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两点”,促“四基”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求异”,便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相对还不够成熟,如果一味地“放手”,就会使课堂失控,使教学变得杂乱无章。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呢?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两个“基本点”,促进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四种阅读基本能力的形成。
  一、抓“两点”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意识到,熟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先抓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而这就要做到两个“点”。
  1. 潜心研读,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原意。
  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和代表性,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作者的“初衷”,进入深层次的阅读欣赏。只有在理解了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三个儿子》一文,浅显易懂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百善孝为先。教学时,笔者问学生:“三个儿子,你喜欢哪一个?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选择了前两个儿子,他们认为前两个儿子都很厉害,会翻跟头,会唱歌。乍听之下,似乎也有道理。但如果对学生的这种观点加以肯定,就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让学生明白,虽然前两个儿子多才多艺,但在妈妈累的时候,他们应该出力帮妈妈一把,帮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孝心”根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
  可见,个性化閱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颇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
  2. 创新阅读,超越文本——绽放学生个性。
  (1)多元解读,张扬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出现个性化的理解是正常的,而且教师还应适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时,笔者问学生:“当你看到普罗米修斯受到如此非人的折磨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有的学生表示对普罗米修斯很同情,笔者就请他带上“同情、低沉”的语气读一读;有的学生则对他充满敬佩之情,于是笔者就请他带上“敬佩、高昂”的语气读一读。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2)放飞想象,升华情感。乐于想象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时,在教学徐霞客旅途艰苦而危险这个环节时,引导学生想象:徐霞客在途中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文本,进行大胆想象。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促“四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感受和理解文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文本的内涵,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 感受文本,触摸脉动——扣开阅读大门。
  阅读,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感受文本,这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形成最初的感知,才能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对文本心中有底,并对文本有一个自己的初步印象和初步感受。
  2.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教材中的优秀文本值得学生反复品味文中语言的味道,赏析语言运用的妙处,并化为自己的财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形成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文中的语言特色“比喻句”来教学。句子①:“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抓住“像狗一样”“爬”。句子②:“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抓住“落在万丈深渊”。句子③:“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抓住“打秋千”。句子④:“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抓住“滚水烫过”。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直奔语言品味的重点。
  3. 欣赏文本,心灵交流——领略文本魅力。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思维深度不够,欣赏、领悟文本较深层次的内涵,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限制,这就形成了教学难点。而要突破教学难点,就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说说是否赞同“爸爸”说的话?有的学生认为,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既好看,又有用。所以,做人像这些水果一样不是也很好吗?而这显然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于是,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许地山家庭状况发生巨大转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父亲为何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朴实的人。这样一来,就让学生理解了特殊时代下,文本的特殊魅力和价值。
  4. 评价文本,思想交锋——绽放独特精彩。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让学生说说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成吉思汗是一个冲动、鲁莽的人,居然把他的宠鹰给射死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最后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可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能读出文本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个性阅读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以尊重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个性化思想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认真抓好并落实两个“基本点”,促进学生四种阅读基本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瑞鹊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一线教师在面对“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时存在着一些疑惑,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应只是在新知教授环节结束后的“故事会”,它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要能凸显其在实现学生数学思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积极作用。本期话题围绕“数学文化”与“传统教学”的正确融
期刊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
期刊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在学校建设中,如果说政府部门建起的校园校舍,是满足办学硬件需求,奠下的是“建筑基石”;那么,校长确立的学校文化,则是办学的软件要求,奠下的是“文化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具长远意义,故有“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之谓也!  一、理念文化应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纲”,纲举则目张,它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他特别强调要在“做”中获得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文教师就是要将“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不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统编语文教材将具有共性的红色革命类文本集中安排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更有利于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持续式、浸润式的熏陶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不受阻碍地与革命传统作品对话?在与革命英雄人物对话时,学生该以怎样的姿态响应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号召?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中越发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体验,教师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新学会的知识点有效地融合到原有的学习结构中,进而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建立及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或学生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对道德底线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有局限性的。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对接同步课堂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动力,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或“仅靠图片、简单的课件”的传统简单教学模式。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
期刊
前不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我原定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但因为研讨会与民进中央常委会时间冲突,无法到现场,非常遗憾。但是,因为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小及宋继东校长的特殊情缘,还是忍不住为他写点文字。  我认识宋继东校长有6年多的时间了,每一年都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每一年都有两次以上走进他的校园,每一年都要与他深度交流。在我看來,他的确是一位怀揣教育理想,充满教育激情,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大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为落实语文要素,设计的问题应分别从培养学生检索、理解、评鉴、质疑、创新等能力出发,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辨、评、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以问题驱动,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为例展开论述。  一、以学生为主,扣“问”梳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
期刊
对于以英美体系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媒体上有很多文章,总体上,我们在“自负”和“自卑”的两个极端摇摆。特别是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往往带着个人的主观情绪,根据片面的资料做一些“自以为”的解读。万维钢的《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关于美国教育的《我们“羡慕”的美国教育,到底是美国哪个阶层的教育》一文,我看过多遍。这篇文章给我们认识美国教育提供了一些新角度,但还是存在一些偏颇。  为了进一步客观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