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笔描摹众生相 意态由来画得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37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一般说来,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很不经意的,所以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之书,虽“搜奇记逸”,时多隽永,然皆“粗陈梗概”,简朴少华。《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的肖像描写,往往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有些作品还存在着程式化的弊病,如,“此女有闭月羞花之貌”。而《红楼梦》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则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能把人物的妆貌仪容写出来,而且能将人物更加内蕴的情态气质等性格世界刻画得维妙维肖,恰如其分。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出场描写,像浮雕一样凸现在读者眼前,形成鲜明活泼的视觉形象。
   一、突出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工笔细致,字字入微,以貌知人,以形传神
   对王熙凤的服装,曹雪芹浓墨重彩地来描绘。首先从王熙凤对色彩的不和谐搭配,显露出王熙凤的俗气。你看她上身红袄,下身绿裙,主色就对比强烈,再加上外褂子石灰色,裙边宫绦的豆绿色、深红的玫瑰色和头顶着首饰的金色,简直是一堆色彩的大杂绘,叫人眼花缭乱,这种花俏俗艳的服饰正透露出王熙凤审美观的低层次。同时,大红色又折射出王熙凤泼辣的性格,色彩的堆砌又暗示王熙凤工于心计、占尽便宜的刁钻,头饰的华丽及数量之多,又揭示她性格的贪婪。
   在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中,作者紧紧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在容貌上,作者侧重写她那双“三角眼”,所显露出来的是性格上的狡黠和狠毒。两弯“吊梢眉”,给人一种类似男性的阳刚,显现出她的骄横与刁蛮,与后面的“粉面含春威不露”相映衬,形象地写出了王熙凤“美”中带“威”,且“威”不“露”的特点。“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从整体上讲,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是她性格的精明强悍,在美丽的外表下,所透露出来的是刁钻和狡猾。如此工笔细致的描绘,有人称赞道:连一根头发也看得清楚。这样的肖像描写正是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的典型写照,与后文她在黛玉面前的一番表演表现的性格特点完全一致,甚至与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定位一致。很显然,曹雪芹这样描绘王熙凤的用意,是在告诉读者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二、因人敷墨,善于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采用古典文学的写意手法塑造人物
   如果说对于王熙凤是浓墨重彩地描绘地话,那么对于林黛玉这个飘逸空灵的绛珠仙草,作者又是怎样塑造的呢?她的出场应当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千孔一腔呢?
   曹雪芹对这个他格外钟爱的女子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是“大写意”的手法,是诗化了的语言。黛玉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红楼第一诗人”。为了与黛玉的身份修养相映衬,曹雪芹采用古典文学的写意手法,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来突出黛玉灵秀高雅的气质。作者融合了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写意手法,创造出来的这一形象,给人一种只能意会、很难言传的美。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一一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显其神而略其形,虚笔写意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具浪漫和魅力。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与其说是写黛玉之形貌,不如说写她的内在性格,非常细致。她的双目脉脉含情,她们面容淡淡带愁,她身体娇弱多病,她的神情又是那样的闲静高雅,“较比干”两句用典故写黛玉的聪慧。
   总之,在肖像描写中,作者侧重王熙凤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描绘林黛玉着眼于与众有别的“形容”,一实一虚,一浓一淡,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绘出个性鲜明的肖像。
其他文献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还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上。乌申斯基说过,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若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会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变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被传统教育观念所禁锢,热衷于填鸭式教学,以题海
期刊
一、以文体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备课前必须回答“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最该学习什么”的问题。《香菱学诗》,是一篇经典小说的节选,小说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另外该节选文段的诗歌鉴赏、情景刻画和艺术技巧都可谓浓墨重彩。这些内容不需要,也不可能融合进一课里。确立核心内容继而围绕其展开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于是就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通过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期刊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陆机《文赋》)。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重要。   一、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
期刊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
期刊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最近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他特别指出:语言这个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本民族语、学民族共同语和学外国语,具有轻重缓急的层次,但作为中国孩子、中国公民首先必须学好并逐步达到精通的无疑应该是民族共同语的汉语,即汉民族的母语。   著名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等等。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这些年,对于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办学理念,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该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起点在哪里、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才能在一线教学中具体贯彻落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而教,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而育”,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与最根本的追求。我以为,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尽好教师天职,
期刊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传统语言运用、思维方式、风土人情、仁人贤士的情意思想等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中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文言文,也属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然而根据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了解,《塞翁失马》(约
期刊
时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生源。另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组织领导要加大刺激的力度,刺激越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再一种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年累月的事,我任的本届学生质量差,是由于前任的责任,前任没教好我也无能为力。   一、勤于疏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托和根本。离开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