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新布尼亚病毒是“蜱咬病”元凶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会导致严重临床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以详实的科学研究證据揭示是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目前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这是近年来,特别是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世界上在病原学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
  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建立完善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基于这一系统和在湖北、河南等地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的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即蜱咬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所长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1个月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可能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通过对该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进而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我国分别自1966年和1982年分离到引起新疆出血热(国际上称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毒和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后,一直都认为我国只存在这2种对人类致病的布尼亚科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因的确定、新的布尼亚科病毒的发现突显了我国病毒学和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为我国乃至世界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各国经贸文化往来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重要起来。作为语言类的工具书的词典,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文阐述了词典发展的历程和类
期刊
继去年公安部连续两次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并取得重大战果后,近日,公安部再次部署指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重庆等23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第三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有时学习起来会比较单调,但是当我们把语义学和其他一些学科结合起来学习,就会发现它有趣的地方,同时,语义学也有
Multimodal as digital literacies are,they have still been text-based.It has been a great concern that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speech-like writing style online,
This paper re-appreciates this famous short story by combining the symbo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studies,especially trying to find the theme of the story by a
Organ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a powerful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diseases.Nevertheless,graft reje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g
论文摘要的汉英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科自然科技类文献,或将自然类与社科类一并而谈,鲜有区分自然类与社科类摘要在谋篇布局、行文习惯等方面的异同。该文根据现有对科技论文摘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专家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的输入更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
习语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中,联想意义和内涵丰富,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但不同语言的背景下使用的习语存在诸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该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