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要想使这种文化得到提高,写作课既不能作为诸学科中一门孤立的学科来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一个唯一领域来教。那么。我们如何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需求,让学生产生创作冲动呢?
  
  一、作文命题贴近学生情感,才有真话作文
  
  时常有学生对我说。自己写作文。面对那“硬邦邦”的题目。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些什么。一味照搬或仿造别人的东西(总是爸爸妈妈风雨中接我放学。老师带病上课。同学捡到钱包归还失主)。久而久之就使得这些事例失去了它最初的鲜活。变得陈旧老套。其实生活是个大宝藏,只要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就会从生活中撷取生动的素材。唤醒学生的作文潜能必须从改变命题开始。强化生活意识,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用贴近学生情感的作文命题,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境地,从而使他们渐渐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
  1 让学生写周记,亮出真实的自己。要求周记中的内容要努力做到“真”。即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写自己最想写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周记不限题目,不定文体。开拓学生写作空间。老师要认真批阅,架起沟通的桥梁。进行面对面“接触”和指导。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动力,让他们在文章中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亮出真实的自己。
  2 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形成兴趣的提升。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质量较差,导致写作状态沉闷。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切入他们的兴趣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启发学生联系社会、人生,作积极的理性的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对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要帮助学生作些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代感、社会感,让鲜活的生活成为创作的厚实素材。
  
  二、课外阅读,资源共享,才能“共同致富”
  
  不少学生因为素材匮乏,在写作时会举出一些意义不大又牵强附会的事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既要从生活中又要从阅读的作品中撷取好的写作素材。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充分发挥我校网络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让学生轮流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全班一周下来就会有几十条。可以是古今中外已被公认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的精彩段落。可以是时事新闻、名人轶事。也可以是历史典故、社会焦点、科学发现等等,再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打印成小册子。日积月累,资源库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三、作文如做人,陶冶情操。激发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曾经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选出班内一篇优秀作品。请同学们评论并找出不足的地方,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本来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却成了众人攻击的“对象”。小作者在这一片声讨中低下头哭了。期待着能得到赞赏、肯定。哪知道却成了自己的“批斗会”,孩子的写作热情和习作信心,全被扼杀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为此。我们经常上作文欣赏课。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录音,学生可反复试讲、检验自我更正。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品评。并打印出来。贴在“优秀作文展示台”上,这样对学生的文章是一种赞赏和激励,他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会争取写得更好,写作兴趣更是空前高涨。通过作文赏析课。学生就会感悟到。作文即做人。写出真实的作文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可见作文评改课评的不再仅仅是作文,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对人真正的关怀与正确的评价。使作文课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关怀的一种生命的交流与沟通。
其他文献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以贾府为代表的人物
期刊
传统的教学常规。多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千辛万苦,却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在本质上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学生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对教师的批注则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  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期刊
随着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走进课堂,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在众多的评价方式中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口头评语的特点更直接地反映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自身角色的转变。  凡是喜欢看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台好戏,它的台词也一定是生动恰当的。否则戏的思想性再好。也难以吸引观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之后,就好比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教师课堂口
期刊
摘要 “文本细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本细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中多次写到了“忙”,细读这些“忙”,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谨小慎微、八面玲珑、平易随和等不同人生跃然纸上。  关键词 文本细读《林黛玉见贾府》“忙”    文本细读(CIose readinq),来源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一个主张。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
期刊
日前,我作了一个专项调查,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了解的有关名著知识,多是通过电视媒体的形式获得,而真正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引领学生打开名著义不容辞。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首先,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
期刊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转述”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这些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读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的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
期刊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奥地利)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题目“严重的时刻”表明生命流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命运凝聚状态即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个体生命生存情境。本诗围绕生存情境。特选四个“严重的时刻”
期刊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谈到人
期刊
《姊妹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抒情名篇。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其精妙绝伦的比喻。细味此诗。其妙处在于:  一、妙在新奇独特。诗歌题目叫做“姊妹港”,初读以为是一个港口,仔细玩味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姊妹港”是比喻少女两只清澈明净的眼睛。自古及今。关于眼睛的比喻不可胜数:“心灵的窗户”、“宝石”、“寒星”、“自水银里养着的一丸黑水银”。但郑愁予的“姊妹港”可谓别具一格:“你有一湾小小的水域,生薄雾于水
期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鸸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春景》  这首词的大意是:  春天来了,黑色的燕子啄来新泥,忙筑新巢;满树的梨花碎成一片片细白。引来清明。湿润而柔软的绿苔零零散散,愈显慵懒。三四点已是娇媚无限:一两只黄鹂在翠柳间婉转啼鸣。呼朋引伴,求偶育雏。飞絮在明媚的春光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