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下庄矿田某铀矿床北北东向构造的主要地质特征,在前人对该矿床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矿井生产以来的原始资料、工作经验,做了详细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深化认识,论述了矿床北北东向构造的矿化特征,同时根据其矿化特征提出了生产探矿的新思路,并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下庄矿田 某铀矿床 "交点"型铀矿床 成矿特征 生产探矿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64-1
1矿床成矿特征
该矿床内近东西向辉绿岩脉为主要成矿围岩,北北东向构造发育强烈,该组构造与辉绿岩脉相交部位成矿较好,以下简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1)矿体规模、产状:走向355°~20°,倾向北西,局部南东,倾角多在70°~85°,倾斜矿体。该组构造多与辉绿岩反接,单条规模不大,最长者如25、26号带,该区域辉绿岩膨胀,矿带与南北两组辉绿岩反接后,单条长度在40~50m,厚度在0.2~1.5m,最厚2m。最短者如34、35号带,该区域,辉绿岩脉明显收缩,单条长度约20m,厚度在0.1~0.2m,该组构造的矿体均为复杂的中小型矿体。
(2)充填物成份:主要为硅化花岗岩、蚀变辉绿岩、各色石英、方解石脉等。
(3)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4)矿化特点:矿化在走向及倾向上都很不连续,常出现尖灭、再现等现象,矿化在走向及倾向上的延伸长度多在1~3m间,构造收缩、膨胀、分支结构处或辉绿岩、花岗岩、构造相交处为矿化的有利富集区域。矿体多呈短脉状、细脉状和团块状等,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葡萄状、肾状等极富矿化现象(见图1)。猪肝色微晶石英、黑色微晶石英及胶状黄铁矿、紫黑色萤石等为铀矿化的主要特征,沥青铀矿与各色微晶石英、方解石、萤石、黄铁矿、赤铁矿等共生。
2提出生产探矿的新思路
该生产工区以往生产探矿一直沿用原核工业部颁发的铀矿山生产探矿规程进行探矿,由于该矿床北北东向充填型成矿矿体的矿化特殊性,此种探矿手段及网度难以对其准确控制。本文参考中核抚州金安公司的生产探矿方案,并结合该矿床实际提出生产探矿新思路,并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
2.1生产探矿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开拓大巷是开拓在近东西向的辉绿岩脉内,故在本区域基本穿过北北东向构造,遇可采矿体时可直接施工沿脉,无需考虑平面的穿脉探矿手段和间距。同时,该类型矿体由于其规模小、形态复杂、矿化现象特殊,属第五勘探类型矿床,若依据表1中的小规模、复杂型矿体的探矿方式,阶段间矿化情况难以准确控制,也难以提升其储量级别。故阶段间探矿可采取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以5~10×5~10的网度布置坑内钻。首先施工沿脉揭露主要成矿构造,针对其相邻的平行构造,在沿脉两壁以10米网度布置钻探,控制矿化易富集的构造收缩膨胀或有分支结构等处,然后根据探矿效果再行考虑加密至5米的网度或直接施工穿脉控制。
2.2该生产探矿方法的优势
2.2.1可提高矿体控制程度
由于北北东向充填型矿体一般规模较小,辉绿岩内成矿构造长度基本在20~40m,且形态复杂,常有分支结构,经常出现尖灭再现,膨胀收缩等现象。其矿化类型主要为沥青铀矿,其走向和倾向上矿化都极不连续,厚度多在1cm~20cm,走向与倾向长度多在10cm~50cm,无论常规钻探还是坑探工程均难以完全控制矿体。因此,选择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用5~10×5~10的网度布置坑内钻,充分发挥钻探的工期短、费用低的优势,加大探矿密度,可提高矿块控制程度,提升探矿的可靠程度,为回采过程中不丢矿或有选择性的放弃无矿化区域提供依据。
2.2.2可简化采场构成要素
该类矿体走向长度一般等于或小于辉绿岩脉宽度,多在20~40 m之间,厚度多在0.2~1m之间,采场面积较小,一般在40~60m2;且该类矿体大多围岩稳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其矿石多为沥青铀矿,品位高、矿石量少,其废石量足够充填采场,甚至要大量出渣,因此无需像常规充填采矿方法一样施工充填井、充填硐室等,简化了采场构成要素。
2.2.3可缩短生产探矿周期
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钻探机动灵活、工期短的优势,能大大减少探矿工程投入和缩短施工时间。
2.2.4可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和施工過程中的管理难度
采用该生产探矿方法减少了探矿天井及副穿的施工,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难度,尤其是天井施工中的通风管理,顶板、边帮管理;同时大大减少了工程费、材料费、管理费等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翁源县某铀矿床普查地质报告.
[2]广东省翁源县某铀矿床26、31、32号带详查地质报告.
[3]铀矿山生产技术规程.
[关键词]下庄矿田 某铀矿床 "交点"型铀矿床 成矿特征 生产探矿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64-1
1矿床成矿特征
该矿床内近东西向辉绿岩脉为主要成矿围岩,北北东向构造发育强烈,该组构造与辉绿岩脉相交部位成矿较好,以下简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1)矿体规模、产状:走向355°~20°,倾向北西,局部南东,倾角多在70°~85°,倾斜矿体。该组构造多与辉绿岩反接,单条规模不大,最长者如25、26号带,该区域辉绿岩膨胀,矿带与南北两组辉绿岩反接后,单条长度在40~50m,厚度在0.2~1.5m,最厚2m。最短者如34、35号带,该区域,辉绿岩脉明显收缩,单条长度约20m,厚度在0.1~0.2m,该组构造的矿体均为复杂的中小型矿体。
(2)充填物成份:主要为硅化花岗岩、蚀变辉绿岩、各色石英、方解石脉等。
(3)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4)矿化特点:矿化在走向及倾向上都很不连续,常出现尖灭、再现等现象,矿化在走向及倾向上的延伸长度多在1~3m间,构造收缩、膨胀、分支结构处或辉绿岩、花岗岩、构造相交处为矿化的有利富集区域。矿体多呈短脉状、细脉状和团块状等,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葡萄状、肾状等极富矿化现象(见图1)。猪肝色微晶石英、黑色微晶石英及胶状黄铁矿、紫黑色萤石等为铀矿化的主要特征,沥青铀矿与各色微晶石英、方解石、萤石、黄铁矿、赤铁矿等共生。
2提出生产探矿的新思路
该生产工区以往生产探矿一直沿用原核工业部颁发的铀矿山生产探矿规程进行探矿,由于该矿床北北东向充填型成矿矿体的矿化特殊性,此种探矿手段及网度难以对其准确控制。本文参考中核抚州金安公司的生产探矿方案,并结合该矿床实际提出生产探矿新思路,并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
2.1生产探矿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开拓大巷是开拓在近东西向的辉绿岩脉内,故在本区域基本穿过北北东向构造,遇可采矿体时可直接施工沿脉,无需考虑平面的穿脉探矿手段和间距。同时,该类型矿体由于其规模小、形态复杂、矿化现象特殊,属第五勘探类型矿床,若依据表1中的小规模、复杂型矿体的探矿方式,阶段间矿化情况难以准确控制,也难以提升其储量级别。故阶段间探矿可采取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以5~10×5~10的网度布置坑内钻。首先施工沿脉揭露主要成矿构造,针对其相邻的平行构造,在沿脉两壁以10米网度布置钻探,控制矿化易富集的构造收缩膨胀或有分支结构等处,然后根据探矿效果再行考虑加密至5米的网度或直接施工穿脉控制。
2.2该生产探矿方法的优势
2.2.1可提高矿体控制程度
由于北北东向充填型矿体一般规模较小,辉绿岩内成矿构造长度基本在20~40m,且形态复杂,常有分支结构,经常出现尖灭再现,膨胀收缩等现象。其矿化类型主要为沥青铀矿,其走向和倾向上矿化都极不连续,厚度多在1cm~20cm,走向与倾向长度多在10cm~50cm,无论常规钻探还是坑探工程均难以完全控制矿体。因此,选择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用5~10×5~10的网度布置坑内钻,充分发挥钻探的工期短、费用低的优势,加大探矿密度,可提高矿块控制程度,提升探矿的可靠程度,为回采过程中不丢矿或有选择性的放弃无矿化区域提供依据。
2.2.2可简化采场构成要素
该类矿体走向长度一般等于或小于辉绿岩脉宽度,多在20~40 m之间,厚度多在0.2~1m之间,采场面积较小,一般在40~60m2;且该类矿体大多围岩稳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其矿石多为沥青铀矿,品位高、矿石量少,其废石量足够充填采场,甚至要大量出渣,因此无需像常规充填采矿方法一样施工充填井、充填硐室等,简化了采场构成要素。
2.2.3可缩短生产探矿周期
以钻代坑的探矿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钻探机动灵活、工期短的优势,能大大减少探矿工程投入和缩短施工时间。
2.2.4可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和施工過程中的管理难度
采用该生产探矿方法减少了探矿天井及副穿的施工,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难度,尤其是天井施工中的通风管理,顶板、边帮管理;同时大大减少了工程费、材料费、管理费等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翁源县某铀矿床普查地质报告.
[2]广东省翁源县某铀矿床26、31、32号带详查地质报告.
[3]铀矿山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