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等,是学生作文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应着眼于上述这些问题,通过实验、探讨、论证、研究,力求在学生真情写作方面给以有效的指导。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写作。首先,表现在教师随意布置作文题,想到什么翻到什么就布置什么,作文训练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没有具体有效的训练内容及步骤。教师准备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就很难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作文时自然也就无所适从了。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内容单调、枯燥,不注重生活积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这样的题目要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发挥出作文水平来,真的很难。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从作文选题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给学生以创作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驰骋思维的想象空间,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小学生大都涉世未深,见识不广,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所以要尽量回避那些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不然的话,学生即便写了作文交差,想来多半也是敷衍了事,凭空编造,词不达意,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布置:1.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可以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都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2.自由作文。自由选择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文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3.巧设作文题目。作文的题目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事,更不是苦事,而是情感的自由宣泄。4.看图作文。它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把静止的画面用文字的形式外显化。总之,注意作文训练的多样性,让学生有选择,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充分的自由创新写作。通过多种命题方式让学生逐步由“没话说”过渡到“有话要说”,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让学生“爱写”去促进“会写”,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鉴赏作品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带规律性的阅读知识外,应从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积极活跃地思维,训练其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说说“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而学生也基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乌鸦应该怎样才不会上狐狸的当”或“乌鸦上当后会怎样想、怎样做”,从而使学生突破课文的禁锢,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教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契机,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三、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一旦离开了生活作为铺垫,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景物发表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然创作的来源是生活,因此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的生活空间,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采集具有生命力和鲜活力的素材。比如,可以通过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文章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作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加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及时地作出记录,通过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积累素材。教师可以定期地对学生的随笔进行批阅,并附上具有鼓励意义的话,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等等。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很可能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
那么,怎么观察生活呢?
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
四、把作文批改交给学生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按工作量计算均任务较重,有的还要兼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曾感叹:批“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就是两座大山。教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大山搬去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尽头”。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基于予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把“作文批改”教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互改作文,教给方法,学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批改中,学生从格式、错别字、标点、病句到中心、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考查审视,改得有模有样,眉批尾批恰如其分。教师只阅通过抽选或让学生推荐的几本,以便对写作中共性的问题给以指导。且每次作文之后,都把优秀作文和批改中写得好的评语张贴出来,通过学生的这种写作成就感,来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要求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主体独立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把好修改关。鲁迅有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写好作文后要反复修改。那么,依据那些理论修改呢?一是看文章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富有真情实感,是否构思新颖。二是看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总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视野范围、学生的思考深度,这些都影响教师的备课。在点拨上也要下功夫,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也要注意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探讨的深度。只有在选材、引导和写作指导上都精心设计,并最终取得所预期的结果,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结果的备课,才能称之为有效备课。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写作。首先,表现在教师随意布置作文题,想到什么翻到什么就布置什么,作文训练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没有具体有效的训练内容及步骤。教师准备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就很难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作文时自然也就无所适从了。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内容单调、枯燥,不注重生活积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这样的题目要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发挥出作文水平来,真的很难。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从作文选题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给学生以创作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驰骋思维的想象空间,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小学生大都涉世未深,见识不广,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所以要尽量回避那些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不然的话,学生即便写了作文交差,想来多半也是敷衍了事,凭空编造,词不达意,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布置:1.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可以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都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2.自由作文。自由选择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文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3.巧设作文题目。作文的题目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事,更不是苦事,而是情感的自由宣泄。4.看图作文。它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把静止的画面用文字的形式外显化。总之,注意作文训练的多样性,让学生有选择,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充分的自由创新写作。通过多种命题方式让学生逐步由“没话说”过渡到“有话要说”,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让学生“爱写”去促进“会写”,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鉴赏作品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带规律性的阅读知识外,应从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积极活跃地思维,训练其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说说“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而学生也基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乌鸦应该怎样才不会上狐狸的当”或“乌鸦上当后会怎样想、怎样做”,从而使学生突破课文的禁锢,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教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契机,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三、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一旦离开了生活作为铺垫,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景物发表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然创作的来源是生活,因此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的生活空间,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采集具有生命力和鲜活力的素材。比如,可以通过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文章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作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加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及时地作出记录,通过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积累素材。教师可以定期地对学生的随笔进行批阅,并附上具有鼓励意义的话,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等等。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很可能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是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
那么,怎么观察生活呢?
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
四、把作文批改交给学生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按工作量计算均任务较重,有的还要兼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曾感叹:批“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就是两座大山。教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大山搬去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尽头”。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基于予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把“作文批改”教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互改作文,教给方法,学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批改中,学生从格式、错别字、标点、病句到中心、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考查审视,改得有模有样,眉批尾批恰如其分。教师只阅通过抽选或让学生推荐的几本,以便对写作中共性的问题给以指导。且每次作文之后,都把优秀作文和批改中写得好的评语张贴出来,通过学生的这种写作成就感,来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要求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主体独立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把好修改关。鲁迅有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写好作文后要反复修改。那么,依据那些理论修改呢?一是看文章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富有真情实感,是否构思新颖。二是看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总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视野范围、学生的思考深度,这些都影响教师的备课。在点拨上也要下功夫,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也要注意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探讨的深度。只有在选材、引导和写作指导上都精心设计,并最终取得所预期的结果,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结果的备课,才能称之为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