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累积等与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等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文化意象在发展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逐渐变淡,甚至出现变形、扭曲情况,发生各种变化。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分析,探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向,明确其存在的各种变化,以供参考。
【关键词】 译介学;文学翻译;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13-0121-02
意象实际上是指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观照后产生的一种主体意识形象,其包含的内容较多,范围广泛,如触觉、视觉、听觉等,并结合个人的情趣进行表现,展现出独特的意象。我国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意象,如月、亭、花、江、梅等,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玫瑰、云雀、紫罗兰等也是常见的意象作品,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文化意象的功能较为独特,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译介学在我国属于新概念,诞生于近二十年的文化交融背景,利用文化的形态来进行跨语言的交流实践,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转化。
一、“ROSE”
传统上,“rose”一直翻译为玫瑰的意思,并且在最初阶段的汉语文化中并没有形成某些意象,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物体,如比喻较为泼辣的女性,在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某段描写尤三姐与探春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通过“又红又香,只是刺扎手”的玫瑰花进行表达,以促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并没有描写玫瑰的内容,多数为其他植物,如梅兰竹菊等,随着国外的玫瑰文学内容逐渐进入我国,促使我国也开始对玫瑰进行描写,现阶段多为描述女性,如“带刺的玫瑰”,常用来表达爱情。
随着全球化发展步伐加快,西方文化逐渐进入到我国,大量的欧美作品进入到我国,由此玫瑰一词逐渐高频率的出现,逐渐被中国读者所熟悉,并呈现出全新的象征意义,如热烈的爱情、忠贞、幸福等,并且中国广大的读者逐渐产生良好的形象意识,与读者产生良好的情感。同时rose也可以呈现出其他含义,如部分语意上还可以表述为蔷薇、月季等,但其与玫瑰的含义相差较为明显,此时就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来分析[1]。
例如,克里斯蒂娜·罗塞提(Christinao Rsette)在创作过程中书写了一首《歌:我最亲爱的》,部分原文为:“Song: My Dearest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 Drop’s, wet/And if thou wilt, forget……”徐志摩曾经对其进行翻译,转换为中文诗:“歌:我最亲爱的,我死了时候,最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须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其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诗人原有的意境进行创新,将文章的rose翻译为蔷薇,与传统的翻译玫瑰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受意象因素的影响,其文化的内涵逐渐渗透给诗人,促使其产生文化内涵,看到玫瑰产生热情、浓烈、甜美等,与本文的内容不相符,难以表达出一种凄凉婉转的情感,如诗人由于外界的因素不能与恋人在一起,又难以忘记,进而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可以表达情感的蔷薇,展现出更为和谐的因素,优化其整体色彩性。
但也存在恰恰相反的情况,如著名的作者彭斯(Burns)那首著名的My Love Is a Red Rose,我国大多数文学家进行翻译,均翻译为《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从未有人将其翻译成蔷薇,主要的原因在于蔷薇自身的含义较为浅淡,难以表达出自身的浓厚色彩,进而选择玫瑰[2]。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James Stephens的The Rose in the Wind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为蔷薇,如郭沫若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风中蔷薇花》,部分原文内容为“Dip and swing/lift and sway/dream a life /in a dream,away/Like a dream/in a sleep/is the rose/in the wind”,将其翻译为“颤颤巍巍,颉之颃之,睡梦生涯,抑之扬之,梦中之梦,风中之花,蔷薇颠倒,睡梦生涯”。在翻译中以传统的《诗经》方式进行翻译,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并利用其形式来表达出一种意境,整首诗呈现出空灵飘逸,其中的rose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为风中的蔷薇,促使意境更加狂野。
二、杜鹃
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杜鹃常常用来比喻凄惨,用来描写伤感内容。例如,利用杜鹃的声音比喻凄惨的“不归”,但其多数为浓郁的民族色彩,国外则没有该类意向。在文化译介中,由于该因素产生的影响,造成其因素的内容较为明显,如国内的杜鹃多为负面的形象,象征着婉转、哀怨,将其翻译为cuckoo则表达在原有的意义上失去色彩,古典中最为常见,如“杜鹃啼血”“化作杜鹃带血归”“花落子规啼”等,但相对于英语cuckoo来说,则是表达一种欢快的氛围,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如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孤独的割麦女》中就曾写道:“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 bird”,意思是杜鹃有婉转的歌喉,可以在春日尽情地啼叫,表达的意思较为正面。
大多数学者在创作过程中多以正面的观点为主,如将杜鹃比作“快乐的新客blithe the new-comer”,也称为幸福的鸟,与汉语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但通常情况下我国多数翻译者将杜鹃翻译为cuckoo,难以体现其特点[3]。 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应保证符合实际的情景,展现出一定的象征色彩。例如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Wang ti,in spring, returns as a nightjar”,在进行翻译时,将杜鹃翻译为nightjar,实际上该类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将其翻译为当地不同的鸟类,代表当地一种独有的夜鹰,叫声与众不同,与我国的杜鹃鸟存在差别,因而从文化意向的角度分析语义差别较为明显,造成意象扭曲情况,内涵不明显,造成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文化差异代表的意义不同,进而为了保证寓意只能选择不同的鸟类。
三、楼
楼,在我国的汉语文化中蕴含的意思较多,并且应用也最为频繁,意象较为独特,如在唐诗宋词中存在大量的内容,上至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下至风尘女子、闺中少妇均运用楼创作,感叹国家兴亡、抒发自身的情感,展现出独特的意象。
例如“落日楼台一笛风”“红楼别夜勘惆怅”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實际上,楼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较为独特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构建出独特的场景,可以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境,表现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表达情感、表达国家、表达家乡等,但西方国家中,楼“Tower”这个词汇较为少见,甚至难以形成文化意象,只是单纯地进行词语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楼的翻译较为独特,并且不同的概念运用英语翻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可以翻译为“tower、chamber、lodge、pavilion、building、mansion、stairs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翻译者通常将建设在水边的楼翻译为tower,如鹳雀楼、岳阳楼等,针对现阶段叫法较为独特的楼则多数喜欢翻译为pavilion,其含义为华美的建筑,因此在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内容,注重翻译与意象相结合,以保证内容合理。
例如龚景浩翻译“少年听雨歌楼上”,译为“I listened to the rain in sing -song girl’s boudoir”,其中boudoir翻译为“闺房”更贴合当时听雨的主题。
而“明月楼高休独倚”在翻译过程中则翻译为“A bright moon shining on a many storied building Do not stay up there alone”,在英文文字层面上翻译出登楼而生惆怅的情感,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与原诗句描绘的情景与情感内涵相契合,进而发挥出具体的文学内涵,表现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意义。[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文化意象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引起变化,因此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保证翻译与实际的风格、基调、审美等呈现出一致情况,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符合创作者的实际情感与思想,并且在对比过程中还应分析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提升整体的可译性,以促使翻译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文培红.跨越太平洋的诗缘——马克·本德尔中国民族民间文学译介述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15(02):245-257.
[2]宋俐娟.西方电影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5(01):391-392.
[3]张帆.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亏损的原因探析——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8,15(08):43-44+65.
[4]杨平.从符号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8,26(12):141-143.
作者简介:
杨燕翎,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 译介学;文学翻译;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13-0121-02
意象实际上是指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观照后产生的一种主体意识形象,其包含的内容较多,范围广泛,如触觉、视觉、听觉等,并结合个人的情趣进行表现,展现出独特的意象。我国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意象,如月、亭、花、江、梅等,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玫瑰、云雀、紫罗兰等也是常见的意象作品,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文化意象的功能较为独特,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译介学在我国属于新概念,诞生于近二十年的文化交融背景,利用文化的形态来进行跨语言的交流实践,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转化。
一、“ROSE”
传统上,“rose”一直翻译为玫瑰的意思,并且在最初阶段的汉语文化中并没有形成某些意象,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物体,如比喻较为泼辣的女性,在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某段描写尤三姐与探春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通过“又红又香,只是刺扎手”的玫瑰花进行表达,以促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并没有描写玫瑰的内容,多数为其他植物,如梅兰竹菊等,随着国外的玫瑰文学内容逐渐进入我国,促使我国也开始对玫瑰进行描写,现阶段多为描述女性,如“带刺的玫瑰”,常用来表达爱情。
随着全球化发展步伐加快,西方文化逐渐进入到我国,大量的欧美作品进入到我国,由此玫瑰一词逐渐高频率的出现,逐渐被中国读者所熟悉,并呈现出全新的象征意义,如热烈的爱情、忠贞、幸福等,并且中国广大的读者逐渐产生良好的形象意识,与读者产生良好的情感。同时rose也可以呈现出其他含义,如部分语意上还可以表述为蔷薇、月季等,但其与玫瑰的含义相差较为明显,此时就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来分析[1]。
例如,克里斯蒂娜·罗塞提(Christinao Rsette)在创作过程中书写了一首《歌:我最亲爱的》,部分原文为:“Song: My Dearest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 Drop’s, wet/And if thou wilt, forget……”徐志摩曾经对其进行翻译,转换为中文诗:“歌:我最亲爱的,我死了时候,最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须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其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诗人原有的意境进行创新,将文章的rose翻译为蔷薇,与传统的翻译玫瑰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受意象因素的影响,其文化的内涵逐渐渗透给诗人,促使其产生文化内涵,看到玫瑰产生热情、浓烈、甜美等,与本文的内容不相符,难以表达出一种凄凉婉转的情感,如诗人由于外界的因素不能与恋人在一起,又难以忘记,进而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可以表达情感的蔷薇,展现出更为和谐的因素,优化其整体色彩性。
但也存在恰恰相反的情况,如著名的作者彭斯(Burns)那首著名的My Love Is a Red Rose,我国大多数文学家进行翻译,均翻译为《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从未有人将其翻译成蔷薇,主要的原因在于蔷薇自身的含义较为浅淡,难以表达出自身的浓厚色彩,进而选择玫瑰[2]。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James Stephens的The Rose in the Wind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为蔷薇,如郭沫若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风中蔷薇花》,部分原文内容为“Dip and swing/lift and sway/dream a life /in a dream,away/Like a dream/in a sleep/is the rose/in the wind”,将其翻译为“颤颤巍巍,颉之颃之,睡梦生涯,抑之扬之,梦中之梦,风中之花,蔷薇颠倒,睡梦生涯”。在翻译中以传统的《诗经》方式进行翻译,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并利用其形式来表达出一种意境,整首诗呈现出空灵飘逸,其中的rose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为风中的蔷薇,促使意境更加狂野。
二、杜鹃
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杜鹃常常用来比喻凄惨,用来描写伤感内容。例如,利用杜鹃的声音比喻凄惨的“不归”,但其多数为浓郁的民族色彩,国外则没有该类意向。在文化译介中,由于该因素产生的影响,造成其因素的内容较为明显,如国内的杜鹃多为负面的形象,象征着婉转、哀怨,将其翻译为cuckoo则表达在原有的意义上失去色彩,古典中最为常见,如“杜鹃啼血”“化作杜鹃带血归”“花落子规啼”等,但相对于英语cuckoo来说,则是表达一种欢快的氛围,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如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孤独的割麦女》中就曾写道:“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 bird”,意思是杜鹃有婉转的歌喉,可以在春日尽情地啼叫,表达的意思较为正面。
大多数学者在创作过程中多以正面的观点为主,如将杜鹃比作“快乐的新客blithe the new-comer”,也称为幸福的鸟,与汉语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但通常情况下我国多数翻译者将杜鹃翻译为cuckoo,难以体现其特点[3]。 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应保证符合实际的情景,展现出一定的象征色彩。例如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Wang ti,in spring, returns as a nightjar”,在进行翻译时,将杜鹃翻译为nightjar,实际上该类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将其翻译为当地不同的鸟类,代表当地一种独有的夜鹰,叫声与众不同,与我国的杜鹃鸟存在差别,因而从文化意向的角度分析语义差别较为明显,造成意象扭曲情况,内涵不明显,造成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文化差异代表的意义不同,进而为了保证寓意只能选择不同的鸟类。
三、楼
楼,在我国的汉语文化中蕴含的意思较多,并且应用也最为频繁,意象较为独特,如在唐诗宋词中存在大量的内容,上至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下至风尘女子、闺中少妇均运用楼创作,感叹国家兴亡、抒发自身的情感,展现出独特的意象。
例如“落日楼台一笛风”“红楼别夜勘惆怅”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實际上,楼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较为独特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构建出独特的场景,可以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境,表现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表达情感、表达国家、表达家乡等,但西方国家中,楼“Tower”这个词汇较为少见,甚至难以形成文化意象,只是单纯地进行词语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楼的翻译较为独特,并且不同的概念运用英语翻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可以翻译为“tower、chamber、lodge、pavilion、building、mansion、stairs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翻译者通常将建设在水边的楼翻译为tower,如鹳雀楼、岳阳楼等,针对现阶段叫法较为独特的楼则多数喜欢翻译为pavilion,其含义为华美的建筑,因此在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内容,注重翻译与意象相结合,以保证内容合理。
例如龚景浩翻译“少年听雨歌楼上”,译为“I listened to the rain in sing -song girl’s boudoir”,其中boudoir翻译为“闺房”更贴合当时听雨的主题。
而“明月楼高休独倚”在翻译过程中则翻译为“A bright moon shining on a many storied building Do not stay up there alone”,在英文文字层面上翻译出登楼而生惆怅的情感,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与原诗句描绘的情景与情感内涵相契合,进而发挥出具体的文学内涵,表现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意义。[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文化意象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引起变化,因此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保证翻译与实际的风格、基调、审美等呈现出一致情况,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符合创作者的实际情感与思想,并且在对比过程中还应分析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提升整体的可译性,以促使翻译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文培红.跨越太平洋的诗缘——马克·本德尔中国民族民间文学译介述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15(02):245-257.
[2]宋俐娟.西方电影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5(01):391-392.
[3]张帆.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亏损的原因探析——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8,15(08):43-44+65.
[4]杨平.从符号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8,26(12):141-143.
作者简介:
杨燕翎,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