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和和今年3岁半,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小闺蜜姜琬宁。琬宁是我们在北京时的邻居,因为我们出国,两个孩子已经8个多月未见,但依然彼此牵挂。趁着我们这次回国,琬宁妈妈带着琬宁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扬州看望我们,让两个孩子同吃同住同玩了3天。
在琬宁和妈妈到来的那天早晨,和和在窗口看到了琬宁,她立刻光着脚飞奔出来,尖叫着:“姜琬宁!姜琬宁!”她们拉着手又叫又跳,兴奋不已。
强迫分享是会呼吸的痛
琬宁在扬州的最后一天,我和琬宁妈妈带着孩子还有和和奶奶,一起去了茱萸湾公园看动物。
公园门口有很多卖玩具的地摊,孩子们欢呼着奔到地摊上。琬宁问我:“和和妈妈,我能挑一个礼物吗?”
我答:“可以,但是我们得先去公园,出来以后给你们买,好吗?”
琬宁很快乐地同意了。
和和却不依不饶:“不行,我现在就要一个小提琴。”
我很明白她快要进入哭闹的节奏了,立刻蹲下身,很严肃地告诉她:“现在还不行,等出来再买!因为逛的时候拿着小提琴有点重,而且你会没有心思好好玩!”
她立刻大哭:“我自己拿着,自己保管,我现在就要!”
她手里死死地抓着那个玩具提琴。我低声说:“把提琴放回去,出来再给你买!妈妈到前面等你!”
她拿着小提琴哭哭啼啼地追在我的身后,我还是不容商量地说:“放回去,快点!”
纵然万般不情愿,她还是自己转身放回去了。
进园游览的过程还是不错的,只是天气太热,我们都没心思逗留,和和还惦记着她的小提琴,琬宁因为天气热要求吃一根冰棍。
琬宁妈妈跟她商量:“你可以吃冰棍,但如果你现在选择冰棍的话,出门就没有玩具了。冰棍和玩具只能选择一个。”
琬宁略加思考就选择了冰棍。同样的问题,和和选择了玩具提琴。
琬宁吃冰棍的时候,和和凑上去看了看,琬宁给她舔了一口,她很满足地走了。等琬宁吃到最后的时候,和和一个劲地在旁边盯着:“你快吃啊,嚼一嚼,咽下去。”琬宁被她催烦了:“我在吃呢,你别催我了。”
和和奶奶在旁边看着不忍心说:“琬宁你给和和咬一口吧。”
我连忙说:“她自己没说要吃啊。”
奶奶不高兴了,说:“她就是想吃的意思。”
我也知道她想吃,但她不说就是在控制自己,不是吗?
出门后我如约给和和买了玩具提琴。
当和和上车后开始怡然自得地拉提琴时,琬宁已经吃完了冰棍,她这时候开始羡慕和和的新玩具了,小声嘀咕着想要提琴。
我问和和能不能给琬宁玩一下,和和非常平静地说:“这是买给我的!”
琬宁终于憋不住“哇”的哭了出来。
琬宁妈妈抱着她,说:“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受。可是刚刚让你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选择了冰棍啊?”
琬宁抽泣着回答:“是的!”
琬宁妈妈又问:“现在看着和和玩小提琴,你觉得自己刚刚选择错了是不是?”
琬宁哇哇大哭,非常后悔自己的选择。
琬宁妈妈说:“待会儿我们可以跟和和好好商量,看她同不同意借给你玩一下。”
琬宁抽泣着问和和:“和和,你能借给我玩一下吗?我会还给你的。”
和和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不,我还要玩呢!”
我忍不住劝和和:“给琬宁玩一下吧,你们是好朋友啊,刚刚琬宁的冰棍还给你舔了一口呢。”
和和还是不为所动:“不行,她不会玩,会弄坏的。”
琬宁哭着保证:“我会玩的,我不会弄坏!”
尽管我心里十分希望和和能把小提琴借给琬宁玩一下,但我还是忍住了没再去劝和和,她对自己的物品拥有绝对的处决权,这是原则;同样她耍赖要别人东西的时候那也是随她哭去,我绝不心软。
强迫分享绝对是一种陋习,是人为地破坏规则,是对守规矩孩子的极大伤害。
承担责任是门必修课
和和奶奶看着这鸡飞狗跳的一幕,终于忍不住开口怪我:“你给琬宁也买一个不就好了吗?看把孩子弄得哭成这样!”
我只能庆幸今天在一起的是琬宁和她妈妈,我们对于彼此的教养原则都了然于心。在最初进公园的时候和和哭着要买玩具,琬宁妈妈只是拉着琬宁的手在旁看着,绝对不会出于舍不得孩子或是碍于情面说“阿姨给你买”;同样在给和和买提琴的时候,我也没有客套地说“给琬宁也买一个吧”。
琬宁吃冰棍时不需要跟和和分享,和和不愿意的情况下,琬宁也不能玩和和的提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和适应的规则。
我跟婆婆解释说:“这是琬宁刚刚自己选择的结果啊。”
老人家自然不能明白,说:“孩子说的话也能当真?她们哪知道什么选择不选择的?”
我也同意琬宁做选择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只顾眼前先把冰棍拿到手。但也正是因为她对“后果”判断不足,才应该在此刻坚持让她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在教训中建立因果联系,慢慢增强判断力。
而此刻妈妈要做的就是理解她,安慰她,但不能心软,当然也不能在此刻火上浇油地“教育”她。因为选错的“后果”对她来说已经很沉重了!
琬宁妈妈非常有创意地拿出了一个喝水的杯子,里面还有小半杯水,她使劲儿摇了摇杯子说:“你听,我们的杯子也能发出好听的音乐声呢!”琬宁一下被转移了注意力,情绪总算稍微缓和了。
在琬宁哭泣时,我不知道和和心里有没有波澜,但她在表面上始终淡定而又投入地拉着琴。
到了吃饭的地方,我又尝试问和和能不能把提琴借给琬宁玩,并且已经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毕竟这是她的新玩具啊!没想到她竟然点头说:“好,我现在玩好了,同意借给她了!”
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琬宁立刻破涕为笑,两个人轮流玩起了提琴,皆大欢喜!
晚上睡觉前,我问和和:“你那么喜欢新玩具,为什么还是愿意借给琬宁啊?”
和和说:“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啊!”
看!不需要大人多说任何话,孩子们自己都会明白道理的!
无条件养育无条件爱
琬宁来的第二天便问她妈妈能不能多待几天;和和也问我能不能让琬宁多住几天……可是对于琬宁妈妈来说能抽出3天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给孩子们的答案自然都是令人失望的“不能”。
等到分别的时候,这么要好的两个孩子却在非常平静地告别。
和和说:“琬宁你走吧,回家就能看到你亲爱的爸爸了!”
琬宁也说:“等你回冰岛也能见到你的爸爸啦!”
她们在分别时紧紧拥抱,并要求妈妈们也拥抱一下,之后便各自走开,没有任何哭闹!
我跟琬宁妈妈都被身边人指责过“惯孩子”,可是我们不明白“惯”究竟是指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不是吗?我们尊重孩子,我们愿意蹲下来听她们怎么说,静下来体会她们怎么想,我们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但应当誓死捍卫她们表达意愿的权利。
我们愿意当听话的妈妈,随时反思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得当,愿意把我们生活里的一切与她们一起思考和分享,给予她们爱和自由……
在琬宁和妈妈到来的那天早晨,和和在窗口看到了琬宁,她立刻光着脚飞奔出来,尖叫着:“姜琬宁!姜琬宁!”她们拉着手又叫又跳,兴奋不已。
强迫分享是会呼吸的痛
琬宁在扬州的最后一天,我和琬宁妈妈带着孩子还有和和奶奶,一起去了茱萸湾公园看动物。
公园门口有很多卖玩具的地摊,孩子们欢呼着奔到地摊上。琬宁问我:“和和妈妈,我能挑一个礼物吗?”
我答:“可以,但是我们得先去公园,出来以后给你们买,好吗?”
琬宁很快乐地同意了。
和和却不依不饶:“不行,我现在就要一个小提琴。”
我很明白她快要进入哭闹的节奏了,立刻蹲下身,很严肃地告诉她:“现在还不行,等出来再买!因为逛的时候拿着小提琴有点重,而且你会没有心思好好玩!”
她立刻大哭:“我自己拿着,自己保管,我现在就要!”
她手里死死地抓着那个玩具提琴。我低声说:“把提琴放回去,出来再给你买!妈妈到前面等你!”
她拿着小提琴哭哭啼啼地追在我的身后,我还是不容商量地说:“放回去,快点!”
纵然万般不情愿,她还是自己转身放回去了。
进园游览的过程还是不错的,只是天气太热,我们都没心思逗留,和和还惦记着她的小提琴,琬宁因为天气热要求吃一根冰棍。
琬宁妈妈跟她商量:“你可以吃冰棍,但如果你现在选择冰棍的话,出门就没有玩具了。冰棍和玩具只能选择一个。”
琬宁略加思考就选择了冰棍。同样的问题,和和选择了玩具提琴。
琬宁吃冰棍的时候,和和凑上去看了看,琬宁给她舔了一口,她很满足地走了。等琬宁吃到最后的时候,和和一个劲地在旁边盯着:“你快吃啊,嚼一嚼,咽下去。”琬宁被她催烦了:“我在吃呢,你别催我了。”
和和奶奶在旁边看着不忍心说:“琬宁你给和和咬一口吧。”
我连忙说:“她自己没说要吃啊。”
奶奶不高兴了,说:“她就是想吃的意思。”
我也知道她想吃,但她不说就是在控制自己,不是吗?
出门后我如约给和和买了玩具提琴。
当和和上车后开始怡然自得地拉提琴时,琬宁已经吃完了冰棍,她这时候开始羡慕和和的新玩具了,小声嘀咕着想要提琴。
我问和和能不能给琬宁玩一下,和和非常平静地说:“这是买给我的!”
琬宁终于憋不住“哇”的哭了出来。
琬宁妈妈抱着她,说:“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受。可是刚刚让你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选择了冰棍啊?”
琬宁抽泣着回答:“是的!”
琬宁妈妈又问:“现在看着和和玩小提琴,你觉得自己刚刚选择错了是不是?”
琬宁哇哇大哭,非常后悔自己的选择。
琬宁妈妈说:“待会儿我们可以跟和和好好商量,看她同不同意借给你玩一下。”
琬宁抽泣着问和和:“和和,你能借给我玩一下吗?我会还给你的。”
和和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不,我还要玩呢!”
我忍不住劝和和:“给琬宁玩一下吧,你们是好朋友啊,刚刚琬宁的冰棍还给你舔了一口呢。”
和和还是不为所动:“不行,她不会玩,会弄坏的。”
琬宁哭着保证:“我会玩的,我不会弄坏!”
尽管我心里十分希望和和能把小提琴借给琬宁玩一下,但我还是忍住了没再去劝和和,她对自己的物品拥有绝对的处决权,这是原则;同样她耍赖要别人东西的时候那也是随她哭去,我绝不心软。
强迫分享绝对是一种陋习,是人为地破坏规则,是对守规矩孩子的极大伤害。
承担责任是门必修课
和和奶奶看着这鸡飞狗跳的一幕,终于忍不住开口怪我:“你给琬宁也买一个不就好了吗?看把孩子弄得哭成这样!”
我只能庆幸今天在一起的是琬宁和她妈妈,我们对于彼此的教养原则都了然于心。在最初进公园的时候和和哭着要买玩具,琬宁妈妈只是拉着琬宁的手在旁看着,绝对不会出于舍不得孩子或是碍于情面说“阿姨给你买”;同样在给和和买提琴的时候,我也没有客套地说“给琬宁也买一个吧”。
琬宁吃冰棍时不需要跟和和分享,和和不愿意的情况下,琬宁也不能玩和和的提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和适应的规则。
我跟婆婆解释说:“这是琬宁刚刚自己选择的结果啊。”
老人家自然不能明白,说:“孩子说的话也能当真?她们哪知道什么选择不选择的?”
我也同意琬宁做选择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只顾眼前先把冰棍拿到手。但也正是因为她对“后果”判断不足,才应该在此刻坚持让她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在教训中建立因果联系,慢慢增强判断力。
而此刻妈妈要做的就是理解她,安慰她,但不能心软,当然也不能在此刻火上浇油地“教育”她。因为选错的“后果”对她来说已经很沉重了!
琬宁妈妈非常有创意地拿出了一个喝水的杯子,里面还有小半杯水,她使劲儿摇了摇杯子说:“你听,我们的杯子也能发出好听的音乐声呢!”琬宁一下被转移了注意力,情绪总算稍微缓和了。
在琬宁哭泣时,我不知道和和心里有没有波澜,但她在表面上始终淡定而又投入地拉着琴。
到了吃饭的地方,我又尝试问和和能不能把提琴借给琬宁玩,并且已经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毕竟这是她的新玩具啊!没想到她竟然点头说:“好,我现在玩好了,同意借给她了!”
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琬宁立刻破涕为笑,两个人轮流玩起了提琴,皆大欢喜!
晚上睡觉前,我问和和:“你那么喜欢新玩具,为什么还是愿意借给琬宁啊?”
和和说:“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啊!”
看!不需要大人多说任何话,孩子们自己都会明白道理的!
无条件养育无条件爱
琬宁来的第二天便问她妈妈能不能多待几天;和和也问我能不能让琬宁多住几天……可是对于琬宁妈妈来说能抽出3天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给孩子们的答案自然都是令人失望的“不能”。
等到分别的时候,这么要好的两个孩子却在非常平静地告别。
和和说:“琬宁你走吧,回家就能看到你亲爱的爸爸了!”
琬宁也说:“等你回冰岛也能见到你的爸爸啦!”
她们在分别时紧紧拥抱,并要求妈妈们也拥抱一下,之后便各自走开,没有任何哭闹!
我跟琬宁妈妈都被身边人指责过“惯孩子”,可是我们不明白“惯”究竟是指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不是吗?我们尊重孩子,我们愿意蹲下来听她们怎么说,静下来体会她们怎么想,我们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但应当誓死捍卫她们表达意愿的权利。
我们愿意当听话的妈妈,随时反思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得当,愿意把我们生活里的一切与她们一起思考和分享,给予她们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