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区域比较;专题复习;地图;线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44—01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性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突出特点。如何将分散的地理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实效,是每位地理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下面谈几点笔者的体会:
一、区域比较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的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区域比较就是通过分析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对影响区域特征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综合,以达到地理知识的空间迁移和整合。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为地理知识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复习气候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西欧与同纬度的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在纬度、海陆、洋流、地形、风带等方面的差异,使之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分布最广,在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狭小的结论。区域比较,可以在海陆位置、经纬网格局、区域轮廓等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如美国与中国、台湾岛与马达加斯加岛、中国的北方与南方等。
二、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教师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热点问题)的有效的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时,教师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如在复习“世界的干旱地区和干旱农业”专题时,教师可有效地整合以下内容:干旱区的位置及类型;各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制约因素、灌溉方式、农业结构、政策市场、农业科技与经营)。又如在“等值线”专题复习中,可让学生对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进行比较,以寻找判定等值线凹凸变化的共性规律及特殊性,并让学生对单一等值线进行深入研究,如等高线可以用于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气压、太阳辐射、植保、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地质作用等。专题的设立可大可小,但必须要突出学科主干,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三、地图应用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良好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善于运用地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综合,是地理复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中的“点”(地形、城市)、“线”(经纬线、交通线、河流、地理分界线、日界线、半球分界线等)、“带”(温度带、自然带)、“面”(政区、自然区、经济区)所反映的信息,让学生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图时,首先,可让学生建立海陆轮廓、主要国家分布的面状图;其次,构建重要经纬网分布的线状图;再次,沿线落实重要的点状事物的分布情况,如经过的大洲、大陆、地形、河流、湖泊、海峡、气候类型、植被、国家、城市、矿产、工业区、港口、金融中心及人文活动、自然灾害、热点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又如,复习世界重点工业区时,可利用示意图(箭头指向)让学生直观比较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工业,并引导学生探讨引起各国工业区转移的原因和新老工业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另外,还可利用日照图、景观图、统计图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拓展。
四、线索联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介绍过一种“另找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的复习方法,即教师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通过引申、发散、推理等思维方式,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线索可以是某个知识点(如洋流、风)、某一个中心问题(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城市化等),也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如以“季节判断”为线索,把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气压带、风带移动、大气环流、海陆高低气压、洋流流向、海陆等温线变化、农业景观、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海水盐度变化、人类生产活动等内容科学地组织起来。又如,以“地形”为线索进行串线复习,把地形与气候、农业、地质构造、经济建设(选矿、选线、选坝)等内容联系起来。再如,以“城市大气污染”为线索进行知识重组,以兰州市为例,可将大气逆温现象、盛行风向、河流流向、盆地效应、城市风、工业布局、能源结构、城市人口规划、郊区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内容联系起来,得出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的有效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有机的联系,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尝试,就一定能在地理复习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44—01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性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突出特点。如何将分散的地理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实效,是每位地理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下面谈几点笔者的体会:
一、区域比较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的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区域比较就是通过分析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对影响区域特征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综合,以达到地理知识的空间迁移和整合。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为地理知识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复习气候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西欧与同纬度的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在纬度、海陆、洋流、地形、风带等方面的差异,使之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分布最广,在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狭小的结论。区域比较,可以在海陆位置、经纬网格局、区域轮廓等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如美国与中国、台湾岛与马达加斯加岛、中国的北方与南方等。
二、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教师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热点问题)的有效的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时,教师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如在复习“世界的干旱地区和干旱农业”专题时,教师可有效地整合以下内容:干旱区的位置及类型;各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制约因素、灌溉方式、农业结构、政策市场、农业科技与经营)。又如在“等值线”专题复习中,可让学生对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进行比较,以寻找判定等值线凹凸变化的共性规律及特殊性,并让学生对单一等值线进行深入研究,如等高线可以用于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气压、太阳辐射、植保、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地质作用等。专题的设立可大可小,但必须要突出学科主干,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三、地图应用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良好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善于运用地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综合,是地理复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中的“点”(地形、城市)、“线”(经纬线、交通线、河流、地理分界线、日界线、半球分界线等)、“带”(温度带、自然带)、“面”(政区、自然区、经济区)所反映的信息,让学生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图时,首先,可让学生建立海陆轮廓、主要国家分布的面状图;其次,构建重要经纬网分布的线状图;再次,沿线落实重要的点状事物的分布情况,如经过的大洲、大陆、地形、河流、湖泊、海峡、气候类型、植被、国家、城市、矿产、工业区、港口、金融中心及人文活动、自然灾害、热点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又如,复习世界重点工业区时,可利用示意图(箭头指向)让学生直观比较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工业,并引导学生探讨引起各国工业区转移的原因和新老工业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另外,还可利用日照图、景观图、统计图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拓展。
四、线索联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介绍过一种“另找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的复习方法,即教师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通过引申、发散、推理等思维方式,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线索可以是某个知识点(如洋流、风)、某一个中心问题(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城市化等),也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如以“季节判断”为线索,把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气压带、风带移动、大气环流、海陆高低气压、洋流流向、海陆等温线变化、农业景观、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海水盐度变化、人类生产活动等内容科学地组织起来。又如,以“地形”为线索进行串线复习,把地形与气候、农业、地质构造、经济建设(选矿、选线、选坝)等内容联系起来。再如,以“城市大气污染”为线索进行知识重组,以兰州市为例,可将大气逆温现象、盛行风向、河流流向、盆地效应、城市风、工业布局、能源结构、城市人口规划、郊区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内容联系起来,得出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的有效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有机的联系,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尝试,就一定能在地理复习中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