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求异”,便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相对还不够成熟,如果一味地“放手”,就会使课堂失控,使教学变得杂乱无章。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呢?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两个“基本点”,促进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四种阅读基本能力的形成。
一、抓“两点”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意识到,熟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先抓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而这就要做到两个“点”。
1. 潜心研读,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原意。
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和代表性,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作者的“初衷”,进入深层次的阅读欣赏。只有在理解了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三个儿子》一文,浅显易懂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百善孝为先。教学时,笔者问学生:“三个儿子,你喜欢哪一个?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选择了前两个儿子,他们认为前两个儿子都很厉害,会翻跟头,会唱歌。乍听之下,似乎也有道理。但如果对学生的这种观点加以肯定,就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让学生明白,虽然前两个儿子多才多艺,但在妈妈累的时候,他们应该出力帮妈妈一把,帮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孝心”根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
可见,个性化閱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颇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
2. 创新阅读,超越文本——绽放学生个性。
(1)多元解读,张扬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出现个性化的理解是正常的,而且教师还应适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时,笔者问学生:“当你看到普罗米修斯受到如此非人的折磨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有的学生表示对普罗米修斯很同情,笔者就请他带上“同情、低沉”的语气读一读;有的学生则对他充满敬佩之情,于是笔者就请他带上“敬佩、高昂”的语气读一读。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2)放飞想象,升华情感。乐于想象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时,在教学徐霞客旅途艰苦而危险这个环节时,引导学生想象:徐霞客在途中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文本,进行大胆想象。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促“四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感受和理解文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文本的内涵,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 感受文本,触摸脉动——扣开阅读大门。
阅读,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感受文本,这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形成最初的感知,才能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对文本心中有底,并对文本有一个自己的初步印象和初步感受。
2.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教材中的优秀文本值得学生反复品味文中语言的味道,赏析语言运用的妙处,并化为自己的财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形成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文中的语言特色“比喻句”来教学。句子①:“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抓住“像狗一样”“爬”。句子②:“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抓住“落在万丈深渊”。句子③:“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抓住“打秋千”。句子④:“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抓住“滚水烫过”。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直奔语言品味的重点。
3. 欣赏文本,心灵交流——领略文本魅力。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思维深度不够,欣赏、领悟文本较深层次的内涵,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限制,这就形成了教学难点。而要突破教学难点,就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说说是否赞同“爸爸”说的话?有的学生认为,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既好看,又有用。所以,做人像这些水果一样不是也很好吗?而这显然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于是,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许地山家庭状况发生巨大转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父亲为何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朴实的人。这样一来,就让学生理解了特殊时代下,文本的特殊魅力和价值。
4. 评价文本,思想交锋——绽放独特精彩。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让学生说说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成吉思汗是一个冲动、鲁莽的人,居然把他的宠鹰给射死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最后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可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能读出文本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个性阅读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以尊重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个性化思想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认真抓好并落实两个“基本点”,促进学生四种阅读基本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瑞鹊小学)
一、抓“两点”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意识到,熟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先抓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而这就要做到两个“点”。
1. 潜心研读,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原意。
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和代表性,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作者的“初衷”,进入深层次的阅读欣赏。只有在理解了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三个儿子》一文,浅显易懂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百善孝为先。教学时,笔者问学生:“三个儿子,你喜欢哪一个?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选择了前两个儿子,他们认为前两个儿子都很厉害,会翻跟头,会唱歌。乍听之下,似乎也有道理。但如果对学生的这种观点加以肯定,就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句,让学生明白,虽然前两个儿子多才多艺,但在妈妈累的时候,他们应该出力帮妈妈一把,帮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孝心”根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
可见,个性化閱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颇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
2. 创新阅读,超越文本——绽放学生个性。
(1)多元解读,张扬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出现个性化的理解是正常的,而且教师还应适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时,笔者问学生:“当你看到普罗米修斯受到如此非人的折磨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有的学生表示对普罗米修斯很同情,笔者就请他带上“同情、低沉”的语气读一读;有的学生则对他充满敬佩之情,于是笔者就请他带上“敬佩、高昂”的语气读一读。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2)放飞想象,升华情感。乐于想象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时,在教学徐霞客旅途艰苦而危险这个环节时,引导学生想象:徐霞客在途中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文本,进行大胆想象。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促“四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感受和理解文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文本的内涵,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 感受文本,触摸脉动——扣开阅读大门。
阅读,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感受文本,这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形成最初的感知,才能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对文本心中有底,并对文本有一个自己的初步印象和初步感受。
2.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教材中的优秀文本值得学生反复品味文中语言的味道,赏析语言运用的妙处,并化为自己的财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形成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文中的语言特色“比喻句”来教学。句子①:“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抓住“像狗一样”“爬”。句子②:“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抓住“落在万丈深渊”。句子③:“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抓住“打秋千”。句子④:“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抓住“滚水烫过”。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直奔语言品味的重点。
3. 欣赏文本,心灵交流——领略文本魅力。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思维深度不够,欣赏、领悟文本较深层次的内涵,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限制,这就形成了教学难点。而要突破教学难点,就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说说是否赞同“爸爸”说的话?有的学生认为,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既好看,又有用。所以,做人像这些水果一样不是也很好吗?而这显然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于是,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许地山家庭状况发生巨大转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父亲为何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朴实的人。这样一来,就让学生理解了特殊时代下,文本的特殊魅力和价值。
4. 评价文本,思想交锋——绽放独特精彩。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让学生说说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成吉思汗是一个冲动、鲁莽的人,居然把他的宠鹰给射死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最后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可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能读出文本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个性阅读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以尊重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个性化思想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认真抓好并落实两个“基本点”,促进学生四种阅读基本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瑞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