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江作为湖南的一条重要河流,哺乳了一代代三湘儿女,是湖湘人民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70%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近些年来。随着湘江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开始侵蚀湖湘儿女的母亲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治理重金属污染引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过程中,如何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我们访问了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国甫。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上有什么样的决策部署?
彭国甫: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提出“打造东方莱茵河”,把湘江治理作为“两型”建设的突破口。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相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计划投入资金595亿元,完成927个治理项目。到“十二五”末,湘江流域涉重金属企业数量、重金属排放量将比2008年均减少50%。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覆盖地域广,任务十分艰巨。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省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同志为主任的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委员会。2011年7月22曰和10月12日,守盛省长两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守盛省长一再强调:“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如今,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5至1年的共同努力,湖南将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为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记者:在省委省政府“打造东方莱茵河”、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规划中,面对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省科技厅有怎样的举措?
彭国甫:无论是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源头”控制,还是被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末端”治理,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科技厅积极加强与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为顺利推进污染治理工作,促进湘江水质好转,提供科技支撑。
首先,是通过项目带动,突破关键技术。一是大力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投入科技经费近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20亿元。这些专项瞄准“控源头”、“还旧账”两大环节,以污染源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区和大中型有色金属采选、冶化企业为突破口,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突破行业清洁生产和治理修复关键技术。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2011年10月份以来,我省有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立项,国拨经费预算达1.7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领域对我省科技经费投入的总和。这些项目瞄准有色冶炼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其次,是通过平台建设,提供持续科技支撑。一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促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导组建了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了32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盟契约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1年10月,该联盟与中科院签署院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通过整合中科院的人才、研发优势与我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优势,支撑湘江流域环境治理。二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聚集优势资源。组建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辐射推广。2011年11月,该中心升级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最高层次的国家级科技平台。该中心将聚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资源,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再次,通过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带动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省科技厅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我省13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中,有¨个布局于湘江流域。通过在实验区集中示范推广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在内的“两型”技术,推动县市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记者:围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示范效应方面,上述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彭国甫:通过大项目的集中攻关,我们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为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比如,突破了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株冶集团建成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年减排废水500万吨。通过平台的集聚辐射,新突破的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应用;冶化固体废物梯级利用技术辐射到多家企业,建成了多条生产线,已消纳固体废物200多万吨。通过先进技术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集成示范,县市区“两型”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比如,株洲市石峰区大力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靠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清洁生产和环境改善,已被科技部纳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考察范围。
记者:湘江治污任重道远,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省科技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落在何处?
彭国甫:下一步,科技厅将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启动建设“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国际、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提升中心的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化成果辐射扩散。
二是进一步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
三是抓好新推项目的顶层设计。按照国务院《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设定的科技攻关任务,提前设计、遴选、储备一批优质项目,争取更多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获得更多支持。
记者:谢谢彭厅长!
近些年来。随着湘江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开始侵蚀湖湘儿女的母亲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治理重金属污染引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过程中,如何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我们访问了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国甫。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上有什么样的决策部署?
彭国甫: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提出“打造东方莱茵河”,把湘江治理作为“两型”建设的突破口。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相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计划投入资金595亿元,完成927个治理项目。到“十二五”末,湘江流域涉重金属企业数量、重金属排放量将比2008年均减少50%。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覆盖地域广,任务十分艰巨。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省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同志为主任的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委员会。2011年7月22曰和10月12日,守盛省长两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守盛省长一再强调:“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如今,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5至1年的共同努力,湖南将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为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记者:在省委省政府“打造东方莱茵河”、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规划中,面对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省科技厅有怎样的举措?
彭国甫:无论是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源头”控制,还是被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末端”治理,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科技厅积极加强与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为顺利推进污染治理工作,促进湘江水质好转,提供科技支撑。
首先,是通过项目带动,突破关键技术。一是大力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投入科技经费近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20亿元。这些专项瞄准“控源头”、“还旧账”两大环节,以污染源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区和大中型有色金属采选、冶化企业为突破口,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突破行业清洁生产和治理修复关键技术。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2011年10月份以来,我省有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立项,国拨经费预算达1.7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领域对我省科技经费投入的总和。这些项目瞄准有色冶炼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其次,是通过平台建设,提供持续科技支撑。一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促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导组建了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了32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盟契约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1年10月,该联盟与中科院签署院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通过整合中科院的人才、研发优势与我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优势,支撑湘江流域环境治理。二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聚集优势资源。组建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辐射推广。2011年11月,该中心升级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最高层次的国家级科技平台。该中心将聚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资源,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再次,通过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带动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省科技厅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我省13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中,有¨个布局于湘江流域。通过在实验区集中示范推广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在内的“两型”技术,推动县市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记者:围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示范效应方面,上述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彭国甫:通过大项目的集中攻关,我们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为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比如,突破了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株冶集团建成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年减排废水500万吨。通过平台的集聚辐射,新突破的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应用;冶化固体废物梯级利用技术辐射到多家企业,建成了多条生产线,已消纳固体废物200多万吨。通过先进技术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集成示范,县市区“两型”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比如,株洲市石峰区大力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靠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清洁生产和环境改善,已被科技部纳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考察范围。
记者:湘江治污任重道远,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省科技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落在何处?
彭国甫:下一步,科技厅将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启动建设“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国际、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提升中心的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化成果辐射扩散。
二是进一步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
三是抓好新推项目的顶层设计。按照国务院《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设定的科技攻关任务,提前设计、遴选、储备一批优质项目,争取更多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获得更多支持。
记者:谢谢彭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