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一个静谧的夜晚,用月光把自己灌醉,小秘密都趁机悄悄跑出来,我抱着一个梦沉入明天。
我是一棵树,出生在1918年的上海。我爱这浮沉的人世,也爱寂寞的自我,但我最爱的还是岁月里的人们。
一
种下我的是一对看上去很般配的年轻人。
她是名闻上海滩的盛家七小姐盛爱颐,他是谈吐儒雅的英文老师宋子文。梦一般的年纪,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青春爱情灿烂如星,可离别却总是猝不及防。
1923年,南方革命正如火如荼,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急需财政人才。在宋子文二姐宋庆龄的推荐下,孙中山力邀宋子文去广州,一封封电报催他动身。宋子文也认为南下是个人发展的极好机会,但他放不下盛爱颐,他想劝她一起赴广州,做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临行前,他找到了盛爱颐,在我洒下的树荫里,稚嫩的姑娘犹豫了,最终,她选择了逃避。
在他转身离去的刹那间,等待,让她的生命从那刻起开始苍老……七年过去了,她还是未能得偿所愿,他依旧是记忆中的翩翩少年郎,可不再是她心中的良人。她的生活在经受过打击后似乎步入了正轨,她嫁作人妇,躲在静好的时光里,看岁月老去,徒留一场遗世的安逸和静谧。可只有我知晓,她时常倚靠在我的身上,回忆那嬉笑怒骂皆是美好的年少时光。
再后来,我的成长亦没了她的陪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我从路过的书生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又用了几近一辈子的时光来体悟。
二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整个上海滩像阳光下的古墓。
我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端先,那个咬牙握拳立在我身边的先生。我看他写三幕剧,在窗前伴他与友人交谈。我还躲在墙后,偷看他徒手摘光。星星映在了他眼底,光却洒在了我的身上。后来的某天,风雨欲来,他一直在我身前徘徊,似乎连脚步都比寻常重了几分。我心下疑惑,不久亦已了然——枪炮声日夜不绝,淞沪会战,血战三月,上海沦陷!他离开了,我摇晃枝丫,他只道是我在告别。
和他再见已是四十年之后的菊月。那时我才知晓,他便是那位“戏里戏外皆传奇”的夏衍先生。我恍然,我开始拼命生长,只为能多看一眼报纸上他的文章。多年后的孟春,寒意伴着他的讣告冻住了我刚抽绿的新芽。我懂他的家国情怀,懂他的历经磨难而不悔,懂他,还有他那一代人。可他却并不明白,那年战火映红的天空下,我并非只是在和他告别,我还想对他说:“凄风苦雨让我挡着,你只管做你自己,头也不回地向着光亮走下去吧。”你只管去追你的理想,去实现你的抱负,用你的笔杆子撑起中国的脊梁。你不必担心害怕,也不用想着后退,因为你身后还有我,还有四万万同胞。
我始终在原地。
我们始终在原地。
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我看见熙熙攘攘的窄小巷弄弥漫着人间烟火气:穿着睡裙的小姑娘趴在电扇前,暑假作业只写了名字也不慌不忙;巷口的大爷大娘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不知谁家的电视仍在放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屋里插着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
我终于明白,这世界上并没有第二个国家,有上下数千年的纵深,五十六个民族的宽广;也没有第二个文明,可以历经风雨,百劫涅槃,生生不息。中国的故事永远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能在历史长河里被隨机分配到这几十上百年,亲眼见证中国的复兴之路,我实在是三生有幸。
我虽然只是一棵无法移动半步的树,但我的灵魂早已来到峰峦、河畔,见证着成长与蜕变。
大梦一场后便瞧见片片落叶,那是我梦中的悸动。
(指导老师:范学建)
我是一棵树,出生在1918年的上海。我爱这浮沉的人世,也爱寂寞的自我,但我最爱的还是岁月里的人们。
一
种下我的是一对看上去很般配的年轻人。
她是名闻上海滩的盛家七小姐盛爱颐,他是谈吐儒雅的英文老师宋子文。梦一般的年纪,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青春爱情灿烂如星,可离别却总是猝不及防。
1923年,南方革命正如火如荼,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急需财政人才。在宋子文二姐宋庆龄的推荐下,孙中山力邀宋子文去广州,一封封电报催他动身。宋子文也认为南下是个人发展的极好机会,但他放不下盛爱颐,他想劝她一起赴广州,做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临行前,他找到了盛爱颐,在我洒下的树荫里,稚嫩的姑娘犹豫了,最终,她选择了逃避。
在他转身离去的刹那间,等待,让她的生命从那刻起开始苍老……七年过去了,她还是未能得偿所愿,他依旧是记忆中的翩翩少年郎,可不再是她心中的良人。她的生活在经受过打击后似乎步入了正轨,她嫁作人妇,躲在静好的时光里,看岁月老去,徒留一场遗世的安逸和静谧。可只有我知晓,她时常倚靠在我的身上,回忆那嬉笑怒骂皆是美好的年少时光。
再后来,我的成长亦没了她的陪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我从路过的书生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又用了几近一辈子的时光来体悟。
二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整个上海滩像阳光下的古墓。
我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端先,那个咬牙握拳立在我身边的先生。我看他写三幕剧,在窗前伴他与友人交谈。我还躲在墙后,偷看他徒手摘光。星星映在了他眼底,光却洒在了我的身上。后来的某天,风雨欲来,他一直在我身前徘徊,似乎连脚步都比寻常重了几分。我心下疑惑,不久亦已了然——枪炮声日夜不绝,淞沪会战,血战三月,上海沦陷!他离开了,我摇晃枝丫,他只道是我在告别。
和他再见已是四十年之后的菊月。那时我才知晓,他便是那位“戏里戏外皆传奇”的夏衍先生。我恍然,我开始拼命生长,只为能多看一眼报纸上他的文章。多年后的孟春,寒意伴着他的讣告冻住了我刚抽绿的新芽。我懂他的家国情怀,懂他的历经磨难而不悔,懂他,还有他那一代人。可他却并不明白,那年战火映红的天空下,我并非只是在和他告别,我还想对他说:“凄风苦雨让我挡着,你只管做你自己,头也不回地向着光亮走下去吧。”你只管去追你的理想,去实现你的抱负,用你的笔杆子撑起中国的脊梁。你不必担心害怕,也不用想着后退,因为你身后还有我,还有四万万同胞。
我始终在原地。
我们始终在原地。
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我看见熙熙攘攘的窄小巷弄弥漫着人间烟火气:穿着睡裙的小姑娘趴在电扇前,暑假作业只写了名字也不慌不忙;巷口的大爷大娘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不知谁家的电视仍在放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屋里插着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
我终于明白,这世界上并没有第二个国家,有上下数千年的纵深,五十六个民族的宽广;也没有第二个文明,可以历经风雨,百劫涅槃,生生不息。中国的故事永远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能在历史长河里被隨机分配到这几十上百年,亲眼见证中国的复兴之路,我实在是三生有幸。
我虽然只是一棵无法移动半步的树,但我的灵魂早已来到峰峦、河畔,见证着成长与蜕变。
大梦一场后便瞧见片片落叶,那是我梦中的悸动。
(指导老师:范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