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纯中与丰饶相遇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霞的儿童散文集《我的湖》,有着周作人散文和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气质韵味。它不单单是一个人通过对童年往事近乎微醺式的回望来给予自我身心甜美的慰藉,作为一位对童年文化研究颇深的学者,每一个反复斟酌的文字背后,都蕴藏着作者对童年问题的深深关切之情。一种文化担当的情结所自然而然促生的思考始终沉淀在字里行间,因而这部散文集情真意切的感性的文字时时闪耀出理性的光芒。
  赵霞在这部集子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童年的光晕。何谓“童年的光晕”?在一封邮件中赵霞是这样回答我的提问的。她说:“信中提到的‘光晕’一词,是从我一度非常喜爱的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藝术理论中借用来的,只是在用的方向上有点儿反其道而行。本雅明以‘光晕’喻指艺术品的灵性、气韵、氛围、境界、魅力等多重蕴含,我以为生动极了。我的‘童年的光晕’,也是想借‘光晕’一词,来表达属于童年的那种饱满珍贵、独一无二、充满灵韵的生命感觉,这种感觉能令一个孩子对最简单的生活也充满了最充沛的期望、想象和热情。当时之所以提笔写这篇小文,是有感于身边许多孩子一再发出对生活的怠惰和无聊感受,深觉‘光晕’感从童年生命中日渐逝去是当代童年文化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不过本雅明是从艺术大众化的角度积极肯定光晕消失的现实意义的,我的用法则正好相反。”这段话可以看作是解读这部书的钥匙。赵霞笔下的湖名曰“白马湖”,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湖,因为湖畔的春晖中学曾得到蔡元培、叶圣陶、朱光潜等现代名士的垂青和眷顾,他们都曾任教或讲学于此。因此,你脚下一条不起眼的小煤屑路可能是朱自清走过写过的;一间不起眼的宿舍可能是李叔同居住过的。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一个后来的写作者产生滔滔不绝的言说的冲动。然而赵霞对故乡的这一面却轻轻一笔带过,作为背景交代过三言两语,在此后的篇章中甚少提起。我想这当然不是因为她对这些文化大师们的怠慢,相反,恰恰因为她的文化基因里流淌着他们的因子,因而她更能从简单的日常生活本身,从朴素平实的故乡风物中品咂出生命的滋味。所以她总是从最不起眼的童年小事落笔,津津有味地发掘出里面的趣味。她写春天折柳,夏天凫水,秋天钓鱼,冬天吹冰,又有摸螺蛳,采菱角,收河蚌各种乐事。这些小事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可能经历过的,尽管我们的故乡不一定有一个闻名天下的湖,甚至说我们的故乡可能普普通通,但这都不能阻碍一颗善感的心去发现其中的诗意和趣味。即便在最简单的生活里,人依旧能够找到生的魅力与丰饶。
  所以我觉得赵霞避开笼罩在白马湖上的文化光环,把它还原为“我”的湖———这个“我”是生活在乡间的你、我、他,是平民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是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隐藏着作者小小的骄傲,也是对每一位普通人审美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因此,赵霞写故乡,写童年,却又不局限于此,事实上她写的是人生。比如她提出的适度的匮乏感而不是轻易的满足更能激发人的幸福感,都是有着诸多自身经验支撑的人生体悟。
  赵霞是位思想犀利的80后评论家,尤以对中西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的熟稔让人钦佩。她的文字逻辑性强,客观冷静。但在这部集子中,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赵霞,那些丰盈的细节,来自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片杨梅,一朵河底的小黄花,一本借阅的书,一粒糖果,一位代课老师以及慈祥的外公……童年在她简洁而传神的文字中一寸一寸复活。她不只是要唤醒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她也想借助于文字精灵般的神奇力量,唤醒每一位与这本书相遇的读者,让我们和她一起感受童年,感受人生的丰饶与美好。
其他文献
引言  2005年,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专家戴维斯(EdwardL.Davis)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由国际知名的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际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从这部著作着手,可以追踪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发挥他者之镜反观自身、反思批判、反向参照的功能。遗憾的是,国内至今尚未翻译出版该书,其主体思想的译介与研究也暂付阙如。  该书具有如下三个
期刊
如果乍一见如下说法,你会想起这是谁之论断?  “通常说来,社会生活并非来源于外界的强制安排,相反,它来源于自由的内在属性”;  “社会生活只要是正常的,它就是自发的;如果是反常的,恐怕就难以为继了”。[1]  而如果看到如下论断,你又会觉得这是谁的说法?  “个人对于别人的价值,大多是由于他和别人有所不同”;  “在很大的程度上,(人性)乃是每一个个人通过语言和思考而习得的那些道德观念的产物”,“
期刊
一  完全可以把这部长篇小说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婚姻研究标本来读。它涵盖了从20世纪民国时期到本世纪市场经济与消费社会近百年三代人的婚姻状况。父母亲的复杂婚姻,“我”与姐妹兄弟五家人的婚姻,还有“我”姐姐的儿子杨光、“我”大哥的姑娘刘烨的婚姻。但这么多的婚姻,都是在庸常生活挤压下的、由人性与文化基因作祟的失败的婚姻,没有一个是美满幸福的婚姻,即世俗生活中所谓的“成功”的婚姻。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人和社会
期刊
刘欣欣是一位资深记者,在新华社供职多年,其从事新闻工作的业绩足可骄人。但他最近出版的新著《人性与灵魂》(天地出版社2016年3月),却像是诗人艾略特《荒原》里的夏天,来得有些出人意外。这是一部很特别的著作,全书18万多字,共15章75节,洋洋洒洒,贯通科学与人文之思,探讨人性的幽深与恢丽。它有学术书的体系,通识书的广博,科普书的想象,励志书的灵动,甚至也有哲思录的神韵,包括其所涉及的学科,也是跨越
期刊
医疗社会史译著  相对欧美而言,医疗社会文化史在中国大陆尚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学习与借鉴欧美学界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也包括那些可拓宽我们认识与研究视野的开创性著作。好的著作的译介与出版,同样对学术的发展和一个学科的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6年,诸多欧美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大陆被翻译出版,既反映了中国大陆社会对疾病、健康与医疗问题的日益关注,也反映出学界对欧
期刊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张善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第三版),马立博著,
期刊
昨夜,《长亭听云》挟卷着花瓣与珠玉落到我的案头。  这让久困于今天学术工业密林的我,不由得怀想起少年时在湘中农村与数卷古典诗话晨昏相伴的时光来:那时的书香,如桃花袭面、珠玉走心,古典诗情、诗意与诗思,如此体贴地沁润了我鬓发青青的生命。及至后来,从事中国艺术研究,才渐渐明白古典诗话、词话、画品、书论、香识、园冶、琴况,看似大珠小珠,落英缤纷,一打开,背后实是牵连着中华文化一派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健康
期刊
一、150年后“读什么”“怎样读”  新時代的阅读条件得以将《资本论》既作为“历史的科学”,也作为“人文的艺术”看待,简言之,这就是《资本论》的“史书规定”。它书写历史理性,突出了“中国原理”的存在性,从中凸现中国方法和中华学科智慧,为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创造契机。  首先,中国经典和《资本论》都并非形式逻辑的知识体系,毋宁说属于批判的辩证法的知识构造,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于突出了“事的科
期刊
一、从豆瓣中来,到豆瓣中去  “打开文学的方式”最初是王敦老师在豆瓣网(www.douban.com)开设的专栏,以其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授课的讲义为蓝本,再结合多年来在豆瓣上与豆友(或可称之为“文艺爱好者”)交流的感触,最终写成这本“由文学研究专业人士,写给社会上对文学有不同程度的爱好、好奇和钻研的读者”的书。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大概可以称之为“豆瓣时代的文学研究”,因此在谈书之前不妨稍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美国也有句俗话,叫“美名胜过美貌”(Agoodfameisbetterthana goodface)。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对声誉都十分重视。在中外历史上,不乏仁人志士为了个人的声誉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事例。这些仁人志士当然令人敬佩,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确又隐含着一种社会对声誉不那么准确却又“理所当然”的理解,即一个人的声誉是由这个人的人品、特质或者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