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东海岸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是我的印度之旅的重要一站。而到诗人的故居探访他生命的痕迹,是为整个旅程留下一个诗意的开始。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前首都,和印度现代文学以及艺术思想的诞生地,长期以文学、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这里曾产生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从市中心广场(Girish Park)乘坐地铁,北行约半个小时到达bindra Sadan站。这条地铁是印度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与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纵贯城市。1984年运营至今,已成大众日常出行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北端街道拥挤喧闹,人力车肆无忌惮的奔驰,有轨电车发出“叮当”声,置身于此仿佛时空穿越。殖民建筑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华丽的巴洛克繁复装饰,雕刻精美的门窗。造型优雅的柱梁,像极电影里的场景。
本以为从地铁站出来可以很容易找到的泰老故居,却四处遍寻不得——接近正午时分,终是找到位于国际大学校园——红墙绿窗的别墅矗立于一大片齐整的草坪的北边。植物茂盛,修葺整洁,与喧嚣的街市宛若两个世界。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就出生在这里。
德本德拉纳特是个庞大而富有的家庭,不仅拥有多座大庄园,所经营的商业也遍及印度的各个行业,而且还拥有一支定期往来于印度与英国海岸之间的船队。这个家庭热爱印度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亦不时安排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父母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二楼客厅按照家族当初生活的样子陈列着。挂在墙上的画,几案上有新采的鲜花,仿佛泰戈尔才刚起身离去。
英文书写的手稿还摊在桌上。为了让泰戈尔尽早熟悉上流社会的英语口语,家里人还为他请过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少女作英语教师,他们之间萌发了真挚的情谊。不知道这是不是泰戈尔的初恋,但泰戈尔在很多年以后仍然怀念着这段相遇“它走了,却在我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银色的绣花边,使我们的昼和夜都因此而永远格外地丰富起来。”
靠近客厅的一个房间里,悬挂着泰戈尔与爱妻的合影,新娘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印度少女。1878年9月。从英国伦敦读书回来的泰戈尔遵父母之命与父亲手下一名职员的女儿结婚了,这年他22岁。新娘仅11岁,她只上过一年学,识字也不多。泰戈尔的作品中有不少优美的诗篇是献给妻子的,虽然两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是身为浪漫诗人骨子里却很传统的泰戈尔不仅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对妻子充满关爱,据说在妻子临终前的两个月里,泰戈尔一直不肯让护士代替自己照料妻子,他不分昼夜地侍奉在床头。
1912年,泰戈尔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檀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他漫不经心地把电报塞人口袋,经邮差提醒,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萤火虫对群星说:“学者说你的光有一天会熄灭。”群星不回答它。
作为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泰戈尔始终保持着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在一间展室里,我看到一个大的玻璃橱窗,里面整整齐齐地陈列着泰戈尔的诗作,泛黄的纸张昭示着时间的过往。
印像最深刻的是一组凝固光影的瞬间。诗人1924年访问中国老照片。在这些照片里,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上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的氛围,新文化运动的烽火,东西方文化的论争跃然眼前。而徐志摩、梁启超、徐悲鸿、梅兰芳的相貌在千里之外的这个房间,清晰而生动着。诗人在北京度过了他64岁生日,接受了梁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为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与泰戈尔的名字中太阳的寓意相吻合。同年8月,诗人病逝于这座他出生的红楼。
一个伟大而朴素的诗人的逝去,激起印度人民感情的狂澜。从陈列室里一幅幅送葬场面的照片上看到,当泰戈尔的灵被抬出这座老宅院的时候,前来送葬的人们几乎失控,涌动的人潮甚至挤垮了铁栅门。召唤他们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力量,更是人格的力量。
轻轻走进诗人的卧室。空间高大明亮,他临终睡的那张硕大的床,仍然保持着原貌。窗外有风吹进来,绣有花边的洁白床单象一朵巨大的莲花静静地荡漾在清新的空气里。
想起叶芝的话:泰戈尔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25岁左右到35岁光景,他£、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
“忧愁在我心中沉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这个世界,无论如何,总还会有一些写诗的孩子,以及读诗的人。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前首都,和印度现代文学以及艺术思想的诞生地,长期以文学、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这里曾产生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从市中心广场(Girish Park)乘坐地铁,北行约半个小时到达bindra Sadan站。这条地铁是印度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与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纵贯城市。1984年运营至今,已成大众日常出行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北端街道拥挤喧闹,人力车肆无忌惮的奔驰,有轨电车发出“叮当”声,置身于此仿佛时空穿越。殖民建筑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华丽的巴洛克繁复装饰,雕刻精美的门窗。造型优雅的柱梁,像极电影里的场景。
本以为从地铁站出来可以很容易找到的泰老故居,却四处遍寻不得——接近正午时分,终是找到位于国际大学校园——红墙绿窗的别墅矗立于一大片齐整的草坪的北边。植物茂盛,修葺整洁,与喧嚣的街市宛若两个世界。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就出生在这里。
德本德拉纳特是个庞大而富有的家庭,不仅拥有多座大庄园,所经营的商业也遍及印度的各个行业,而且还拥有一支定期往来于印度与英国海岸之间的船队。这个家庭热爱印度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亦不时安排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父母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二楼客厅按照家族当初生活的样子陈列着。挂在墙上的画,几案上有新采的鲜花,仿佛泰戈尔才刚起身离去。
英文书写的手稿还摊在桌上。为了让泰戈尔尽早熟悉上流社会的英语口语,家里人还为他请过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少女作英语教师,他们之间萌发了真挚的情谊。不知道这是不是泰戈尔的初恋,但泰戈尔在很多年以后仍然怀念着这段相遇“它走了,却在我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银色的绣花边,使我们的昼和夜都因此而永远格外地丰富起来。”
靠近客厅的一个房间里,悬挂着泰戈尔与爱妻的合影,新娘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印度少女。1878年9月。从英国伦敦读书回来的泰戈尔遵父母之命与父亲手下一名职员的女儿结婚了,这年他22岁。新娘仅11岁,她只上过一年学,识字也不多。泰戈尔的作品中有不少优美的诗篇是献给妻子的,虽然两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是身为浪漫诗人骨子里却很传统的泰戈尔不仅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对妻子充满关爱,据说在妻子临终前的两个月里,泰戈尔一直不肯让护士代替自己照料妻子,他不分昼夜地侍奉在床头。
1912年,泰戈尔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檀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他漫不经心地把电报塞人口袋,经邮差提醒,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萤火虫对群星说:“学者说你的光有一天会熄灭。”群星不回答它。
作为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泰戈尔始终保持着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在一间展室里,我看到一个大的玻璃橱窗,里面整整齐齐地陈列着泰戈尔的诗作,泛黄的纸张昭示着时间的过往。
印像最深刻的是一组凝固光影的瞬间。诗人1924年访问中国老照片。在这些照片里,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上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的氛围,新文化运动的烽火,东西方文化的论争跃然眼前。而徐志摩、梁启超、徐悲鸿、梅兰芳的相貌在千里之外的这个房间,清晰而生动着。诗人在北京度过了他64岁生日,接受了梁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为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与泰戈尔的名字中太阳的寓意相吻合。同年8月,诗人病逝于这座他出生的红楼。
一个伟大而朴素的诗人的逝去,激起印度人民感情的狂澜。从陈列室里一幅幅送葬场面的照片上看到,当泰戈尔的灵被抬出这座老宅院的时候,前来送葬的人们几乎失控,涌动的人潮甚至挤垮了铁栅门。召唤他们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力量,更是人格的力量。
轻轻走进诗人的卧室。空间高大明亮,他临终睡的那张硕大的床,仍然保持着原貌。窗外有风吹进来,绣有花边的洁白床单象一朵巨大的莲花静静地荡漾在清新的空气里。
想起叶芝的话:泰戈尔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25岁左右到35岁光景,他£、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
“忧愁在我心中沉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这个世界,无论如何,总还会有一些写诗的孩子,以及读诗的人。