出相关革新,知无涯而生有涯的矛盾愈发突出。部分教师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止步不前,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促使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而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且不健全,对信息辨别能力尚有不足,如何在良莠不齐的德育信息中,有效筛选和引导还需教育工作者思考。
(三)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尚需加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却是极小,升学率作为官方评价依据以及教学质量的衡量尺度,体现了多数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状,学生的总体成绩,在综合测评上表现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倾向,但在实际操作中,成绩决定论依然大行其道。德育教育的教学考评工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传统陈旧单一的说理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之需,适应当前时代德育教育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究。
四、推行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一)中华古典文化之熏陶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内在根基,而其中显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步步发展,其提出的德育教育理念既重视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自我道德修养,以仁爱忠孝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现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先秦的德育教育理念追求的是对理想人格培养的培养,奠定了后世德育教育的根基,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先秦的德育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推进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符合当今现实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提供可行的方法。这是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的不二选择。
(二)歌咏对德育教育的促进意义
毛诗序言中说到: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以歌咏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载体,从而实现中学生道德素质的进步,即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远大理想的肯定,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三)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课堂教授、案例分析等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式应用于德育教育之中,效果大为折扣,因此,将生活化理念引入德育教育能为整个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有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关乎德育教育的成效,其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碰撞与情感交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德育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材施教的进行德育教育。
五、小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教育行业整体的思考。总而言之,对于中学来说,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手段,德育教育的发展创新,对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要立足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根据现实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穩步提升。
我国德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若德育缺乏,智育、体育、 美育等各种教育都会走向歧途。钱宾四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礼”,“礼形于外,德诚于内”,而德育的一方面也是通过礼仪教育来进行的。我国的的德育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强调家国集体情感,为实现民族共同理想而奋斗。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东西方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礼仪之邦的诸多礼仪也在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在改革的剧烈阵痛中,德育教育正在蹒跚的前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具有理想,文化,纪律和道德的“四有”新人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该同家庭德育教育向符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背景中,学校会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班级,班级维持一定的稳定性,然后以班集体为单位完成协作任务。学校中的协同性工作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有助于学生为今后充满利益重叠的生活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另一目的就在于构建符合学校规范的规章制度,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很多都涉及对他人幸福的关注。从单一个人层面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目的就是消除个体的自私自利恶行,减少个体罪恶在学校这个伊甸园的的发生概率。从社会层面,要培养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学生,避免学生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之间相剥离,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三、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合力难以形成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由各方共同推进,形成德育合力,但在现实的德育教育实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推卸责任的事故,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以德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积极奋斗,有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进而撒手不管,忽略了家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而对学校而言,其必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德育教化的任务,而教育者作是该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必须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措施,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对家庭,也是对学校新的考验,总而言之,以形成德育合力的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是德育未来前进方向之所在。
(二)外部环境对德育之影响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知识大爆炸。对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迫做出相关革新,知无涯而生有涯的矛盾愈发突出。部分教师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止步不前,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促使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而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且不健全,对信息辨别能力尚有不足,如何在良莠不齐的德育信息中,有效筛选和引导还需教育工作者思考。
(三)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尚需加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却是极小,升学率作为官方评价依据以及教学质量的衡量尺度,体现了多数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状,学生的总体成绩,在综合测评上表现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倾向,但在实际操作中,成绩决定论依然大行其道。德育教育的教学考评工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传统陈旧单一的说理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之需,适应当前时代德育教育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究。
四、推行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一)中华古典文化之熏陶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内在根基,而其中显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步步发展,其提出的德育教育理念既重视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自我道德修养,以仁爱忠孝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理念在现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先秦的德育教育理念追求的是对理想人格培养的培养,奠定了后世德育教育的根基,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先秦的德育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推进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符合当今现实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提供可行的方法。这是德育教育体系建设的不二选择。
(二)歌咏对德育教育的促进意义
毛诗序言中说到: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以歌咏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载体,从而实现中学生道德素质的进步,即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远大理想的肯定,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三)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课堂教授、案例分析等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式应用于德育教育之中,效果大为折扣,因此,将生活化理念引入德育教育能为整个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有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关乎德育教育的成效,其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碰撞与情感交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德育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材施教的进行德育教育。
五、小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教育行业整体的思考。总而言之,对于中学来说,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手段,德育教育的发展创新,对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要立足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根据现实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