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在课堂上如何保证学生探究时间,关注学生较长时间探究活动,很有价值。由于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征不可能像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成年人那样思考问题,只保证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40分钟,学生探究一般在20分钟左右,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干什么呢?所以我认为在如何保证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高效性非常重要,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不外乎预测、制订实验计划、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这几个环节,如果能在每个环节中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有充裕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总结了一些指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环节的一些方法。
一、针对性预测让探究在学生心中“生根”
推测应该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每次的推测肯定有其本身的价值存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推测的内容需要精心筛选,有一位老师执教《动物的卵》一课时,在教学鸡的卵各部分名称及功能时,让学生猜一猜蛋黄中的小白点叫什么,学生讲了很多种不同的名称,最后都没能“猜”到胚,无奈之下还是老师自己讲出了名称。像这样的“猜”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同,看似热闹,但却没有真正体现推测本身的价值。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它叫什么名称,因为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科学名词,用不着猜来猜去。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有必要对一节课中所出现的一些推测或是所谓的猜测,进行精心筛选与整合,减少一些过渡式的、诱惑式的推测。
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思维“发芽”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三、目的明确的观察记录让学生思维火花“绽放”
1、明确观察目的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途径。观察是进行活动记录的源泉,是获得记录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做好记录,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察研究对象,在起始年级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观察时并不是单纯地获得这棵树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知识,不仅要观察这棵树本身,还要从这棵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
记录是观察的进一步深化,要明白记录的形式。因活动形式、内容不同,记录的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有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考察记录,检测记录,测试记录,测量记录,观察研究记录,研究成果记录等。
2、适时地加强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不同的探究主题要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开始情绪很高,后来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给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循序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不同阶段和现象,不断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记录方式也同样重要,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可单纯用文字、图画、表格或文字、图画相结合,拍照、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
四、具有争辩性的汇报、交流让长时探究结出“硕果”
在研讨中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结论,更要说明自己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不管对错教师绝不轻易地去肯定或否定。然后让学生之间来评价,哪一个充分说明事实及事实产生的结论,哪一种事实不够充分。学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争辩,使结论不游离于外延。同样,我们教师也可以于学生进行争辩,教师可以当作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引导者,把问题引导得更有效。
如果能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准确到位,那么长时研究就更具有高效性,愿我们的科学课能少一点虚华,多一点平实,少一点表演味、形式味,多一点探究味、科学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愿我们的科学课明天会更好!
【作者单位:湖州弁南小学 浙江】
一、针对性预测让探究在学生心中“生根”
推测应该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每次的推测肯定有其本身的价值存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推测的内容需要精心筛选,有一位老师执教《动物的卵》一课时,在教学鸡的卵各部分名称及功能时,让学生猜一猜蛋黄中的小白点叫什么,学生讲了很多种不同的名称,最后都没能“猜”到胚,无奈之下还是老师自己讲出了名称。像这样的“猜”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同,看似热闹,但却没有真正体现推测本身的价值。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它叫什么名称,因为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科学名词,用不着猜来猜去。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有必要对一节课中所出现的一些推测或是所谓的猜测,进行精心筛选与整合,减少一些过渡式的、诱惑式的推测。
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思维“发芽”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三、目的明确的观察记录让学生思维火花“绽放”
1、明确观察目的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途径。观察是进行活动记录的源泉,是获得记录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做好记录,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察研究对象,在起始年级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观察时并不是单纯地获得这棵树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知识,不仅要观察这棵树本身,还要从这棵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
记录是观察的进一步深化,要明白记录的形式。因活动形式、内容不同,记录的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有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考察记录,检测记录,测试记录,测量记录,观察研究记录,研究成果记录等。
2、适时地加强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不同的探究主题要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开始情绪很高,后来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给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循序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不同阶段和现象,不断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记录方式也同样重要,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可单纯用文字、图画、表格或文字、图画相结合,拍照、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
四、具有争辩性的汇报、交流让长时探究结出“硕果”
在研讨中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结论,更要说明自己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不管对错教师绝不轻易地去肯定或否定。然后让学生之间来评价,哪一个充分说明事实及事实产生的结论,哪一种事实不够充分。学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争辩,使结论不游离于外延。同样,我们教师也可以于学生进行争辩,教师可以当作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引导者,把问题引导得更有效。
如果能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准确到位,那么长时研究就更具有高效性,愿我们的科学课能少一点虚华,多一点平实,少一点表演味、形式味,多一点探究味、科学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愿我们的科学课明天会更好!
【作者单位:湖州弁南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