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承载着历史发展记忆的传统村落和民间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肇兴;侗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肇兴概况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东南部,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根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49多年历史。目前肇兴侗寨现有住户850余户,人口4600余人,全寨95%为陆姓。
1993 年,法国国家电视台来肇兴采访后,肇兴侗寨在海外引起更大的轰动,国外游客进一步增多,一度成为贵州省各大景区景点国外游客之最。[1]同时,肇兴所在县城黎平县交通比较方便,拥有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资源,在黎平县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游路线的规划设计中,将其设为该条精品旅游路线的门户。寨内居民在肇兴开发旅游和得到相关政策帮扶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变卖和外出务工,随着旅游的开发,居民收入方式增加,外出务工居民也返回村里做起了一些手工业和服务业。
二、非物质文化概述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无形文化,其具体形式可包括语言、舞蹈、音乐、神话、文学、游戏、武术、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技术及其他艺术。[2]
(一)侗族大歌
侗族小孩无论男女从小就开始学唱侗歌,因此侗族同胞人人都会唱侗歌,他们在劳作、闲暇和恋爱时都会用歌声来交流和传情。侗族大歌有侗族同胞的优美歌声、有高山流水声,还有模拟的鸟叫虫鸣声。此外,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艺术性也得到了其他族别同胞和世界的认可:1986年侗族大歌组应邀参加了法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2011年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二)侗戏
肇兴有自己的侗戏班,但是他们都只是业余的团体,有表演时就表演,没有表演时就各忙各的事,一般寨内有重要节日和活动时就会有侗戏的表演。侗戏产生于清代中叶,受汉族地方戏曲的启发和影响,在说唱文艺叙事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三)舞蹈
肇兴侗寨内侗族同胞至今还跳着芦笙舞和哆耶舞两种民间传统舞蹈。芦笙舞由于表演场合的不同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和祭祀性芦笙舞,舞蹈动作主要特征是表演的侗族男子一边吹芦笙同时其下肢,包括胯、膝、踝不断灵活地舞动。
(四)祭萨
祭萨分为春秋二祭:春祭一般在农历正月上旬,意为请求“萨”保佑侗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秋祭一般在新谷初黄时节,意为答谢“萨”的保佑,庆祝全寨人丁安泰。[3]祭萨仪式在寨内的萨坛举行,然后由寨老或是经过推选的全寨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老人来举行该祭祀活动,全体寨民参加。
(五)侗语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也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肇兴属于侗语北部方言。由于肇兴侗寨位于贵州南部山区,交通闭塞,该地方的侗语保存得还是比较完整的,这里的很多侗族同胞都还会说侗语,且在日常寨民之间的交流中也大都使用侗语,这为侗语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鼓楼建造工艺
肇兴侗寨内不同位置分布着5座鼓楼,分别称之为仁、义、礼、智、信,鼓楼的建筑工艺展现了侗族同胞的智慧。鼓楼全为木质结构,由4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鼓楼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向四周伸展,侗族匠人在没有图纸、没有螺旋链结构件、没有升降器械的条件下,建造了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结构独特巧妙的公共建筑。
(七)侗布制作工艺
侗族人民選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的地理环境扎寨居住,他们懂得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自然所给予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创作。侗布是侗族同胞通过汲取大自然资源自织自染的纯手工劳动产品,其染色过程复杂、讲究又环保。在肇兴,侗民制作和使用的主要是紫红色的侗布。
(八)其他节日与习俗
肇兴的节日和风俗习惯种类丰富,内容各异,如结婚习俗、体育运动、斗鸡、踩歌堂、抬官人等,非常热情隆重,寨民的参与性都非常高,届时到寨里的外地人也会被他们热情地邀请参加活动,免费享受他们准备的节日美食。
三、非物质文化对肇兴侗寨保护发展的影响
(一)肇兴侗寨保护发展取得的成果
肇兴侗寨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文化的不断挖掘和研究,得到了相关业界的认可,也取得了相应的荣誉。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鼓楼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1992年12月中国与挪威相关学者合作建立了“侗族生态博物馆”;200年1月肇兴鼓楼群被世界威尼斯评选组委会授予“大世界威尼斯之最”称号;2003年10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30多家新闻媒体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2007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和中国国家旅游局《时尚旅游》评选为“2007年全球33个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等。[4]这些荣誉称号为肇兴的保护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宣传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在保护发展中的作用
肇兴侗寨到目前所取得的各项荣誉和成果,都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肇兴侗寨内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都丰富了整个肇兴侗寨的传统文化;增强了肇兴的民族传统氛围;吸引了外来游客,很多学者、专家和旅游爱好者都慕名而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寨内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传承和发扬;集体活动的表演和举行,增强了寨内居民的团结性和凝聚力,有利于消除商业利益环境带来的相互排挤现象,营造传统村落的和谐氛围等。 四、非物质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
(一)挖掘非物质文化,增强传统村落魅力
对传统村落内现有非物质文化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挖掘,对其他还未被发现的非物质文化,加强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和调研,了解各项非物质文化产生的时间、背景、创始人、传承过程等与该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因素,并形成书面文本或通过演绎的形式,用拍照和摄影保存下来,然后将其放到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展览馆中,同时照片和摄影可以放到相关媒体进行宣传,完善和丰富传统村落文化史,增强传统村落魅力。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维持传统村落活力
由于非物质文化没有具体的、固定的常态矗立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它需要一个载体将其演示或表现出来,这就是传承人。没有这个载体传承人的存在,或是没有人去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那么久而久之,该文化将会逐渐消失,最后只能在历史资料内知道它,却不能亲眼目睹或感受,这将是自己和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后,在传统村落里的不断展现,比如歌舞的表演、仪式的举行、传统工艺的制作以及戏剧的说唱等都会给古老的传统村落带来更多的活力。
(三)运用非物质文化,发挥传统村落自治力
当今的社区自治得到相关部门和研究者的认可,更何况传统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寨民都是同姓或是有着家族渊源,而且很早以前寨内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即我们说的乡规民约,侗族同胞的乡规民约就是“款”,对村民的道德行为及寨内的其他事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所以侗族才会成为学者们口中“没有国王的王国”。如此有序的管理自治民族史,通過与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有机结合,传统村落的自治力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昌良,陈志永,欧正霞.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以黎平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9(3):48-53.
[2]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M].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12).
[3]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30(4).
作者简介:欧阳丽(1992-),女,贵州安龙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民族建筑专业在读硕士;何璘(1981-),女,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副教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肇兴;侗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肇兴概况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东南部,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根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49多年历史。目前肇兴侗寨现有住户850余户,人口4600余人,全寨95%为陆姓。
1993 年,法国国家电视台来肇兴采访后,肇兴侗寨在海外引起更大的轰动,国外游客进一步增多,一度成为贵州省各大景区景点国外游客之最。[1]同时,肇兴所在县城黎平县交通比较方便,拥有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资源,在黎平县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游路线的规划设计中,将其设为该条精品旅游路线的门户。寨内居民在肇兴开发旅游和得到相关政策帮扶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变卖和外出务工,随着旅游的开发,居民收入方式增加,外出务工居民也返回村里做起了一些手工业和服务业。
二、非物质文化概述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无形文化,其具体形式可包括语言、舞蹈、音乐、神话、文学、游戏、武术、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技术及其他艺术。[2]
(一)侗族大歌
侗族小孩无论男女从小就开始学唱侗歌,因此侗族同胞人人都会唱侗歌,他们在劳作、闲暇和恋爱时都会用歌声来交流和传情。侗族大歌有侗族同胞的优美歌声、有高山流水声,还有模拟的鸟叫虫鸣声。此外,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艺术性也得到了其他族别同胞和世界的认可:1986年侗族大歌组应邀参加了法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2011年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二)侗戏
肇兴有自己的侗戏班,但是他们都只是业余的团体,有表演时就表演,没有表演时就各忙各的事,一般寨内有重要节日和活动时就会有侗戏的表演。侗戏产生于清代中叶,受汉族地方戏曲的启发和影响,在说唱文艺叙事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三)舞蹈
肇兴侗寨内侗族同胞至今还跳着芦笙舞和哆耶舞两种民间传统舞蹈。芦笙舞由于表演场合的不同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和祭祀性芦笙舞,舞蹈动作主要特征是表演的侗族男子一边吹芦笙同时其下肢,包括胯、膝、踝不断灵活地舞动。
(四)祭萨
祭萨分为春秋二祭:春祭一般在农历正月上旬,意为请求“萨”保佑侗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秋祭一般在新谷初黄时节,意为答谢“萨”的保佑,庆祝全寨人丁安泰。[3]祭萨仪式在寨内的萨坛举行,然后由寨老或是经过推选的全寨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老人来举行该祭祀活动,全体寨民参加。
(五)侗语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也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肇兴属于侗语北部方言。由于肇兴侗寨位于贵州南部山区,交通闭塞,该地方的侗语保存得还是比较完整的,这里的很多侗族同胞都还会说侗语,且在日常寨民之间的交流中也大都使用侗语,这为侗语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鼓楼建造工艺
肇兴侗寨内不同位置分布着5座鼓楼,分别称之为仁、义、礼、智、信,鼓楼的建筑工艺展现了侗族同胞的智慧。鼓楼全为木质结构,由4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鼓楼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向四周伸展,侗族匠人在没有图纸、没有螺旋链结构件、没有升降器械的条件下,建造了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结构独特巧妙的公共建筑。
(七)侗布制作工艺
侗族人民選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的地理环境扎寨居住,他们懂得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自然所给予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创作。侗布是侗族同胞通过汲取大自然资源自织自染的纯手工劳动产品,其染色过程复杂、讲究又环保。在肇兴,侗民制作和使用的主要是紫红色的侗布。
(八)其他节日与习俗
肇兴的节日和风俗习惯种类丰富,内容各异,如结婚习俗、体育运动、斗鸡、踩歌堂、抬官人等,非常热情隆重,寨民的参与性都非常高,届时到寨里的外地人也会被他们热情地邀请参加活动,免费享受他们准备的节日美食。
三、非物质文化对肇兴侗寨保护发展的影响
(一)肇兴侗寨保护发展取得的成果
肇兴侗寨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文化的不断挖掘和研究,得到了相关业界的认可,也取得了相应的荣誉。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鼓楼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1992年12月中国与挪威相关学者合作建立了“侗族生态博物馆”;200年1月肇兴鼓楼群被世界威尼斯评选组委会授予“大世界威尼斯之最”称号;2003年10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30多家新闻媒体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2007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和中国国家旅游局《时尚旅游》评选为“2007年全球33个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等。[4]这些荣誉称号为肇兴的保护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宣传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在保护发展中的作用
肇兴侗寨到目前所取得的各项荣誉和成果,都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肇兴侗寨内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都丰富了整个肇兴侗寨的传统文化;增强了肇兴的民族传统氛围;吸引了外来游客,很多学者、专家和旅游爱好者都慕名而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寨内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传承和发扬;集体活动的表演和举行,增强了寨内居民的团结性和凝聚力,有利于消除商业利益环境带来的相互排挤现象,营造传统村落的和谐氛围等。 四、非物质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
(一)挖掘非物质文化,增强传统村落魅力
对传统村落内现有非物质文化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挖掘,对其他还未被发现的非物质文化,加强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和调研,了解各项非物质文化产生的时间、背景、创始人、传承过程等与该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因素,并形成书面文本或通过演绎的形式,用拍照和摄影保存下来,然后将其放到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展览馆中,同时照片和摄影可以放到相关媒体进行宣传,完善和丰富传统村落文化史,增强传统村落魅力。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维持传统村落活力
由于非物质文化没有具体的、固定的常态矗立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它需要一个载体将其演示或表现出来,这就是传承人。没有这个载体传承人的存在,或是没有人去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那么久而久之,该文化将会逐渐消失,最后只能在历史资料内知道它,却不能亲眼目睹或感受,这将是自己和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后,在传统村落里的不断展现,比如歌舞的表演、仪式的举行、传统工艺的制作以及戏剧的说唱等都会给古老的传统村落带来更多的活力。
(三)运用非物质文化,发挥传统村落自治力
当今的社区自治得到相关部门和研究者的认可,更何况传统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寨民都是同姓或是有着家族渊源,而且很早以前寨内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即我们说的乡规民约,侗族同胞的乡规民约就是“款”,对村民的道德行为及寨内的其他事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所以侗族才会成为学者们口中“没有国王的王国”。如此有序的管理自治民族史,通過与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有机结合,传统村落的自治力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昌良,陈志永,欧正霞.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以黎平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9(3):48-53.
[2]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M].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12).
[3]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30(4).
作者简介:欧阳丽(1992-),女,贵州安龙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民族建筑专业在读硕士;何璘(1981-),女,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