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就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他由题眼“甲天下”引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清、静、绿”,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山水的美丽。这样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二、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启发式课型: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合作式课型: 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其中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自教”环节中,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再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很多的教学案例已成功的证明了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的不少闪光点,甚至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體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又如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一开课,我便展示多媒体课件:地震来临,山崩地裂,人们都在尖叫,都在慌乱地逃跑。这样的画面很快地把学生置于地震的恐怖之中,适时地问学生:假如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做什么?再把他们的做法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无私与伟大。
四、教学语言风格的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魅力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较好地理解课文,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五、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而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创新应以以下几点为基础:
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
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
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教师若找准了以下几个基本点,必能做到教学设计的创新。
六、作业形式的创新
我们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追求一种统一化。比如:以前我们学生的作业多为抄写生字,组词,读书等。这样的作业有它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它并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进行分层次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如在听教《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自己来为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是创编童话故事;有的是续写这个童话;有的是写一写我想对它们说的话;有的是写的我更喜欢谁,为什么,等等。还让同桌互相布置作业。这样多形式的作业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就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他由题眼“甲天下”引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清、静、绿”,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山水的美丽。这样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二、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启发式课型: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合作式课型: 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其中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自教”环节中,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再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很多的教学案例已成功的证明了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的不少闪光点,甚至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體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又如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一开课,我便展示多媒体课件:地震来临,山崩地裂,人们都在尖叫,都在慌乱地逃跑。这样的画面很快地把学生置于地震的恐怖之中,适时地问学生:假如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做什么?再把他们的做法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无私与伟大。
四、教学语言风格的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魅力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较好地理解课文,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五、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而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创新应以以下几点为基础:
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
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
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教师若找准了以下几个基本点,必能做到教学设计的创新。
六、作业形式的创新
我们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追求一种统一化。比如:以前我们学生的作业多为抄写生字,组词,读书等。这样的作业有它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它并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进行分层次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如在听教《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自己来为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是创编童话故事;有的是续写这个童话;有的是写一写我想对它们说的话;有的是写的我更喜欢谁,为什么,等等。还让同桌互相布置作业。这样多形式的作业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