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异化思想到中国住房的消费异化现象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x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该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扩展延伸,为人们解读现代生产生活中的种种疑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异化;和谐社会;社会公平
  
  《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为什么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社会各界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不同的分析。房价飞涨,买房压力大已成为普通群众的心头病,这一现象还会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现象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却越来越丧失其主体地位,被人类自己创造的财富所奴役,现代人的消费异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消费异化概念的来源
  异化,最初的意思是脱离、疏远。后来演变成为转化、差异、精神错乱等。在现在哲学教科书上,一般都把异化的含义概括为三种:一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分离;二是指财产的转让和出卖;三是指人的精神的婚论、失去理性的状态。[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了“异化”这一概念。文中马克思首先论述到,“当前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比例生产的”[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3]根据这一理论,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一方面,人通过劳动生产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这一过程,人不仅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改造自然的同时改变着自身。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道:“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4]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其实这也是异化的一种形式,它使由人创造出来的价值以一种自然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容易使人们错误地把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和本质,错误地把市场?商品?消费?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因而,在消费活动中,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这就是异化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二、我国住房消费异化的表现
  1.消费主体方面的异化,即人的方面的异化,是指消费的目的、心理、身份等方面发生异化。使得主体在消费中发生了向对立面的异化。具体到我国住房消费方面即人们在购买住房时的目的放生了异化,从单一的购房满足居住需求转变为投资、投机等。购房心理的异化,人们购房不再仅仅出于单纯的居住需要,而是放弃原来的消费意愿,或是为避免以后房价上升够高而提前购买,或是出于投机心理购买,更有为满足虚荣而购买等等。
  2.消费客体方面的异化。消费中,消费对象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发生异化,转向其本身的对立面,转向主体的对立面。消费对象的异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对象因自身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自身的原因背离了自身。另一方面是消费对象因消费者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是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主体的原因发生了。在我过住房消费行为中房产因购房者的购房目的、心理等方面发生异化,导致住房的功能发生异化。
  3.消费行为方面的异化。消费行为本义在于实行需要,但异化了的消费行为违背了消费行为的初衷,损害了消费主体、客体及环境等。从个体消费行为来看,我国的住房消费市场因受房价一路飙升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超越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消费,增加生活压力。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则看准房产市场的潜力过度消费、无节制消费、肆意消费等,造成了财富的大量浪费、资源的大量损耗;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主体的消费行为本应是可持续的、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但我国住房消费的异化却因为人们的无情攫取、疯狂浪费对自然造成了损失。
  4.消费环境方面的异化。消费环境本应是有利有害于主体的消费的,但却异化为不利于,甚至于有害于主体的消费。在我国住房消费市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住房消费市场被众多消费者看成为良好的投资项目,导致整个住房消费市场环境发生功能性的改变,有能力投资的消费者都跻身于房产消费市场。我国住房消费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房价一路飙升,普通消费者深受其害。
  三、住房消费异化的危害
  1.住房消费异化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众所周知,房地产并不是一个对技术进步有明显推动的行业,它的过快发展,会增加更多的高耗能产品需求,使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住房消费异化促使更多资金向房地产行业转移,必然挤压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的资源分配、金融支持和发展空间,不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在的一些地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住房消费产业的带动,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获得,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主要靠房地产抵押贷款,住房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经济命脉。这种过度倚重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危害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住房消费异化抑制内需增长
  内需不振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住房消费的异化导致房价过高,严重影响了内需的增长。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几十年的消费,使消费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过度消耗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水平。
  3.住房消费异化严重影响社会公平
  住房消费异化导致房价飙升,使得开发商获得巨额财富,也使得那些收入高、买房早、卖得多的群体财富快速增长,而其他一些群体则被基础房产市场,从而使各阶层本来已经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社会情绪的焦虑,成为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加剧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4.住房消费异化导致经济泡沫化,严重危害我国经济的稳定性
  房地产业牵涉行业众多,房价过高必然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背离经济发展基础的“虚假繁荣”,使经济泡沫化程度加剧。一旦泡沫破灭,房价大幅下滑,众多行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应声倒下。比如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比例将急剧增长,危机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并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重创,甚至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就使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和低迷,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去。前车之鉴,教训极为深刻。
  5.住房消费异化严重威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住房消费异化导致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异化。主体逐渐被外物所控制奴役而失去了人的消费理性。使人们在住房消费中迷失自我。另外,住房消费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人际关系虚伪化、人的心理病态化。住房消费异化使人们沉浸在对物的崇拜中,拜金主义充斥整个社会,人们之间变得冷漠、疏远、虚伪、功利。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整个社会充斥着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大的挑战着人们的道德观。
  四、扬弃住房消费异化,重构人类美好家园
  面对消费异化的现实,我们既不能持悲观主义态度,因消费异化忽视消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又不能持盲目乐观态度,放弃对消费异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应该是劳动者和占有者、生产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会生产,又会消费,即人是能自由、合理、科学的支配财富的完整全面的人,所以提倡合理消费,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住房消费,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根据我国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控制好住房价格的上涨幅度,克服目前住房消费的异化趋势,树立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念。首先政府要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加快研究出台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其次要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及时制订并公布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地计划,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合理性上涨。调节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另外就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政策,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同时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严格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抓紧制定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用地年度供给计划。
  加大力度转变目前我国住房消费满足富裕阶层为主的模式为关心普通民主的消费模式,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中低收入阶层利益的住房消费,我们的政府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利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引导住房消费走向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131-13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131-13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89.
  
其他文献
摘 要:灌输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宣传活动,是教育者有规律地传播相应的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灌输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二者相铺相成才能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
期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根本,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虽然在不同时期面临的社会生产方式、文化历史条件各异,但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追求和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期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企业职工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但信息化、网络化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巨量信息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导致了一部分职工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笔者认为,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利益的多元化、组织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笔者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面向基层服务一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做到热爱职工,牢固树立爱护职工观念,端正
期刊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树立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员工的观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
期刊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数学教学应如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的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期刊
把文化产品当做商品来“生产”,就自然会出现“利”与“弊”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无论文化市场上的竞争是“生产”领域的竞争,还是创意的竞争,其结果都是文化产品的大量涌现,大量产品出现在文化市场上。可以说这就是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杠杆创造出来的文化繁荣。然而,如果从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角度评价这种“繁荣”,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现象似乎对文化产品的质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保障。这样,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文
期刊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生命线”的作用。笔者认为,形势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充满生机活力,其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  一、结合企业实际,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  要在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大众性,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明确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基本取向,则是创新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取向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日益重视,在财力投入、文化项目建设安排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群众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