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规则的颁布实施,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成套能力、动作编排、难度的完成等方面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运用图像分析、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新规则实施发展的角度,对第9届世界运动会男子单项决赛前四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的位序以及最后得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难度的位序编排以及今后的训练提供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健美操;难度位序;世界运动会;男单决赛
引言
竞技健美操是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比赛项目,并以高度的观赏性、节奏的明朗性、不断变化与创造性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与关注。以往对健美操难度的研究多趋向于难度的组别选择、难度的分布、难度的得分等,缺乏更为直观深入的分析。难度新规则的颁布对新一届世界运动会的竞技健美操比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些变化不仅是竞技健美操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教练员的新的挑战与机遇。该论文对第9届世界运动会男子单项决赛前四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位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索难度动作出现位序、呈现的规律、编排特点以及与运动员最后得分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难度动作创编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九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男子单项决赛前四名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期刊,以及国际体操联合会2009~2012年版规则,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搜索关于健美操男子单人动作的内容和文章,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
1.2.2录像分析法
观看第9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录像,主要对四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编排、完成对录像进行观察记录。
1.2.3数理统计法
对成套动作的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等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处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前四名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的总体规律
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员制胜的关键往往取决于难度动作的完成和编排的巧妙,因此掌握难度动作编排的特点和规律已成为制胜的战略手段之一〔1〕。本研究主要从前四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分布探索其内部规律,并试图解释其决定最后得分的紧密相关性。由表1可见,第9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男子单项前4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的位序已沿用新规则的10个难度,整体难度选择上呈现“渐弱式特点”。但从单个运动员来讲,难度的选择上又有其明显差异。
图1至图4是对表1所呈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的前4名运动员难度动作与均线关系的位序图。笔者将每一个套路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而10个难度也由此分为三个阶段,图中与均线的对比以及难度分值分布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前四名运动员多以高分值难度动作为主,其中4名运动员都在开始阶段选择了1.0的难度动作,这样的选择符合人体机能水平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体能消耗少,心率较低,体能储备相对较好,对高难度动作的把握较为准确,由录像观察可知,4名运动员在开始阶段分别以难度水平并腿支持成控腿、文森跳转540°屈体成俯撑、剪式变身跳、540°科萨克跳成俯撑,主要以支撑类为主。
第二阶段运动员体力下降,难度编排也由高至中等平缓下降,此阶段体力消耗较大,运动员通过过渡连接、操化进行调整,利用短暂的时间恢复体力〔2〕。由均线除第1名运动员,其余3名运动员的难度值在第5个难度均位于均线以下,因此第二阶段从第5个难度开始。第5个难度分别使用了360°屈体跳成俯撑、540°科萨克、前扳腿一周、旋风腿。
第三阶段从第8个难度开始,由图1至图4可以看出,在前一阶段的缓冲期过后又出现平缓上升,出现第二次动作难度高分密集区。虽然分值略高于第二阶段,但从运动规律来讲第三阶段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进行动作编排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个性特点、素质能力,选择得分相对较高、能够充分展示运动员难度创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观赏性动作,另一方面在不断发展其竞技能力的前提下,应继续以完美完成为目标,不断拓展创编空间。
2.2前4名运动员动作难度位序分析
新规则的变化主要影响单人操的成套编排,时间变短,体力节省,这样的变化看似对我国选手有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个方面,由于难度系数减少了,相应的分值也会有所减少,要想取得更高的难度分值,就要求选手去选择更高分值的难度动作,而高分值的难度动作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3〕。因此如何将高的难度动作与运动员体能巧妙结合起来,掌握运动员体能消耗规律,合理的难度位序分布对最后难度得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图1所示,第一名运动员整体难度位序分布呈不规则的“波浪”形。即有三峰三谷,分值之间的变化较为显著,并非缓慢上升与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运动员很高的个人竞技水平。第一名运动员四组难度类别出现次序为:B+A+A+D+C+D+C+C+C+C,该运动员以水平并腿支持成控腿文森(0.9分)的B组难度开场,随后紧接托马斯转体180°旋转360°成俯撑(1.0分)的最高难度,有很强的冲击力,此时有较好的体能作保障,并且支撑类难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失误概率较小。之后的难度逐渐降低,对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均有较好的影响。第1名运动员在第5个难度又选择了最高分,此时运动员在经历前两个难度稍缓冲后便恢复了良好体能,但有视频观察可以看出第5个难度的完成比前两个难度略显不足。在编排上采用了一些过渡连接进行调整,自然过渡到难度中等的第6个难度动作。后半段动作难度继续提高,在完成第7个难度时,出现了全套动作的最低谷,前两次的高难度冲刺后运用具有视觉冲击且难度相对较低的旋风腿进行体力的调整,调整后体力较充沛,在第8、9、10的难度选择上选用中等难度,分别运用360°分腿跳成俯撑,360°科萨克跳、旋子,重新达到小波峰。同时以中等难度结束比赛,整套动作完成得轻松优美,给裁判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该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分布曲线图可见,整体难度分布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总体难度系数较高,由此可见该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能力和编排的独创性。 图2为第2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位序与均线比较曲线图,其难度具体分布曲线与均线趋势吻合性较高,体现了本届运动会男子单项决赛的整体难度编排特点。由视频观察统计出其四组难度分布,C+B+C+A+D+C+C+A+D+D的顺序在难度上较为均衡,四组难度的分布较为合理。该运动员以剪式变身跳转体360°(0.8分)用气势且具备稳定性的开场,而后逐渐提高动作难度,随后两个难度: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1.0分)、转体360°科萨克跳再转体180°成俯撑(0.9分),达到套路的第一个高峰,前3个动作难度系数与第1名运动员相似,以前3个难度动作形成回拉式明显波峰,分别在第3、4个难度做稍微的缓冲,进行体能的调整,不同的是第一名运动员在做第5个难度时的大力冲击高峰难度,第二名以扳腿平衡转体720°的D组难度巧妙连贯编排,但分值却相对较低,达到成套动作的第一个低谷。紧接着第6、7个难度选用次高难度动作达到该套路的第二个波峰,但整体波动较小,第8、9、10个难度也都在中等难度徘徊,第2名运动员以两个D组难度无支撑双依柳辛接垂地劈腿、单足转体720°接垂地劈腿,从视频观察可以看出第2名运动员在最后一个难度完成时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后面紧接着的操化与过渡连接都有不合拍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该运动员的难度编排应从第6~10个难度中间设计较为明显的低难度调整,以弥补选手在体能上的不足。
第3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大部分在均线以上,且整体分布较为平整,开始以转体360°屈体跳再转体180°成俯撑(0.8分),逐渐提升难度至最高分以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1.0分),难度分布为:C+A+B+C+C+A+D+C+C+D,总体上以C组跳跃类难度为主,成套动作难度的跳跃性较好,但跨度不大。第6个难度出现了小高峰,在前两个连续低分后体能储备恢复。随后在难度的选择上均选择中等难度且与均线差异不大,有利于机体的调整,最后以一个中等难度结束,展现给裁判员与观众较好的完成水平与整体印象,且以D组的平衡与柔韧难度,展现出该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较好的柔韧素质,结尾彰显运动员整体实力,不失为巧妙编排。
第4名运动员前3个动作都保持在1.0的最高难度上,难度总数的70%高于均线,在整个比赛第一阶段选用转体540°科萨克跳再转体180°成俯撑、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托马斯转体180°成后举腿文森,连续给裁判员和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而中期的第5个难度出现了明显波谷,作为缓冲选用了难度相对较低的旋风腿,后面4个难度略有起伏且以中等难度为主,最后以0.9分的无支撑双依柳辛接无支撑垂地的难度结尾。该名运动员的难度以C组为主,符合男子单项的项目特点,跳跃是男子的特长,另外整体难度位序分布的跳跃性不大,在每个高难度后均有较低难度作为缓冲。总体难度较高这种编排对运动员综合体能要求较高。
2.3难度动作个性化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4名选手的难度位序分布呈现明显个性化特点。第1名的法国运动员GARAVELBenjamin以绝对优势的难度得分(4.1分)赢得了此场比赛,该名运动员有较高的弹跳力与较强的爆发力,腿部力量较强,难度完成干净流畅,且过渡连接设计得连贯巧妙。第2名西班牙运动员LLILLORISVicente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腿部的控制能力,申报总难度分值最低(6.9分),较多地选用D组难度的柔韧与平衡,也突出了该名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第3名韩国运动员RYUJusun身材修长,动作轻盈,动作风格明显且难度位序分布抑扬顿挫,有较好的体能储备且核心控制力较好。第4名意大利运动员PENTASSUGLIARiccardo上肢力量强、动作流畅、粗犷奔放,开场的高难度接连出现,给运动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创作空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前4名运动员难度位序的均线呈缓慢下降且有回升的走势,与运动员体能变化规律相契合,且每个波峰后紧接着有低难度的调整,能否与运动员个人能力相匹配是难度位序布局是否合理的关键评价指标。
难度位序分布呈现个性化特征,前4名选手在四组难度组别的出现位序B组难度常在第一阶段出现,C组难度选择偏多,出现位序常在第三阶段密集,难度选择欠均衡,连难使用的出现,使难度的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追求高分值,成套表演过程中难度动作都必须完美完成,竞技健美操男单项目呈现高难度、高完成质量和高竞技性的发展趋势。
3.2建议
前4名选手在成套动作创编和难度动作的选择及位序布局安排上,均遵循运动变化规律,符合运动员个性化特点,扬长避短;在难度的布局上强调其均衡性,在整体难度编排上应合理分配运动员的体能,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分,须注重难度完成质量的提升,注重运动员综合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长菊.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2(2):98-100.
〔2〕詹晓梅,席毅林,乐严严.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男子单项决赛难度动作位序分析〔J〕.中国体
育科技,2007,4(23):118-120.
〔3〕王国娇.2009~2012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及对
成套编排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10,15
(9):85-86.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健美操;难度位序;世界运动会;男单决赛
引言
竞技健美操是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比赛项目,并以高度的观赏性、节奏的明朗性、不断变化与创造性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与关注。以往对健美操难度的研究多趋向于难度的组别选择、难度的分布、难度的得分等,缺乏更为直观深入的分析。难度新规则的颁布对新一届世界运动会的竞技健美操比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些变化不仅是竞技健美操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教练员的新的挑战与机遇。该论文对第9届世界运动会男子单项决赛前四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位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索难度动作出现位序、呈现的规律、编排特点以及与运动员最后得分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难度动作创编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九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男子单项决赛前四名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期刊,以及国际体操联合会2009~2012年版规则,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搜索关于健美操男子单人动作的内容和文章,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
1.2.2录像分析法
观看第9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录像,主要对四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编排、完成对录像进行观察记录。
1.2.3数理统计法
对成套动作的难度分、艺术分、完成分等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处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前四名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的总体规律
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员制胜的关键往往取决于难度动作的完成和编排的巧妙,因此掌握难度动作编排的特点和规律已成为制胜的战略手段之一〔1〕。本研究主要从前四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分布探索其内部规律,并试图解释其决定最后得分的紧密相关性。由表1可见,第9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男子单项前4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的位序已沿用新规则的10个难度,整体难度选择上呈现“渐弱式特点”。但从单个运动员来讲,难度的选择上又有其明显差异。
图1至图4是对表1所呈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的前4名运动员难度动作与均线关系的位序图。笔者将每一个套路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而10个难度也由此分为三个阶段,图中与均线的对比以及难度分值分布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前四名运动员多以高分值难度动作为主,其中4名运动员都在开始阶段选择了1.0的难度动作,这样的选择符合人体机能水平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体能消耗少,心率较低,体能储备相对较好,对高难度动作的把握较为准确,由录像观察可知,4名运动员在开始阶段分别以难度水平并腿支持成控腿、文森跳转540°屈体成俯撑、剪式变身跳、540°科萨克跳成俯撑,主要以支撑类为主。
第二阶段运动员体力下降,难度编排也由高至中等平缓下降,此阶段体力消耗较大,运动员通过过渡连接、操化进行调整,利用短暂的时间恢复体力〔2〕。由均线除第1名运动员,其余3名运动员的难度值在第5个难度均位于均线以下,因此第二阶段从第5个难度开始。第5个难度分别使用了360°屈体跳成俯撑、540°科萨克、前扳腿一周、旋风腿。
第三阶段从第8个难度开始,由图1至图4可以看出,在前一阶段的缓冲期过后又出现平缓上升,出现第二次动作难度高分密集区。虽然分值略高于第二阶段,但从运动规律来讲第三阶段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进行动作编排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个性特点、素质能力,选择得分相对较高、能够充分展示运动员难度创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观赏性动作,另一方面在不断发展其竞技能力的前提下,应继续以完美完成为目标,不断拓展创编空间。
2.2前4名运动员动作难度位序分析
新规则的变化主要影响单人操的成套编排,时间变短,体力节省,这样的变化看似对我国选手有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个方面,由于难度系数减少了,相应的分值也会有所减少,要想取得更高的难度分值,就要求选手去选择更高分值的难度动作,而高分值的难度动作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3〕。因此如何将高的难度动作与运动员体能巧妙结合起来,掌握运动员体能消耗规律,合理的难度位序分布对最后难度得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图1所示,第一名运动员整体难度位序分布呈不规则的“波浪”形。即有三峰三谷,分值之间的变化较为显著,并非缓慢上升与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运动员很高的个人竞技水平。第一名运动员四组难度类别出现次序为:B+A+A+D+C+D+C+C+C+C,该运动员以水平并腿支持成控腿文森(0.9分)的B组难度开场,随后紧接托马斯转体180°旋转360°成俯撑(1.0分)的最高难度,有很强的冲击力,此时有较好的体能作保障,并且支撑类难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失误概率较小。之后的难度逐渐降低,对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均有较好的影响。第1名运动员在第5个难度又选择了最高分,此时运动员在经历前两个难度稍缓冲后便恢复了良好体能,但有视频观察可以看出第5个难度的完成比前两个难度略显不足。在编排上采用了一些过渡连接进行调整,自然过渡到难度中等的第6个难度动作。后半段动作难度继续提高,在完成第7个难度时,出现了全套动作的最低谷,前两次的高难度冲刺后运用具有视觉冲击且难度相对较低的旋风腿进行体力的调整,调整后体力较充沛,在第8、9、10的难度选择上选用中等难度,分别运用360°分腿跳成俯撑,360°科萨克跳、旋子,重新达到小波峰。同时以中等难度结束比赛,整套动作完成得轻松优美,给裁判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该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分布曲线图可见,整体难度分布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总体难度系数较高,由此可见该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能力和编排的独创性。 图2为第2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出现位序与均线比较曲线图,其难度具体分布曲线与均线趋势吻合性较高,体现了本届运动会男子单项决赛的整体难度编排特点。由视频观察统计出其四组难度分布,C+B+C+A+D+C+C+A+D+D的顺序在难度上较为均衡,四组难度的分布较为合理。该运动员以剪式变身跳转体360°(0.8分)用气势且具备稳定性的开场,而后逐渐提高动作难度,随后两个难度: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1.0分)、转体360°科萨克跳再转体180°成俯撑(0.9分),达到套路的第一个高峰,前3个动作难度系数与第1名运动员相似,以前3个难度动作形成回拉式明显波峰,分别在第3、4个难度做稍微的缓冲,进行体能的调整,不同的是第一名运动员在做第5个难度时的大力冲击高峰难度,第二名以扳腿平衡转体720°的D组难度巧妙连贯编排,但分值却相对较低,达到成套动作的第一个低谷。紧接着第6、7个难度选用次高难度动作达到该套路的第二个波峰,但整体波动较小,第8、9、10个难度也都在中等难度徘徊,第2名运动员以两个D组难度无支撑双依柳辛接垂地劈腿、单足转体720°接垂地劈腿,从视频观察可以看出第2名运动员在最后一个难度完成时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后面紧接着的操化与过渡连接都有不合拍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该运动员的难度编排应从第6~10个难度中间设计较为明显的低难度调整,以弥补选手在体能上的不足。
第3名运动员的难度位序大部分在均线以上,且整体分布较为平整,开始以转体360°屈体跳再转体180°成俯撑(0.8分),逐渐提升难度至最高分以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1.0分),难度分布为:C+A+B+C+C+A+D+C+C+D,总体上以C组跳跃类难度为主,成套动作难度的跳跃性较好,但跨度不大。第6个难度出现了小高峰,在前两个连续低分后体能储备恢复。随后在难度的选择上均选择中等难度且与均线差异不大,有利于机体的调整,最后以一个中等难度结束,展现给裁判员与观众较好的完成水平与整体印象,且以D组的平衡与柔韧难度,展现出该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较好的柔韧素质,结尾彰显运动员整体实力,不失为巧妙编排。
第4名运动员前3个动作都保持在1.0的最高难度上,难度总数的70%高于均线,在整个比赛第一阶段选用转体540°科萨克跳再转体180°成俯撑、分腿水平支撑成后举腿文森回腿水平支撑、托马斯转体180°成后举腿文森,连续给裁判员和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而中期的第5个难度出现了明显波谷,作为缓冲选用了难度相对较低的旋风腿,后面4个难度略有起伏且以中等难度为主,最后以0.9分的无支撑双依柳辛接无支撑垂地的难度结尾。该名运动员的难度以C组为主,符合男子单项的项目特点,跳跃是男子的特长,另外整体难度位序分布的跳跃性不大,在每个高难度后均有较低难度作为缓冲。总体难度较高这种编排对运动员综合体能要求较高。
2.3难度动作个性化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4名选手的难度位序分布呈现明显个性化特点。第1名的法国运动员GARAVELBenjamin以绝对优势的难度得分(4.1分)赢得了此场比赛,该名运动员有较高的弹跳力与较强的爆发力,腿部力量较强,难度完成干净流畅,且过渡连接设计得连贯巧妙。第2名西班牙运动员LLILLORISVicente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腿部的控制能力,申报总难度分值最低(6.9分),较多地选用D组难度的柔韧与平衡,也突出了该名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第3名韩国运动员RYUJusun身材修长,动作轻盈,动作风格明显且难度位序分布抑扬顿挫,有较好的体能储备且核心控制力较好。第4名意大利运动员PENTASSUGLIARiccardo上肢力量强、动作流畅、粗犷奔放,开场的高难度接连出现,给运动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创作空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前4名运动员难度位序的均线呈缓慢下降且有回升的走势,与运动员体能变化规律相契合,且每个波峰后紧接着有低难度的调整,能否与运动员个人能力相匹配是难度位序布局是否合理的关键评价指标。
难度位序分布呈现个性化特征,前4名选手在四组难度组别的出现位序B组难度常在第一阶段出现,C组难度选择偏多,出现位序常在第三阶段密集,难度选择欠均衡,连难使用的出现,使难度的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追求高分值,成套表演过程中难度动作都必须完美完成,竞技健美操男单项目呈现高难度、高完成质量和高竞技性的发展趋势。
3.2建议
前4名选手在成套动作创编和难度动作的选择及位序布局安排上,均遵循运动变化规律,符合运动员个性化特点,扬长避短;在难度的布局上强调其均衡性,在整体难度编排上应合理分配运动员的体能,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分,须注重难度完成质量的提升,注重运动员综合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长菊.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2(2):98-100.
〔2〕詹晓梅,席毅林,乐严严.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男子单项决赛难度动作位序分析〔J〕.中国体
育科技,2007,4(23):118-120.
〔3〕王国娇.2009~2012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及对
成套编排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10,15
(9):85-86.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