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怎样“以爱做管理”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志工人数近200万,捐助者超过千万,每年帮助的人超过2000万。这一系列庞大数据的背后,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怎样运作?
  慈济基金会创立者证严上人,曾经用“立体琉璃同心圆”来比喻慈济基金会的架构精神——圆是转动的球体,所有慈济志工不分前后、上下、高低。大家同在团队潜移默化的力量里,浸润自身,以团体之圆修自心之圆,辗转相教、彼此精进。
  如此,佛陀喻示的理想国“琉璃世界”就在眼前。
  那么,慈济这个“同心圆”到底在怎样转动?对管理者而言,又能吸收怎样的管理营养?《中外管理》特此对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进行了专访。
  “同心圆”组织的平等精神
  《中外管理》:以您的视角,会怎样描述这种同心圆组织的管理特征?比如:圆心、半径、圆周能怎样理解?
  何日生:同心圆其实指的是一种慈悲等观,是人人平等的理念。上与下是可以转过来的,它不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即使有资深志工,他回到自己的社区后,依然做一线服务。平等是慈济的一个最基本精神。
  “圆形”强调的是平等,同一条心,因此,圆形组织没有谁是核心、圆心的概念。核心是利他精神。
  例如:志工做服务的时候,为什么要穿制服?这就是在落实平等观。谁都不用炫耀衣服好,或者其他人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好。另外,我们从来也不会用董事长或其他任何头衔称呼,都是用师兄、师姐的尊称,也没有师弟或师妹的称呼。
  “以爱做管理”
  《中外管理》:您曾经说慈济基金会是“以爱做管理”,创造爱的场域,怎样理解“以爱做管理”?
  何日生:我们从关怀彼此开始,然后再去爱更多的人,让每一个来慈济的人,都有家的感觉。
  一个人在爱当中,创造性会特别强。一些管理理论说创造来自于竞争,但是我们的创造是来自于爱。
  比如:志工看到地震发生,基于爱护受难者的心,赶快去提供帮助,但发现灾区有没法生火之类的问题,于是志工出于爱,研发了便于加热的“香积饭”,冷开水浸泡50分钟后即可食用。而出于对环境的爱,志工在回收塑料瓶之后,也创造了把它们加工成毛毯的方法。
  其实慈济的医院、骨髓库等,都是因为爱而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为了竞争。
  “以爱做管理”是用爱人的态度,来激发我们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更好地来帮助更多的人。
  喜悦就是吸引力
  《中外管理》:慈济在全球有200万志工,您认为慈济的吸引力在哪里?
  何日生:慈济的精神围绕在爱和利他展开。“付出无所求,付出还要感恩”,这是慈济最重要的精神。每个人在做慈善时,都会得到很大的生命安定感和喜悦,这是很特别的感受。
  一些人以为赚钱了很快乐,享乐很快乐,但如果没有爱和利他,生命就很空。证严上人让你知道怎样在爱他人当中,得到生命的喜悦。
  打通的“爱的循环”
  《中外管理》:那么,怎样理解慈济所强调的“爱”?
  何日生:慈济有三种平等的爱:第一种平等爱,是“教富济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以平等心爱一切众生,而不论他们宗教、种族、文化、背景、肤色有什么不同。
  第二种平等爱,是“济贫教富”,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爱人。在教导富有的人济贫之后,证严上人提出还要“济贫教富”。贫者和富者是平等的,他们一样有付出及布施的可能。没有人永远是受助者,他也可以去当帮助他人的人,这是慈济所建立的“爱的循环”。
  第三种平等爱是“怨亲平等”,就是用爱回应仇恨。把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更进一步推展到如何对待仇视我们的人。
  1998年,印尼发生暴动,许多华人被印尼暴徒攻击杀害。但是证严上人那时却呼吁慈济志工不要逃离印尼,而应该用爱回应仇恨。1998年印尼排华暴动期间,慈济人在雅加达当地发放物资和药品给10万个以上的穷人和军警眷属。2002年更在雅加达最脏的红溪河开始进行慈善和医疗的工作。慈济人把整条长10多公里布满垃圾的红溪河整理干净,并且办义诊救治将近5万人。
  后来,即使当地最排华的村庄,在慈济华人志工到村里时,也都会给予热烈的欢迎。
  仇恨只能用爱来化解消弭。
  “以价值做领导”
  《中外管理》:慈济的爱,最终转化成了怎样的慈善形式?
  何日生:哈佛大学商学院说,证严上人是在以爱做管理,以价值做领导。
  那么,是什么价值呢?就是利他的价值。以利众生、利社会的价值观创造出志业。慈济人所推动的方面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统称为“四大志业”,都是围绕爱来开创的,而不是为了竞争,也不是为了利润。这不同于企业,这就是在以爱做管理。
  《中外管理》:慈济是怎样实现“以价值做领导”的?
  何日生:就是以利他的价值做领导。这么多志工来慈济做奉献,是因为相信这种利益他人的价值是他一生都要追寻的。比如:曾云姬师姐为什么要来慈济?因为她相信一种爱的价值,一种利益他人的价值观。
  这么多人接受证严上人的领导是为什么?她没有权,也没有利益,她也不给我们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让你感受到利他的价值是很喜悦的。
  相互启发“爱的人格”
  《中外管理》:以您的感受,成为慈济志工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
  何日生:要有爱的人格,所以你能够启发更多的人。一个资深志工要有爱的人格,就可以带领着其他志工继续去爱别人。用人格去启发另外一个人的爱的人格,被启发的人格又去影响更多的人。
  《中外管理》:“爱的场域”在这种爱的启发中形成?
  何日生:是的。从一个人爱的人格去启发另外一个人爱的人格,从你自身的慈悲去启发别人的慈悲,这才真正是一种爱的带领。不是给你利益,不是给你权位,是你爱人,爱到他感动,要跟着你去爱人,这个就是济贫教富了。   就慈济基金会而言,爱的人格是谁启发呢?是证严上人。证严上人充满着爱的能量,一开始时她曾经带领30个家庭主妇每天投5毛钱做慈善。这意味着一个月才15元,然后再去帮助他人。结果有人对证严上人说:“我一个月给你15元就好了。”上人说不要,“我要的是你每天投5毛钱,每天发善心,而不是一个月投15元,一个月才发一次善心”。这“不是募款,而是募心”。
  所以,以爱做管理,最重要还是要回到人格本身。爱不是一个方程式,而是要启发爱的人格。
  因此,慈济人非常重视“善行”。因为善行中,你会反省自己的内心,要去掉贪嗔痴,日后在生活中都会充满着善心,善行是慈善的根本。
  有的慈善组织是接受捐赠,然后请他人去执行,但慈济完全不同,每个志工都要直接参与善行。如果需要扛大米,不管他是身家千亿的大企业家,还是木匠,一样都要亲自搬。
  慈济的“慈善现代化”
  《中外管理》:乍一看慈济很传统,其实慈济的一些理念是超越传统的,而有更多“慈善现代化”的成分。比如:慈济基金会是超越宗教,超越政治的,这是怎么做到的?
  何日生:慈济志业基于的是爱的付出,所以不会去计较宗教、政治、人种等差别。慈济志工来自很多不同宗教,也包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慈济基金会在南非有上万名黑人志工,他们是基督教徒;在菲律宾有几万信仰天主教的志工;在印尼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志工。他们都不用放弃信仰,因为慈济的活动是基于爱的奉献。
  《中外管理》:慈济本会的志工黄秋良说过一句话:“舍小爱求大爱,就会有障碍。舍大爱就小爱,我不爱。大爱小爱我都爱,人生不会有障碍。”但是不少传统慈善理念乃至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对小爱是不关注的。那么慈济基金会在运行过程中,怎样处理志工大爱与小爱的关系?
  何日生:大爱是无所求的爱,是一个更清静的爱,里面没有杂质,没有烦恼。小爱当然很重要,志工先做好家里的事,才能够去为社会服务。可是你的爱心不能只关注你身边的人,或你喜欢的人,而要更大范围地去爱更多的人。
  慈悲与智慧是并行不悖的,大爱里包含着小爱,小爱要扩充成大爱。
  用爱的“气场”督促自律
  《中外管理》:人们提到管理时,都会想到制度问题,能不能说慈济不是在用制度进行管理?
  何日生:慈济有自己的制度,慈济“志业人”必须守十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抽烟、不吸毒、不嚼槟榔;七、不赌博、不投机取巧;八、孝顺父母、调和声色;九、遵守交通规则;十、不参与政治活动、示威游行。
  志工要把戒律守好,先管好自己,这个团队才会有组织,才能够完善。
  《中外管理》:慈济在戒律的维护上有什么制度?比如:是否有检查和惩罚?
  何日生:没有惩罚,以爱做管理怎么惩罚呢?而靠自律。如果违背了戒律,你会不好意思。你不做,大家都这样做;你有私,大家都无私。慈济会形成一种很特殊的爱的“气场”,督促志工自律。
  所以我们不是花时间去惩罚恶,而是花时间去扩大善。我们有一句话:“要消灭恶,方法不是打击恶,而是扩大善;要消灭贫,方法不是打击富,而是扩大爱。”
  “专业陪伴”背后的培训功夫
  《中外管理》:慈济的管理中,志工培训是非常突出的部分,那么慈济怎样培训自己的志工?
  何日生:培训要有智慧。通常慈济的培训是很多感人故事的分享,着重在激发志工的爱心上。另外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问题下,我们怎么去关怀也要培训。慈济志工都围绕“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经过长期的培训。
  比如:到病房里去怎么关心病人?如何表达?怎样不把病菌传给病人,也不被病人传染?环保方面也是,教志工如何做分类。慈济的培训是经验的传承,而不是一套规矩。
  “多元启动”慈善活动
  《中外管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慈济会怎样启动自己的慈善活动?
  何日生:慈济的启动不只是一种模式,我想应叫多元启动,不是一元启动。没有一个事情非得谁说了算才能开始做,而是实时地做、就近关怀。
  这次马航事件就是如此,没有刻意的规划,其实是看当时的缘分。马来西亚志工与马航本来就有一个互动,而马来西亚志工飞北京援助,北京的志工就会启动来关心他们和大陆乘客的家属。
  给企业慈善的建议
  《中外管理》:当前,很多中国企业在把一些慈善的理念注入企业管理,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何日生:首先,拥有无私的爱、清静无染的爱才会做得长久;然后从行善到善行,要通过善的行为来推动对内心贪嗔痴的反省,这是两个关键。慈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通过爱的启发,形成爱的场域。
  责任编辑:杨光
其他文献
论瓷砖的品质,山东淄博出产的并不比来自广东佛山的差。并且,许多广东陶瓷企业因为做瓷砖,还要乐此不疲地跑到淄博去进原料。  但是,一片同样质量的瓷砖,产地标上“广东佛山”可卖到百元以上,而冠以“山东淄博”的名头,身价就下跌至几十元。被视为低价砖、劣质砖的产地“怪圈”,一度让淄博这个原本拥有优质仿古瓷砖原料的陶瓷产区陷入尴尬,金狮王面临的同样也是这个困扰。  怎样才能破除这个产地“怪圈”,并从陶瓷行业
期刊
欢缪居然是希腊神话里被后人涂抹掉的职场女神,透过振动波的储存与神经元系统和其他人  的脑波链接,做了一次异时空的对话,把众人震惊得不轻。然而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消化这  件事,外面的世界已经大乱,智能机器人正入侵人类身份识别系统,又一场斗争将要展开……  被篡改的数据  “散!”熊翼的机械手一指,房间又开始上升……还没有升到地面,五人的可穿戴通讯设备同时亮灯,雷蕾的是戒指,白边的是袖口,楚汉的是
期刊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世界著名蓝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对蓝球的热爱有一种深深的情怀,生命、态度与体育融入在一起,造就了伟大的乔丹。  从不放弃、不找借口,是所有杰出运动员的共性。世界著名女子蹦床运动员、世界冠军黄汕珊的运动员时期,从不为失败找借口、从不放弃。每一次出现在赛场、出现在镜头前,即使面对失败,她都会以微笑面对。  “成绩固然重要,但心态更重要。对我来说,从不为每一场比赛输赢找
期刊
在我们谈论组织如何创新时,除了理性的架构机制,其实始终有另一股鲜活的力量在支撑创新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做出最勇敢的决策,最终让成功成为可能。它是什么?  马布里的“拧巴”  竞技体育,往往是将组织起伏、人生成败加以浓缩而感性呈现的最佳形式。这也是我屡次谈论体育赛事的原因。2013~2014的CBA联赛,在一个月前已随北京金隅男篮三年两冠而落幕。但是CBA当之无愧的最佳领袖,即我前年曾在卷首语里赞美过
期刊
嘉宾:  郑文龙 北京狂飙堂汽车运动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培峰 数字华夏(北京)品牌传播机构总经理  袁小芮 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CEO  宫文婷 数字华夏(北京)品牌传播机构副总经理  讨论企业:  北京狂飙堂汽车运动有限公司(狂飙堂汽车俱乐部)  主持人:  李 靖 《中外管理》杂志副主编  企业说法: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赛车迷,最早接触飘移之后就疯狂地爱上了这项运动,2004年4月辞去
期刊
马航事件,在一切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股力量却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慈善的力量。  3月8日,在马航失联事件爆发的第一天晚上,一个世界性慈善组织的身影出现在乘客家属集中的北京丽都饭店:来自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的志工,与北京的慈济志工在这里会合,共同“陪伴”乘客家属。  直到如今,乘客家属的身后,还依然有慈济志工的关怀和支持。而一些受创较深的家属,也已纳入慈济基金会的长期支持系统。  慈济基金会,这
期刊
不论是创办自己的企业,还是履职清华校企,不论是以董秘俱乐部为载体试图打破管理边界的半正式组织,还是“寻找白莲花”的红尘间打拼。奇遇汇成的人生,在“生”的层面上多出了那么一点意思,多出来的那么点意思,他把它称为“美感”,“王济武”的美感。  时光逝如东流水,清华学子回到清华校办企业,再与清华产生深度关联,这时,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已不再是24年前的求学青年。24年间的修
期刊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思想成就了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它在引入中国之后的落地遇到了极大挑战。因为西方管理思想建立在基督文化之上,离开此背景再谈杜拉克的管理思想恐怕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尚未认识到这一点,还在专心研习基于西方管理理念的技术细节。  在我看来,中国式管理的出路在于:回归到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管理上来。因为中国长期淫浸于儒道法的思想与传统之中,此背景下管理工作的本
期刊
2014年4月初,以色列众包地图服务商Waze的CEO兼联合创始人诺姆·巴丁(NoamBardin)向公众公开:在丧失了控制权后,Waze被投资人施压卖给了谷歌。  诺姆·巴丁说:如果我们能像Facebook、谷歌、甲骨文和微软的创始人一样控制公司,Waze或许至今仍在独立发展。  哈佛商学院诺姆·华瑟曼(Noam Wasser-man)教授在2006年发表于《美国管理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将此
期刊
随着各个行业的颠覆性创新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发现最要命的对手并非眼前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视野外,甚至是身后的替代者。于是,在中国企业中普遍滋生出一种组织恐慌或焦虑的现象。  那么,怎样看待组织恐慌或焦虑的现象?又该如何应对呢?  “下坡螺旋”怎样形成?  与其他任何焦虑、恐慌一样,组织焦虑或恐慌通常不是件好事。当我们处在焦虑情绪时,会有一种“战斗/逃跑”心态,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没有能力清晰地、战略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