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着重从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索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要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整合信息、组织指导的能力等;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理论证明,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主要靠两类化学神经递质:一类是兴奋性的递质,另一类是具有阻断性的化学递质。当来自外部的信息与人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反之则使人的思维抑制、阻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由此可见,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因此,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驰;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唯此,才能孕育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3.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看作有想法、有个性的人,那学生一定会变得很出色。因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更多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然而很多教师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整堂课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任何教师亲历亲为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于是出现了教师以“牧羊人”身份走进课堂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通分”一节时,在事先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所设计的问题:想一想,比较3/4与5/6的大小可有哪些方法?结果所呈现出的思考策略多样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的个性经验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激发了创新思维,学会了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4.1课内操作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教师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例: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在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锐角、直角等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试说并讨论拼摆理由与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2课外实践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及能力应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平常在学习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创办“数学小报”,让学生以小报的形式把喜爱的数学家、数学题、智力题等集中到一起,在同学间相互传阅;开展数学文艺会,演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文艺节目;配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农村、工厂、建筑工地进行实地测量;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去访问,了解产量增长的数字,学习平均日产量和平均亩产量的计算办法;到商店参观,了解营业员怎样使用计算工具,怎样计算;请科技人员介绍数学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总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探究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激活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让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上自由飞扬。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索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要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整合信息、组织指导的能力等;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理论证明,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主要靠两类化学神经递质:一类是兴奋性的递质,另一类是具有阻断性的化学递质。当来自外部的信息与人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反之则使人的思维抑制、阻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由此可见,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因此,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驰;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唯此,才能孕育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3.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看作有想法、有个性的人,那学生一定会变得很出色。因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更多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然而很多教师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整堂课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任何教师亲历亲为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于是出现了教师以“牧羊人”身份走进课堂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通分”一节时,在事先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所设计的问题:想一想,比较3/4与5/6的大小可有哪些方法?结果所呈现出的思考策略多样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的个性经验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激发了创新思维,学会了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4.1课内操作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教师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例: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在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锐角、直角等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试说并讨论拼摆理由与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2课外实践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及能力应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平常在学习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创办“数学小报”,让学生以小报的形式把喜爱的数学家、数学题、智力题等集中到一起,在同学间相互传阅;开展数学文艺会,演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文艺节目;配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农村、工厂、建筑工地进行实地测量;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去访问,了解产量增长的数字,学习平均日产量和平均亩产量的计算办法;到商店参观,了解营业员怎样使用计算工具,怎样计算;请科技人员介绍数学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总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探究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激活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让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上自由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