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沐浴在语文的阳光中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寻找本色语文就是要优化语文环境,创建本色语文课堂。
  关键词:生成美 落实训练 长文短教 由扶到放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成了一个花架子,课堂俨若热闹的市场,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生究竟又能学到些什么呢?课堂中不再有琅琅的读书声,不再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不再有认认真真的学法指导。在热闹浮华中,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发生了“错位”。蓦然回首,发现在新模式的冲击下,我们有些迷失了自我。于是清醒后大家开始寻找自我,回归本色。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语文的本色,本色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看来,真正的语文课,本色的语文课就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就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沐浴在语文的阳光中,用语文的方式奠基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和提高。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本色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依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优化语文课堂环境,创建本色的语文课堂,让孩子闻着语文的芬芳去学习、成长。
  
  一、追寻语文本色,首先应优化语文课堂环境
  1.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
  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树木,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在这里观赏到被精彩描摹的倩影。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同样宽广。
  2.语文课堂应是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
  这里是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这里是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这里是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3.语文课堂应是挥洒自由心灵的天地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积极投注。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的滋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大有可为,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二、追寻语文本色,其次应创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1.褪尽浮华,返璞归真,创建朴实的语文课堂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遇到很多问题,诸如教师变成了“文本之外材料的投影者”;学生由“仔仔细细的阅读者”变成了假体验、假互动的“表现者”。课堂活跃了,文本理解却淡出了,甚至有些观摩教学课、获奖教学课,都走向浮躁与肤浅的迷途,课堂教学离真正的语文教师要实现的文化使命很远!而今褪尽浮华,返璞归真,创建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就是让学生沐浴在汉语言文化的阳光中健康幸福地成长。王菘舟老师说过一句话:“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孩子自然能闻到语文的芬芳,感同身受地去学语文。
  2.讲求诵读,落实训练,创建扎实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讲求诵读,落实训练
  (1)讲究“诵读感悟”。离开了“诵读感悟”就学不好语言,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汉语言的神韵,才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前不久听了吴雪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谈生命》,笔者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汉语阅读教学课。教学的大致流程是这样:了解作者冰心,认清疑难字词,初步梳理文章层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文本的美,学生品读语言美和哲理美。先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然后通过教师深情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声音、语调、语速等去感知生命的形象、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朗读之后,教师问学生享受到怎样的美,之后和学生一起从语言和哲理两方面来感知文本。他们找出了“静静、低低、轻轻”这一组叠词,找出了二组句式“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也许……也许……也许……”。品析这些词语或句式所包含的感情,然后再让学生读出这些情感。学生开动感官,听语言,揣摩语言,感受汉语的言语美和内蕴美。最后学生齐读第三部分,形成对生命的总体认识:“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教师真情寄语,鼓励同学们活出生命的精彩。整节课以朗读、品析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这样的课,真正落实了“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教师直接告知的,而是他们主动建构,逐步深入地感知到的。学生学得实在,学得自在。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感必会更敏锐,汉语素养会不断提升。
  (2)落实语言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所以,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的训练这个根本,以语言理解篇章、描述形象、激发情趣、体会写法、感悟人生、开启智慧,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双基”训练。在语言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素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比如我们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用了那么多的非常有“转文”意味的“也”字,真正是心情舒畅时的“转劲”大发么?笔者认为这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也就是说,这些含而不露的地方恰恰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关键之处,也是语言训练的重点之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展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做人的精神面貌。
  (3)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积累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语言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语言知识,形象感、情趣感的语感、词法、句法、段法、章法、修辞等语言法则,词句段篇的规范语言等。语言的积累要以教材为轴,强化训练,促成积累;以书刊为径,广泛猎取,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维,开阔视野,达成积累。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还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所以语言积累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还是一种动态的体现,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
  (4)加强语言运用。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主要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只能在相关的实践运用中获得,无论是识字学词、解词析句,还是读段学篇、探究写法,都要落实到“运用”上。笔者曾听过袁海林老师的一节课《登高》,觉得那也是一节成功的文学作品教学课。品出了古诗的意境,体悟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教师范读后要学生划出表示情感的词,有“悲”“哀”“苦”。然后抓住颈联尾联的“万里”“百年”“苦恨”,深入品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景触发诗人的感情,读首联和颔联,体会秋景的凄凉。深入到诗作意境的问题是:看到这一切秋景,杜甫会想到什么?学生结合诗句想象彼时彼景,如由无边落木想到诗人的仕途失意,由“猿啸哀”想到这是作者心中的叹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再深化一笔:“自然之秋未必可悲,杜甫心中有太多的生命之秋,国运之秋,所以这景才成为传情寄恨的景,读者可从中读出他那永不沉沦的精神。”之后一个教学环节是给出几幅图画,看哪一幅符合《登高》的意境,并用100字左右的片段描述出心中的杜甫形象。这是用外化的形象来检验学生对诗作意境的把握。片段描述则是体验之后的反思,让学生把体验到的情感抒发出来,既培养了鉴赏力,又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是对体验的升华。学生的发言很精彩,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能感受到他们体验的不断提升和在学习中的成长。
  体验是通向文学幽径的正确指引,是在平凡不经意处发现动人之景的慧眼独具。心灵因体验而丰富,情感因体验而得以超凡脱俗。
  (5)关注语言形式。话语,包括语言形式“怎么说”和语言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语文教学要聚焦于语言形式,即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语言的内容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要努力让学生把读中体会、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实现由内容向形式的延伸,也是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说会道,能写善文,发展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删繁就简,长文短教,创建简约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常常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了起来,也不要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关系、联系很多,和什么“结合”、与什么“统一”太多,结果把自身也“综合”掉了、“统一”掉了,使语文本体淡化了,削弱了,甚至消溶了。
  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走马观花地读书,急匆匆地对答,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瘦身”,要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再次倡行“一课一得”。
  语文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
  4.学法引路,由扶到放,创建自主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自主的个体,他们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学法指导就是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自能学习奠基铺路。教师若能善于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归纳点拨学习和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法、悟法、得法、用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进行自主的阅读,实现语文课堂的由扶到放,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愁不提高。
  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相信学生的潜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便是自主的语文课堂。
  语文呼唤本色的回归,本色回归了语文,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沐浴在语文的阳光中,闻着语文的芬芳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必将会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相关软件及其配置的总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区域特点适用科学策划方式对本区域的教育装备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管理与应用促进教育装备效益的最大化,将教育装备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就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发展状况及其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问题进行总结与研究。  关键词:教育装备 转化 生产力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现代教育装备在笔者学校10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笔者在使用和管理这些现代教育装备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建议。通过对现代教育装备发展历程回顾,说明了现代教育装备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展望现代教育装备对促进教学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现代;教育;装备    当看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上刊登“回顾历程,实现教育装备的科学发展”主题征文启事后,笔者不禁心
期刊
编者按:借即将在6月初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承办的“2010中国(南京)国际教育装备暨科教技术展览会”召开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书记、副主任后有为同志。南京市作为虎踞龙盘今胜昔的历史名城,更作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教育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编者整理了以下采访内容,望能对教育装备工作有所促进、有所借鉴。    
期刊
摘 要:从我校的高职办学现状发出,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于高职数控技术实训教学中,总结出“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为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对接,服务地区经济创造了新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技能训练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育
期刊
摘 要:中学实验室工作十分繁重,工作的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实验教师应当具有全心全意地,甘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服务精神是实验室工作的灵魂;任何没有创新的工作,只能是死板的机械运动,是没有生命的,创新意识是实验室工作的生命。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决于实验教师个人的服务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化学实验 服务精神 创新意识    中学实验室工作十分繁杂,我们实验教师既是实验员,又是保管员(
期刊
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1届。在展示会期间举办论坛还是个尝试。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的领导,有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有来自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教育装备部门的领导和同仁们,有北京市各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的领导和同仁。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这个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我想大家和我一样感同身受,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也愿与大家
期刊
摘 要: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模式必须改变,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同时改进采购方式。另一条是要向学生宣传,动员学生把书捐给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有两大功能,一是配合学科教学的功能,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功能,但拓宽的方向和深度也要与学科教学相联系。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 图书更新    一、现有图书馆图书更新模式的评价  目前,学校图书馆图书更新模式是,县技装办提供经费,书商提供
期刊
摘 要:由于多媒体电脑具有仿真功能,能虚拟现实,学生们被生动形象的数学探索活动所吸引,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比较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具体化,形象逼真地展示动感的数量关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效果更好。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段的应用,亦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得的体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
期刊
摘 要: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学生如果不能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势必要在不久的未来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本文从明确主题涵义、重视信息删选、加强信息理解、学会信息归纳几方面来阐述,就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信息 分析 处理 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从第一册就开始渗透网络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