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作为公共墓地的公墓,在记录死亡,见证生命的同时,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刻画了生命进化的时间以及由之而生的亘古常新的生命意义,承担着延续城市里生者与逝者精神家园的重任。公墓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谐”、“创新”、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本文就“和谐”是公墓建设之本,“创新”是公墓建设之墓,“土地”是公墓建设之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64-1.5
公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出发,使公墓建设与发展相协调,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只有把握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和諧”、“创新”、“土地”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适应殡葬改革应运而生的公墓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欧几里德违背人民的意愿,人民也会推翻它的。”
一、公墓建设之魂——“土地”
公墓作为人类安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限制其发展速度应得到社会的共识。但是公墓不是商场,也不是工厂,它不能随便歇业和倒闭,它与生具有的长效性,决定了只有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公墓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们知道,公墓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截止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50万人,年均死亡率为6.51‰,年死亡人数不少于90万人,其中5/8为土葬,3/8为火葬,年耗资100多亿元,耗林木100多万立方米,按土葬人均占地5平方米、火葬人均占地2平方米计算,每年用于殡葬用地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与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国土面积仅61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20年内,中国殡葬所占土地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家的国土面积,这还没算由于人口基数的增大而使死亡人数相应增加的那部分。长此以往,几十年、数百年后,山清水秀的广大农村和城市中处处出现坟墓云集、碑冢错落时,我们的子孙将发现他们行将“死无葬身之地”或将与我们——即他们的祖先争抢“安息之所”,若此我们还怎能在地下“安息长眠”呢?
二、“创新”是公墓建设之墓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史上的墓葬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皇帝墓,专称为“陵”,有一套特殊的制度。二是达官贵族墓,历代王侯对这部分人的墓,在坟丘高低、坟墓大小、附属物的繁简等方面都作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三是宗族墓地,即以姓氏设置的墓地,只埋葬本性本族的死亡者。四是义地,即俗称的乱葬岗,埋葬无家可归的死亡者。我们现时期兴建的墓地,起源于19世纪的上海,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公墓应运而生。公墓作为一种殡葬服务设施,它的重点工作任务有两项是为死亡居民提供安葬场所,承担殡葬改革的职能。鉴于此,公墓在服务人民、服务殡葬改革的同时,创新管理、服务社会至关重要。在创新与服务管理上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服务的规范性、方式性、技巧性、灵活性以及知识性、技能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公墓要做好服务,必须要在规范的服务流程之中,将员工的良好服务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规范的业务流程能使公墓服务有章可循,而员工的素质修养,则可以使服务亲情化、个性化,让丧家都能在规范服务中获得最适合最满意的个性化消费。其次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还体现在售穴服务中,销售过程中的服务能力,直接左右着一个“效”字,要使丧家满意,丧家需要消费“效果”,要使公墓发展,公墓需要销售“效果”,良好的服务效能、可观的经济效益,创新管理与服务是成正比的。
创新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必然是发展的个性化与永恒性。英国是近代实行火葬较早的国家,在英国舍凯先利殡仪馆内,为了弘扬服务无止境的创新工作理念,不间断地为丧家推出纪念花圈、纪念树、纪念墙、纪念椅、纪念册与纪念卡等不同的缅怀形式。正如国内的树葬、草坪葬、海葬、网上祭祀、微机管理墓园、电子触摸屏导服、为回报社会而举行的各类公益活动等等。面对时代的发展步伐,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新管理与服务理念,必将成为今后公墓发展的亮点与特色。
三、把握“和谐”这个要素是公墓建设之本
所谓“和谐”,体现在公墓建设上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满足时代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努力实践一个“善”字,即与人为善,与自然生态环境为善。这里既有服务完善的问题,又有经营管理完善的问题;既有对外的问题又有对内的问题。所谓对外,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创造力,要做到这两点,就要优化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展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的覆盖面,让群众拥护你的改革措施与改革成果。所谓对内就需要我们优化管理结构,优化服务结构,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墓园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应关注的就是一个“美”字,可以说美依托公墓建设与发展的始终,一事规划美,要按规划设计蓝图去建,规划一旦确定,就不宜变更。二是建设美。就具体项目而言,在充分考虑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同时,应广泛的学习与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吸纳众园之长补己之短。在强调了美得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和谐公墓建设容易步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绿化不绿化无所谓。墓地的功能不仅是埋葬骨灰,还有观赏和研究墓文化的作用。我省的公墓绝大部分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特别是建在公路旁的个案,看起来更不雅观。
误区二,墓碑单一,艺术性差。墓碑的造型就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目前我省公墓碑种单一,白化现象、黑化现象均较突出,地区间趋同心理严重,个性化如冰山一角,尚未浮出海面。纵观国内外墓葬习俗,也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例如,德国人就很注重墓碑的含义,让墓碑内容贴近逝者的爱好与希望。在德国柏林的一个墓地内:一本书,一个十字架、花草丛中很小的一个铜牌、石头的自然状;卧式、立式、平放式;黑色、白色、深浅灰色、深浅咖啡色、褚红色等等。
误区三,经营即售穴。如果把公墓的服务仅仅看作为简单的穴位销售与个别例行公事式的墓穴维护是远远不够的,公墓的经营应注重广泛性与延伸性服务的发掘。例如休闲餐、购物、聚谈、交通等等,在美国,提款机就装在了墓碑上。位于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位千万富翁牧场主李德斯先生立下遗嘱:规定每周儿孙每人来墓前取一次钱,数目不超过300美元,过期不取,此周钱款作废。由此可见经营过程中的和谐发展延伸服务、个性化服务在未来公墓经济活动中将彰显巨大的作用。
总之,公墓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谐”、“创新”、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我们只有把握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和谐”、“创新”、“土地”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适应殡葬改革应运而生的公墓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欧几里德违背人民的意愿,人民也会推翻它的。”
【作者简介】汪凯:男,辽宁瓦房店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墓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64-1.5
公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出发,使公墓建设与发展相协调,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只有把握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和諧”、“创新”、“土地”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适应殡葬改革应运而生的公墓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欧几里德违背人民的意愿,人民也会推翻它的。”
一、公墓建设之魂——“土地”
公墓作为人类安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限制其发展速度应得到社会的共识。但是公墓不是商场,也不是工厂,它不能随便歇业和倒闭,它与生具有的长效性,决定了只有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公墓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们知道,公墓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截止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50万人,年均死亡率为6.51‰,年死亡人数不少于90万人,其中5/8为土葬,3/8为火葬,年耗资100多亿元,耗林木100多万立方米,按土葬人均占地5平方米、火葬人均占地2平方米计算,每年用于殡葬用地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与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国土面积仅61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20年内,中国殡葬所占土地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家的国土面积,这还没算由于人口基数的增大而使死亡人数相应增加的那部分。长此以往,几十年、数百年后,山清水秀的广大农村和城市中处处出现坟墓云集、碑冢错落时,我们的子孙将发现他们行将“死无葬身之地”或将与我们——即他们的祖先争抢“安息之所”,若此我们还怎能在地下“安息长眠”呢?
二、“创新”是公墓建设之墓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史上的墓葬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皇帝墓,专称为“陵”,有一套特殊的制度。二是达官贵族墓,历代王侯对这部分人的墓,在坟丘高低、坟墓大小、附属物的繁简等方面都作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三是宗族墓地,即以姓氏设置的墓地,只埋葬本性本族的死亡者。四是义地,即俗称的乱葬岗,埋葬无家可归的死亡者。我们现时期兴建的墓地,起源于19世纪的上海,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公墓应运而生。公墓作为一种殡葬服务设施,它的重点工作任务有两项是为死亡居民提供安葬场所,承担殡葬改革的职能。鉴于此,公墓在服务人民、服务殡葬改革的同时,创新管理、服务社会至关重要。在创新与服务管理上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服务的规范性、方式性、技巧性、灵活性以及知识性、技能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公墓要做好服务,必须要在规范的服务流程之中,将员工的良好服务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规范的业务流程能使公墓服务有章可循,而员工的素质修养,则可以使服务亲情化、个性化,让丧家都能在规范服务中获得最适合最满意的个性化消费。其次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还体现在售穴服务中,销售过程中的服务能力,直接左右着一个“效”字,要使丧家满意,丧家需要消费“效果”,要使公墓发展,公墓需要销售“效果”,良好的服务效能、可观的经济效益,创新管理与服务是成正比的。
创新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必然是发展的个性化与永恒性。英国是近代实行火葬较早的国家,在英国舍凯先利殡仪馆内,为了弘扬服务无止境的创新工作理念,不间断地为丧家推出纪念花圈、纪念树、纪念墙、纪念椅、纪念册与纪念卡等不同的缅怀形式。正如国内的树葬、草坪葬、海葬、网上祭祀、微机管理墓园、电子触摸屏导服、为回报社会而举行的各类公益活动等等。面对时代的发展步伐,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新管理与服务理念,必将成为今后公墓发展的亮点与特色。
三、把握“和谐”这个要素是公墓建设之本
所谓“和谐”,体现在公墓建设上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满足时代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努力实践一个“善”字,即与人为善,与自然生态环境为善。这里既有服务完善的问题,又有经营管理完善的问题;既有对外的问题又有对内的问题。所谓对外,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创造力,要做到这两点,就要优化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展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的覆盖面,让群众拥护你的改革措施与改革成果。所谓对内就需要我们优化管理结构,优化服务结构,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墓园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应关注的就是一个“美”字,可以说美依托公墓建设与发展的始终,一事规划美,要按规划设计蓝图去建,规划一旦确定,就不宜变更。二是建设美。就具体项目而言,在充分考虑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同时,应广泛的学习与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吸纳众园之长补己之短。在强调了美得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和谐公墓建设容易步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绿化不绿化无所谓。墓地的功能不仅是埋葬骨灰,还有观赏和研究墓文化的作用。我省的公墓绝大部分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特别是建在公路旁的个案,看起来更不雅观。
误区二,墓碑单一,艺术性差。墓碑的造型就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目前我省公墓碑种单一,白化现象、黑化现象均较突出,地区间趋同心理严重,个性化如冰山一角,尚未浮出海面。纵观国内外墓葬习俗,也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例如,德国人就很注重墓碑的含义,让墓碑内容贴近逝者的爱好与希望。在德国柏林的一个墓地内:一本书,一个十字架、花草丛中很小的一个铜牌、石头的自然状;卧式、立式、平放式;黑色、白色、深浅灰色、深浅咖啡色、褚红色等等。
误区三,经营即售穴。如果把公墓的服务仅仅看作为简单的穴位销售与个别例行公事式的墓穴维护是远远不够的,公墓的经营应注重广泛性与延伸性服务的发掘。例如休闲餐、购物、聚谈、交通等等,在美国,提款机就装在了墓碑上。位于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位千万富翁牧场主李德斯先生立下遗嘱:规定每周儿孙每人来墓前取一次钱,数目不超过300美元,过期不取,此周钱款作废。由此可见经营过程中的和谐发展延伸服务、个性化服务在未来公墓经济活动中将彰显巨大的作用。
总之,公墓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谐”、“创新”、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我们只有把握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和谐”、“创新”、“土地”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适应殡葬改革应运而生的公墓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欧几里德违背人民的意愿,人民也会推翻它的。”
【作者简介】汪凯:男,辽宁瓦房店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墓园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