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语文教学中闪光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我在本课教学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反复读文,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将文本解读多元化,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情感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
  师:语文课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课文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读一读,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自学。
  师: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平和的旋律。
  师:读出来。
  生:“他好象面对……”。
  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
  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师: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你來读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这是我们从文字中听出的旋律的变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师介绍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问:为什么笑,猜对了吗?看来我们都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让我们走进贝多芬创作的过程,读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怎样的心情?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松。
  生2:很平静。
  师:再读读,注意抓关键词。
  生3:我觉得贝多芬欣慰,听到在这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他走进了小屋,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师:读读相关句子。指导读。
  生2:小女孩很想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生3:姑娘很无奈,只听过几遍。
  生4:哥哥很难过,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师指导读出哥哥难过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丧。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师:他体会到矛盾的心情,你体会到了吗?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随便说说”。
  师:为什么这么说?屋外的音乐大师是怎样的心情?
  生1:贝多芬同情他们,想立刻进去为他们弹。
  师:板书:同情。贝多芬走进屋子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读一读。
  生:读“……窗前……”。
  师:太轻松了,再读一遍。你听出了贝多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十分感动。
  师:板书:“感动”。问:贝多芬怎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读读这三段,想想为什么?
  生:轻声读,师巡视指点。
  生1:因为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师:从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从音乐中能悟出贝多芬的情感。
  师:读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生:齐读。
  师:知音难求。查了资料,有人知道贝多芬的性格吗?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我在教学时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围绕月光曲进行教学。从曲子的旋律到曲子的情感,再到诞生的过程,一直延伸到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抓住贝多芬的性格,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喜欢他、理解他的姑娘,贝多芬是多门的感动?可见这样的情感撞击了贝多芬的心灵,因此它急性创作了这样的曲子。不知这样的传说想象是否真实,把这种普通人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我们很多语文课往往把普通人的情感漠视了,一个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力普通情感有多远,就离文化有多远。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有所内化。让学生通过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读书感受,展示读书成果。进而引法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环节不多,但步步深入。
其他文献
布鲁姆认为,教师只有取得了对教学效果的“十分及时的反馈信息,才能对教学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布鲁姆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措施,来帮助教师获取对于教学活动的“及时反馈,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  一、及时反馈的意义  我认为,“及时反馈”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及时”两字的内涵,复习需要及时,对教学情况的诊断,也需要“及时”。但是,什么时候获得的信息才是“及时”
期刊
人们把孩子比作花朵,要知道花朵的绽放有不同的花期,有的先开,有的后开,晚开的花与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然而迟开的花朵——学困生,总让我们费尽心思,“望尽天涯路”  一、把握学困生“迟开”的原因是转化学困生的先决条件  学困生学习能力差,成绩落后,但其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智力水平不高,有的贪玩,有的懒惰,有的是受家庭影响……  1智力水平不高,也往往存在不同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先天比不上同龄人,也有可
期刊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班主任也往往成为学生所崇拜的偶像。在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向你提出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课内的,但也有些是课外的。班主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应尽量少用“可能”、“也许”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更要把回答“不知道”,减少到最低限度,否则,就会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
期刊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次次严峻的挑战,相信每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都经历过一个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用新的课程理念去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由于教师的个人教育经验和教学经历的不同,对课程改革也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教育理论,而是一个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动和教育习惯。正是这种教育行动和习惯,在我的教育
期刊
一、解读教材 依托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全面而恰当的解读教材,充分发挥综合学习活动的价值,挖掘教材的综合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内涵。  长春版教材的几年实践中,我发现,开展综合学习活动可以以教材为依托。长春版教材是以其独特的综合学习活动内容的
期刊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部分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小学阶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以达到为自身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目的。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自已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信息技术提出,培养学生搜集
期刊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义务领航员》这一课,请齐读课题。(指 齐读)。  2师:读了课题之后,你知道它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吗?  3师:说得太好了,非常准确。什么是领航员?(担任领航工作的人)。  4师:这位领航员是谁?又是怎样领航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看课文
期刊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 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 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 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 期待目标的
期刊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近一年来的生本实验,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质的飞跃,从不理解,不接受,到慢慢适应甚至为之痴狂。真的,一年来,我们尝遍了迷茫、失落、欢乐、惊喜的滋味,我们收获到了的全新的理念,知识,尤其是对生本教育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下面谈一下生本课堂中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养成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好习惯  生本教育指出:全面依靠学
期刊
一、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写作训练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課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特有的景象:那蒙蒙的细雨像“天女散花”般从天上飘洒下来,我们身至其中,仿佛在仙境一般。我引导学生品读文句,先说春雨下的时间长“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因为春雨知道大地经过干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