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精髓。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能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带给我们的魅力享受,本文做简要叙述。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方法 感受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71-01
临原赏云是一种情调,登山涉水也有别样的情趣。投入草原广阔的怀抱,卸去心灵久积的疲惫,于内心深处做一次忘我的深呼吸,让身心都回到最原始的定静;流连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的妙笔神工,吸取天地灵气于日月精华,让心灵得到最彻底的洗涤。
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较广袤的草原、温美的白云、清秀的山峦、浩渺的碧水更能让我们陶冶性灵。因为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学之瑰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竭尽自己所学之经验,引领学生去把文言作品放在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阅读、审视、观照、阐释。这样既能更好地解读作品,也追溯了历史文化,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应教给学生怎样的能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教者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文言文教学,必须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来进行探索和实践。课表中要求文言文教学最低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能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那么,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教师应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听——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如有条件可以选择文言文的录音朗读,最好能配上合适的音乐(我个人认为古筝曲最为合适)。让学生找到古香、古色、古味的感觉。
2.读——教师在做好正音工作之后,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去诵读;让学生深入其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去读,读出文言文的意味,读出文言文的境界,读出文言文的精神。
3.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如:《论语》《岳阳楼记》等);默写古代名言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试写简单适当的文言文(如仿照《陋室铭》,可以试写如“笔铭”“碗铭”等)。写的时候要要求学生做到字要端正、正确,要品味、推敲文字。
4.译——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参照书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文章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我个人认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最好的做法。并且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译词过程中举一反三,寻找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努力发现文言文的语法规律。
5.编——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尝试性地编写属于自己的《古代汉语小词典》,要求实词一类,虚词一类,并且要求学生在对每个字头的每项义项的例句都出自课本或读本。
6.疑——完成上述程序之后,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大胆地发现、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并鼓励学生不完全相信书本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能够自主质疑,自己解答,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应充分肯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7.品——文言文就像一杯千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去品读作品,品味语言和历史,独自去欣赏、去领略,发现文章的无穷妙趣。对于词语,要鼓励学生品味的不仅是它的原始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文学意义、情感意义、审美意义以及它的文化意义。
8.悟——这是文言文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能否理解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完全靠学生的“悟”。教师要培养学生悟的能力,让他们去悟作家的思想,去悟作品的情感,去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9.拓——文言文的最大贡献就是它有再现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要教会学生在本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出其他的知识。如在学过《出师表》后,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可根据《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诸葛亮的诗词名句、对联、成语、歇后语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这些举措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交替,更可以相互包含,只要对所学的文章适合,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应该摒弃就文章讲文章、就作品讲作品、讲一篇就只是一篇,不能向更深更广处拓展的教学模式,应充分挖掘文言文带给我们的美、带给我们的灵、带给我们的智。
笔者提出的举措只是在工作中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们在教学当中更需要用课标提出的“三维”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来努力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充分享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期.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方法 感受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71-01
临原赏云是一种情调,登山涉水也有别样的情趣。投入草原广阔的怀抱,卸去心灵久积的疲惫,于内心深处做一次忘我的深呼吸,让身心都回到最原始的定静;流连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的妙笔神工,吸取天地灵气于日月精华,让心灵得到最彻底的洗涤。
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较广袤的草原、温美的白云、清秀的山峦、浩渺的碧水更能让我们陶冶性灵。因为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学之瑰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竭尽自己所学之经验,引领学生去把文言作品放在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阅读、审视、观照、阐释。这样既能更好地解读作品,也追溯了历史文化,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应教给学生怎样的能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教者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文言文教学,必须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来进行探索和实践。课表中要求文言文教学最低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能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那么,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教师应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听——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如有条件可以选择文言文的录音朗读,最好能配上合适的音乐(我个人认为古筝曲最为合适)。让学生找到古香、古色、古味的感觉。
2.读——教师在做好正音工作之后,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去诵读;让学生深入其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去读,读出文言文的意味,读出文言文的境界,读出文言文的精神。
3.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如:《论语》《岳阳楼记》等);默写古代名言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试写简单适当的文言文(如仿照《陋室铭》,可以试写如“笔铭”“碗铭”等)。写的时候要要求学生做到字要端正、正确,要品味、推敲文字。
4.译——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参照书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文章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我个人认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最好的做法。并且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译词过程中举一反三,寻找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努力发现文言文的语法规律。
5.编——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尝试性地编写属于自己的《古代汉语小词典》,要求实词一类,虚词一类,并且要求学生在对每个字头的每项义项的例句都出自课本或读本。
6.疑——完成上述程序之后,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大胆地发现、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并鼓励学生不完全相信书本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能够自主质疑,自己解答,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应充分肯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7.品——文言文就像一杯千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去品读作品,品味语言和历史,独自去欣赏、去领略,发现文章的无穷妙趣。对于词语,要鼓励学生品味的不仅是它的原始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文学意义、情感意义、审美意义以及它的文化意义。
8.悟——这是文言文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能否理解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完全靠学生的“悟”。教师要培养学生悟的能力,让他们去悟作家的思想,去悟作品的情感,去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9.拓——文言文的最大贡献就是它有再现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要教会学生在本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出其他的知识。如在学过《出师表》后,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可根据《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诸葛亮的诗词名句、对联、成语、歇后语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这些举措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交替,更可以相互包含,只要对所学的文章适合,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应该摒弃就文章讲文章、就作品讲作品、讲一篇就只是一篇,不能向更深更广处拓展的教学模式,应充分挖掘文言文带给我们的美、带给我们的灵、带给我们的智。
笔者提出的举措只是在工作中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们在教学当中更需要用课标提出的“三维”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来努力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充分享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期.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