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如何通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已成为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
1 我国中职学校现实情况
1.1 生源质量低下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以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院校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些中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取消了入学考试,并放宽招生标准,规定凡年满14周岁就可以入学。这就造成中职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影响了其未来发展。
1.2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其优势在于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这不仅是其与其他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竞争的主要优势,还是其职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然而从整体来看,目前中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课外实践锻炼,教学方法陈旧,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1.3 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就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比例,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保证课程学习和实际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授课环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误区,理论课比例高达80%,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调,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
1.4 实践教学环境差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多数中专院校均已建立起专门的会计专业模拟训练室,以满足学生会计实验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但受实验经费和实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的限制,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教学环境较差,难以满足其实际会计实验需求。
1.5 师资水平低下 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但实际上,目前多数中职会计教师均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中职会计专业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2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2.1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①基于数据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应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如课程是否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行业有关数据来论证;取舍课程内容,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同样需要从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②“就业导向”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等掌握知识、技能。设计尽量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必须抛弃学术性的学习。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者,行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学校从培养者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企业、行业从用人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只有两者共同参与研发的课程体系才是理实一体、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2.2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①创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教材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内容,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的特点。②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让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③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使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真正的会计业务。学校要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任务,在校生可直接到企业接触全真会计业务,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3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现状
3.1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理论教学只占40%。
3.2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3.3 师资培养:外引内培 ①“大师”、“名师”工程。聘请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高级会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重庆市第一个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从事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会计工作20余年行业专家作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师、名师,对该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提出建议。同时与该校4名骨干教师签订师徒协议,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②“三师”培养工程。校级层面发文鼓励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统计师。“三师”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0余名教师考取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资格,很好的提升了该校会计专业教师知识面拓展和知识结构更新,为该校师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③“挂职锻炼”工程。学校要求每个在岗教师必须每年在企业挂职锻炼相应岗位不得少于2个月。从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岗位、资金筹集岗位、销售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轮流实践,为“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9).
[2]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
[3]郑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07).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
1 我国中职学校现实情况
1.1 生源质量低下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以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院校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些中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取消了入学考试,并放宽招生标准,规定凡年满14周岁就可以入学。这就造成中职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影响了其未来发展。
1.2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其优势在于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这不仅是其与其他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竞争的主要优势,还是其职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然而从整体来看,目前中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课外实践锻炼,教学方法陈旧,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1.3 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就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比例,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保证课程学习和实际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授课环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误区,理论课比例高达80%,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调,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
1.4 实践教学环境差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多数中专院校均已建立起专门的会计专业模拟训练室,以满足学生会计实验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但受实验经费和实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的限制,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教学环境较差,难以满足其实际会计实验需求。
1.5 师资水平低下 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但实际上,目前多数中职会计教师均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中职会计专业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2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2.1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①基于数据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应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如课程是否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行业有关数据来论证;取舍课程内容,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同样需要从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②“就业导向”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等掌握知识、技能。设计尽量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必须抛弃学术性的学习。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者,行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学校从培养者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企业、行业从用人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只有两者共同参与研发的课程体系才是理实一体、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2.2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①创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教材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内容,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的特点。②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让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③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使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真正的会计业务。学校要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任务,在校生可直接到企业接触全真会计业务,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3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现状
3.1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理论教学只占40%。
3.2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3.3 师资培养:外引内培 ①“大师”、“名师”工程。聘请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高级会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重庆市第一个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从事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会计工作20余年行业专家作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师、名师,对该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提出建议。同时与该校4名骨干教师签订师徒协议,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②“三师”培养工程。校级层面发文鼓励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统计师。“三师”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0余名教师考取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资格,很好的提升了该校会计专业教师知识面拓展和知识结构更新,为该校师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③“挂职锻炼”工程。学校要求每个在岗教师必须每年在企业挂职锻炼相应岗位不得少于2个月。从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岗位、资金筹集岗位、销售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轮流实践,为“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9).
[2]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
[3]郑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