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洗手作羹汤
高玉玲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唐代诗人王建这首题为《新嫁娘》的五言诗,我一向都很喜欢它。这样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今日读来更觉清新可爱,因为我现在天天都要“洗手作羹汤”。
年轻时我是个浪漫的“蛀书虫”,喜欢美食,但从不下厨。那时候我们的食堂5毛钱一碟白斩鸡、烧肥鹅,价廉物美,任君选择。加之本人又一心教书育人,哪有心思去干厨房那些琐碎的事?所以弄到两个孩子出世都还在食堂吃,极少杀鸡进补,身体恢复不来。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不好讲这个平日就很有主见的女儿。文革时,家遭惨变,我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更负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下班回来打仗般煮得两餐已是本事,哪有心思做什么菜肴?文革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到城里卖菜,却象做贼,凌晨四五点钟上到码头,便被一帮买菜的围住,买的和卖的急急忙忙,躲进小巷作交易。菜摊的菜就更珍贵,教师宿舍里的孩子吃完中饭,便呼朋唤友,同到菜摊排长龙,一个中午不休息买得两斤青菜回来,就是凯旋的功臣。我不愿孩子们这样奔波,一日三餐的蔬菜便成了问题。肉食和油类更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油,六张肉票(一个月肉票买不到两斤肉)。我们母子三人,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捱不到半个月。余下的日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有弹尽粮绝之危。当时我有个要好的同事,大家都是既要上课又得管家中的柴米油盐。家中的油早完,肉又告急,两人便在上课之余外出搜索,常常是从城东走到城西,城南窜到城北,哪里有不用票的卤肉或猪脚,便如获至宝去排队。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家里一点油都没了,尚有几片肥猪肉,用它来熬一锅黄芽白,便过了个年了。
作为家庭主妇,真正对厨艺动点心思,“洗手作羹汤”是在退休以后。离开了黄卷青灯的三十多年粉笔生涯,淡去心中那万马奔腾般的煎迫。儿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这个做母亲的愈加心静如水,有闲情去捕捉绿窗透进的半缕斜阳,晨曦里传来的几声鸟语。对一日三餐的盘中之食,也分外挑剔起来。于是饭桌上渐次地出现了不少“高氏名菜”。首先是制作了“专利品牌”的酱油鸭。鸭子价廉物美,又号称滋阴补肾,然而好些人不懂怎样烹制,搞得不好一嘴腥。记得小时候,我母亲曾给我做过很有滋味的酱油鸡,至今几十年后仍口有余香。根据这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精心炮制了别出心裁的酱油鸭。此鸭香浓嫩滑,吃起来比鸡还有味,大受家人及朋友赞赏。有一次饭馆老板到我家作客,对酱油鸭甚感兴趣,再三请教它的制作方法。我这个大厨先是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它,最后无可回避时,便告诉他这种鸭子我是要申请专利的,老板只好知难而退。我制作家常菜点,不断总结提高,亦颇有心得,光是肉饼,也能做出四五种花样。头菜剁猪肉,是典型的平民菜式,食而不腻,很能下饭。马蹄肉饼,是地道的广东菜,也是鲁迅十分欣赏的美味。莲藕蒸猪肉,美味甘鲜,清甜可口。美其名为“七星伴月”的咸蛋蒸猪肉,看着华美,食之有味。广东人爱吃的罗卜糕、芋头糕,我也做得有模有样。北方的饺子,我加了鲜笋、蟹肉,使之颇具南方特色。一些菜里放鱼肉、香菇、虾米,味道自是不凡。花样翻新,儿孙们吃得眉飞色舞,厨房里芳香四溢,真是乐在其中,妙不可言啊。
“洗手作羹汤”原来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情趣,一种心境。白居易有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酒红炉与白雪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诗境,一种意趣,够让人回味千年了。这诗中的酒,散发着友情的芳香,正如我辈下厨精心烹制的其实是生活的淳美。
寒花淡淡开
徐新杰
淡淡的季节,想起位恬淡的人。
清癯的面庞,矮瘦的身材。一身旧的卡中山服,一介三家村的寒儒,更像个极普通的老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星子文化馆有张《桃花源》文学小报,我负责编辑其中的诗歌。记不清是谁转来一首写渊明醉石的旧体诗:“嵇琴阮啸总伤神,未若衔杯适性灵。一石可眠还可漱,四时宜醉亦宜醒。闲云出岫横斜看,倦鸟归林隐约听。秋秫已登新酿熟,阿舒莫懒洗盘瓶。”我是个学新诗的人,但对旧体诗也很钟情。“四时宜醉亦宜醒”这样的诗句,没有深深咀嚼过人生滋味的人,是断断乎“作”不出来的。我于是打听作者,他是市里一位退休老人,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后住在九江女儿家。再回味他诗中的颈联“闲云出轴横斜看,倦鸟归林隐约听。”上句写了陶渊明的归田,也写了自己退休之后,横卧在醉石上斜眼看如白云变幻的世事;下句则分明是老陶归田作者退休之后,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仍声声入耳未尝忘情。一位忧国忧民的老知识分子,这才是真正的“陶渊明”呀,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了!
旧体诗,自风、骚迄今,已经写了几千年。唐诗宋词元曲佳作如海。今人作旧体诗而不落入窠臼是较难的,老人便是这不落窠臼者之一。我颇喜欢他一首咏《太白楼》的诗。李白本身就是个大诗人,杜甫、苏轼等许多有名的诗人都写过他,今人再来写他难度无疑是很大的。老人却独辟蹊径:“莫为先生际遇哀,清真自古启疑猜。赐金一任江湖去,自是明皇解爱才。”一位出色的诗人,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赐金一任江湖去”,使李白不致屈为御用文人,正是唐明皇善于识人爱才,并非听信了贵妃力士什么馋言之故。轻轻一笔,翻了千年冤案,看似诙谐却有深意在焉,真是别出心裁。
老人作对联,也颇具功力。他作的琵琶亭联“琵琶千古恨,枫荻一江秋”,洗练含蓄,余音绕梁,被收入了《庐山旅游手册》。为陶渊明故里纪念馆撰书的“千古文章伯,一生松菊俦”联,极简洁而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老人的书法知识也颇广泛,我校点康熙版《庐山志》时,遇到些草字“拦路虎”,便是在他拔刀相助下制服的。
老人的晚年,恬静而安宁,有《鹧鸪天》词为证:“折简招邀我便来,甘棠湖上一追陪。不愁双鬓垂垂老,且喜寒花淡淡开。寻旧梦,畅幽怀,疏篱曲径诵疑猜。人生会合当如此,莫负渊明旧酒杯。”
多年前春节,我曾在贺年片上,诌了首顺口溜向他致意:“闻道甘棠湖,有院名翠竹。吾爱刘夫子,清高更胜竹。诗词梦得裔,情操渊明属。珍重寿期颐,江州一块玉。”
老人,湖口人氏,姓刘名文约,《匡庐诗词》编委,九江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是也。
高玉玲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唐代诗人王建这首题为《新嫁娘》的五言诗,我一向都很喜欢它。这样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今日读来更觉清新可爱,因为我现在天天都要“洗手作羹汤”。
年轻时我是个浪漫的“蛀书虫”,喜欢美食,但从不下厨。那时候我们的食堂5毛钱一碟白斩鸡、烧肥鹅,价廉物美,任君选择。加之本人又一心教书育人,哪有心思去干厨房那些琐碎的事?所以弄到两个孩子出世都还在食堂吃,极少杀鸡进补,身体恢复不来。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不好讲这个平日就很有主见的女儿。文革时,家遭惨变,我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更负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下班回来打仗般煮得两餐已是本事,哪有心思做什么菜肴?文革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到城里卖菜,却象做贼,凌晨四五点钟上到码头,便被一帮买菜的围住,买的和卖的急急忙忙,躲进小巷作交易。菜摊的菜就更珍贵,教师宿舍里的孩子吃完中饭,便呼朋唤友,同到菜摊排长龙,一个中午不休息买得两斤青菜回来,就是凯旋的功臣。我不愿孩子们这样奔波,一日三餐的蔬菜便成了问题。肉食和油类更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油,六张肉票(一个月肉票买不到两斤肉)。我们母子三人,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捱不到半个月。余下的日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有弹尽粮绝之危。当时我有个要好的同事,大家都是既要上课又得管家中的柴米油盐。家中的油早完,肉又告急,两人便在上课之余外出搜索,常常是从城东走到城西,城南窜到城北,哪里有不用票的卤肉或猪脚,便如获至宝去排队。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家里一点油都没了,尚有几片肥猪肉,用它来熬一锅黄芽白,便过了个年了。
作为家庭主妇,真正对厨艺动点心思,“洗手作羹汤”是在退休以后。离开了黄卷青灯的三十多年粉笔生涯,淡去心中那万马奔腾般的煎迫。儿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这个做母亲的愈加心静如水,有闲情去捕捉绿窗透进的半缕斜阳,晨曦里传来的几声鸟语。对一日三餐的盘中之食,也分外挑剔起来。于是饭桌上渐次地出现了不少“高氏名菜”。首先是制作了“专利品牌”的酱油鸭。鸭子价廉物美,又号称滋阴补肾,然而好些人不懂怎样烹制,搞得不好一嘴腥。记得小时候,我母亲曾给我做过很有滋味的酱油鸡,至今几十年后仍口有余香。根据这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精心炮制了别出心裁的酱油鸭。此鸭香浓嫩滑,吃起来比鸡还有味,大受家人及朋友赞赏。有一次饭馆老板到我家作客,对酱油鸭甚感兴趣,再三请教它的制作方法。我这个大厨先是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它,最后无可回避时,便告诉他这种鸭子我是要申请专利的,老板只好知难而退。我制作家常菜点,不断总结提高,亦颇有心得,光是肉饼,也能做出四五种花样。头菜剁猪肉,是典型的平民菜式,食而不腻,很能下饭。马蹄肉饼,是地道的广东菜,也是鲁迅十分欣赏的美味。莲藕蒸猪肉,美味甘鲜,清甜可口。美其名为“七星伴月”的咸蛋蒸猪肉,看着华美,食之有味。广东人爱吃的罗卜糕、芋头糕,我也做得有模有样。北方的饺子,我加了鲜笋、蟹肉,使之颇具南方特色。一些菜里放鱼肉、香菇、虾米,味道自是不凡。花样翻新,儿孙们吃得眉飞色舞,厨房里芳香四溢,真是乐在其中,妙不可言啊。
“洗手作羹汤”原来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情趣,一种心境。白居易有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酒红炉与白雪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诗境,一种意趣,够让人回味千年了。这诗中的酒,散发着友情的芳香,正如我辈下厨精心烹制的其实是生活的淳美。
寒花淡淡开
徐新杰
淡淡的季节,想起位恬淡的人。
清癯的面庞,矮瘦的身材。一身旧的卡中山服,一介三家村的寒儒,更像个极普通的老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星子文化馆有张《桃花源》文学小报,我负责编辑其中的诗歌。记不清是谁转来一首写渊明醉石的旧体诗:“嵇琴阮啸总伤神,未若衔杯适性灵。一石可眠还可漱,四时宜醉亦宜醒。闲云出岫横斜看,倦鸟归林隐约听。秋秫已登新酿熟,阿舒莫懒洗盘瓶。”我是个学新诗的人,但对旧体诗也很钟情。“四时宜醉亦宜醒”这样的诗句,没有深深咀嚼过人生滋味的人,是断断乎“作”不出来的。我于是打听作者,他是市里一位退休老人,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后住在九江女儿家。再回味他诗中的颈联“闲云出轴横斜看,倦鸟归林隐约听。”上句写了陶渊明的归田,也写了自己退休之后,横卧在醉石上斜眼看如白云变幻的世事;下句则分明是老陶归田作者退休之后,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仍声声入耳未尝忘情。一位忧国忧民的老知识分子,这才是真正的“陶渊明”呀,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了!
旧体诗,自风、骚迄今,已经写了几千年。唐诗宋词元曲佳作如海。今人作旧体诗而不落入窠臼是较难的,老人便是这不落窠臼者之一。我颇喜欢他一首咏《太白楼》的诗。李白本身就是个大诗人,杜甫、苏轼等许多有名的诗人都写过他,今人再来写他难度无疑是很大的。老人却独辟蹊径:“莫为先生际遇哀,清真自古启疑猜。赐金一任江湖去,自是明皇解爱才。”一位出色的诗人,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赐金一任江湖去”,使李白不致屈为御用文人,正是唐明皇善于识人爱才,并非听信了贵妃力士什么馋言之故。轻轻一笔,翻了千年冤案,看似诙谐却有深意在焉,真是别出心裁。
老人作对联,也颇具功力。他作的琵琶亭联“琵琶千古恨,枫荻一江秋”,洗练含蓄,余音绕梁,被收入了《庐山旅游手册》。为陶渊明故里纪念馆撰书的“千古文章伯,一生松菊俦”联,极简洁而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老人的书法知识也颇广泛,我校点康熙版《庐山志》时,遇到些草字“拦路虎”,便是在他拔刀相助下制服的。
老人的晚年,恬静而安宁,有《鹧鸪天》词为证:“折简招邀我便来,甘棠湖上一追陪。不愁双鬓垂垂老,且喜寒花淡淡开。寻旧梦,畅幽怀,疏篱曲径诵疑猜。人生会合当如此,莫负渊明旧酒杯。”
多年前春节,我曾在贺年片上,诌了首顺口溜向他致意:“闻道甘棠湖,有院名翠竹。吾爱刘夫子,清高更胜竹。诗词梦得裔,情操渊明属。珍重寿期颐,江州一块玉。”
老人,湖口人氏,姓刘名文约,《匡庐诗词》编委,九江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